张建亚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他擅长执导喜剧片、灾难片,擅长刻画小人物的辛酸与欢笑,寄予深刻的人文关怀,开拓了我国电影创作的新领域。
从艺以来,张建亚先后执导了《红象》《少爷的磨难》《三毛从军记》《绝境逢生》《紧急迫降》《爱情呼叫转移2》《印度奇游》《西游记》等数十部影视作品。
其中张建亚执导的《紧急迫降》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导演奖,他执导的《绝境逢生》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鲜为人知的是,张建亚成名前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小木匠。他在华丽变身大导演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坎坷与沧桑?
张建亚有过一次失败婚姻,他的前妻是大名鼎鼎的女星张瑜。两人因何结缘,又为何分手?离异后,张建亚为何甘做“模范前夫”?
01
张建亚1951年出生于福建莆田,父亲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母亲是一名知识女性。他1岁时,父母被调到上海工作,于是张建亚小小年纪跟随父母到上海定居。
小时候的张建亚聪明活泼,模仿能力很强,经常与一帮小伙伴玩“警察捉强盗”的游戏。
他鬼点子多,表情丰富,今天扮演警察,明天又模仿强盗,游戏中只要有了他的参与,一群小伙伴就会玩得很嗨。
那个年代电视尚未普及,大家的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好在张建亚父亲的单位每周都会放露天电影,每到这时张建亚就激动兴奋不已。他草草扒两口晚饭,就搬着几个小板凳,早早帮父母去占位子。
看着银幕上鲜活的人物,精彩的剧情,张建亚经常想:要是自己也能上银幕,当演员就好了。
然而这个梦想他很快就实现了。张建亚上三年级时,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筹拍影片《知识老人》,导演来学校挑选小演员。
张建亚虎头虎脑,不怯场,幸运地被选中了。
这部影片就是将《十万个为什么》,通过影像展现出来。一位白胡子老爷爷为几个孩子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大家传播科学常识。
张建亚来到上海科影厂算是开了眼,为了介绍猫头鹰,剧组专门买了几只猫头鹰,饲养在摄影棚里。
道具车间里有惟妙惟肖的仿真坦克、战斗机,摄影棚外面还有一个十多米高的火箭模型。他看看这摸摸那,对一切都很好奇。
几个月后,《知识老人》拍摄完毕。张建亚重返学校后,立刻成了名人,一下课同学就将他围团住,问他与拍电影相关的各种问题。
张建亚非常享受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那一刻,他在心里立下志愿:长大后当一名电影演员。
然而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1968年,17岁的张建亚高中毕业了,受特殊年代影响,他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进入上海市静安区房产局当了一名木匠。演员梦破碎了,他非常失落。
那时单位缺乏电动工具,张建亚在师傅的指点下学着拉大锯、推刨花,衣服天天被汗水浸透。每天下班回家,头发、脖子里都是锯末,洗完澡身上仍有木头味。
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张建亚整日闷闷不乐。一天他推刨子,手上磨了3个血泡,晚上他在灯下边用针挑血泡,边落泪。
父亲知道他的苦楚,劝慰道: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既然你喜欢表演,就将它当成业余爱好吧。
张建亚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此后他经常从单位图书馆借阅一些表演类书籍,跟着广播学唱歌曲、戏曲。有了一定的木工基础后,张建亚还自己动手做了一把木琴。
02
因有文艺特长,张建亚每年都参加单位的文艺演出。后来他还成了上海工人文化宫的编外演员,白天他在单位上班,晚上去工人文化宫演话剧。
70年代物资紧俏,买东西一律凭票。同事结婚需要大立柜、双人床,领导需要一张写字台,张建亚和师傅主动帮忙,利用节假日为大家打家具。
由于张建亚年轻机灵,勤奋好学,单位上上下下都喜欢他。
1973年,单位有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领导有意将这个名额让给张建亚,他一看是去体育学院,觉得与艺术不沾边,就主动放弃了。
第二年,单位又推荐张建亚上大学,这次是读理工学院。张建亚同样不感兴趣,再次将名额让给了其他同事,依然每晚去文化宫排演话剧。
大家都觉得张建亚太傻,业余演话剧不会有什么出路,不该放弃锦绣前程。那时张建亚没时间谈恋爱,一心只想当演员,对风言风语一概不理。
1975年4月,张建亚在排练话剧时,终于遇到了人生中的伯乐。
对方名叫舒适,是著名导演,执导过《怒潮》《地老天荒》《江水滔滔》等优秀影片。1963年,舒适更是在影片《红日》中成功饰演“张灵甫”,被广大影迷所熟知。
这年夏天,张建亚在舒适的推荐下,被借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当了一名演员。
虽然没有正式编制,但张建亚非常激动,毕竟自己多年的梦想实现了,连晚上睡觉嘴角都挂着笑。
当时文艺创作遵循三突出原则,正面男演员必须五官英俊,身材挺拔。张建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帅哥,在团里只能跑龙套,但他并不介意,抓住一切机会向老前辈学习。
在这段时间,张建亚的形体、台词、声乐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1978年,为给单位创收,团长张瑞芳带领一帮演员去全国各地演出。张建亚唱歌、表演小品、唱京剧、说快板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深受观众欢迎。
这年春天,张建亚回上海休整。一天他正在家练形体,突然同事郭凯敏带着青年女演员张瑜敲开了他的房门。
原来张瑜想找团里的焦晃老师借两本表演类书籍,她与焦晃不熟,想请张建亚帮忙。
张瑜比张建亚小6岁,1957年出生于上海,父母都是干部,她上面还有个姐姐名叫张洁。
张瑜天生丽质,从小就有文艺特长。1973年,她从华山中学毕业后,被直接招入上影厂当了一名演员。
此时她已经出演了《一分之争》《春苗》《第二个春天》《青春》等影片,在演艺圈小有名气。
得知张瑜的来意,张建亚爽快应允。他主动来到焦晃老师家,借到书后又把张瑜送回家。
张瑜眉眼如画,仿佛画中走出的仙子,这次接触后,她的身影深深印入张建亚的脑海。然而对方有正式编制,事业发展得也比自己好,张建亚只得将这种爱慕压在心底,任其发酵。
03
不久,张建亚从报纸上看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招生的消息,他激动不已。
这时特殊年代结束后,全国艺术类院校首次面向社会招生,自己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机会。
于是张建亚向单位请假,积极在家备考。当时高考难度相当大,录取比例不到10%。最终张建亚凭借个人努力,以优异成绩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录取。
领导觉得,这是张建亚与单位共同的荣誉,不仅解决了张建亚的编制问题,经开会研究,还特批他带薪读书。
如此一来,张建亚心里有了底气。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傍晚,他将张瑜约了出来。在绕了几个大圈子后,认真说出了爱慕之情。
然而却被张瑜婉拒了,她的理由是:一两人有年龄差距;二是双方了解还不够透彻。
张建亚早就预想过这样的结果,任何成功都不会唾手可得,其中就包括爱情。张建亚没有气馁,他觉得凭自己的努力,一定能俘获张瑜的芳心。
这年9月,张建亚带着美好憧憬踏入北京电影学院,与陈凯歌、张海洋、胡玫、彭小莲等成为同学。
1980年,张瑜与郭凯敏联袂主演爱情影片《庐山恋》,在全国引起轰动,张瑜因出色饰演“周筠”一角,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成功跻身一线女星行列。
朝夕相处中,郭凯敏也对张瑜心生爱慕,委婉向她表白爱慕。郭凯敏比张瑜小1岁,眉目俊朗,是公认的帅哥,可能是因为太熟悉,张瑜始终对他不来电。
在北电期间,张建亚几次给张瑜写信,她有时回有时不回,始终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张建亚苦恼不已。
1981年,张瑜在影片《知音》中饰演女一号“小凤仙”,同年还在电影《小街》中饰演清纯羞涩的少女俞。
就在这一年,张瑜创下了影视圈的奇迹,她接连荣获“百花奖”“金鸡奖”“政府奖”“文华奖”,并应邀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访问。
张瑜取得的成绩,张建亚一一看在眼里,在内心越发爱慕她。
这年暑假,张建亚回到上海后,对张瑜火力全开,鲜花、情书、巧克力全部上场,加之他懂浪漫,有情调,张瑜一颗心渐渐向张建亚靠拢。
不久,张建亚去张瑜家做客。张家一张摇椅坏了,张瑜的父亲准备扔掉。张建亚说:且慢!
他找来工具,捡起木工老本行,仅用半个小时就将摇椅修复如新。张瑜的父母连声称赞。
他们私下里对张瑜说:张建亚有才华,会持家,嫁这样的男人肯定错不了,你就不要再挑剔了。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父母一番劝慰,张瑜终于在心里接纳了张建亚。
苦追心上人数年,终于得偿所愿,张建亚一颗心漂浮在幸福的云端。
04
1982年,张建亚大学毕业了,成为一名导演。不久他与田壮壮联合执导儿童影片《红象》,这部作品以强烈的构图、夸张的色彩,表现出新中国儿童的天真烂漫,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红象》在全国公映后好评如潮,深受孩子们欢迎,拷贝出口到数十个国家。专家对张建亚的导演才华给予充分肯定,说这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发出的第一声怒吼。
1983年,在张瑜鼓励下,张建亚创作出剧本《踏浪》,这部作品同样深受业内人士好评。
当时张瑜是公众人物,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引发粉丝围观。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她外出必须戴上宽檐遮阳帽、墨镜和口罩。
张建亚与张瑜约会不敢去公众场合,他们摸黑去看一场电影都像地下党接头。于是,两人约会不是在张建亚家,就是去张瑜家。他们彼此欣赏,互相鼓励,相爱两年后,两人的爱情成熟了。
1984年,张建亚与张瑜在上海举办婚礼,终于抱得美人归,张建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那时张瑜是国内红得发紫的女星,片约不断,夫妻俩单独相处的时间少之甚少。
张瑜给张建亚取了一个绰号“礼宾司司长”,原来她每次出门拍戏,丈夫都帮她打包行李,然后护送她去机场。几个月后,张瑜拍片归来,他又早早去机场迎接。
在家休息不了几天,张瑜又要出去拍戏,张建亚又将上述程序重复一遍。每次分离,夫妻俩都依依不舍。
张瑜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连拍多年戏,感觉自己的才华被挖空了,急需补充能量。当时出国潮盛行,她思虑再三,准备去美国留学。
当张瑜将想法告诉张建亚时,他坚决不同意,理由是:夫妻长期跨国分居,最后大部分都离了。张瑜安慰道:咱们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跨国就离婚的宿命不会发生在你我身上。
为了早日出国,张瑜瞒着丈夫联系好了美国的学校,并办妥了签证。见妻子态度异常坚决,张建亚只得尊重了她的选择。
1985年夏天,刚结婚1年的张瑜就离开丈夫,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进入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攻读电影电视制作专业。
张瑜虽然在国内早已名满天下,但当时拍戏只拿工资,没有片酬,身边积蓄并不多。
为了维持高额的留学费用,张瑜在美国连打几份工,她要为白人孩子当家庭中文老师,去当地一家律师事务所做兼职文员。
大学老师全程英文授课,张瑜听不懂,下了课还要恶补英语。在陌生的异国他乡,她就像一个上紧了发条的陀螺,每天都很忙碌,鲜有自己的时间。
05
那时打越洋电话非常贵,一分钟要10多块钱,张建亚和张瑜没有急事都舍不得打电话互诉衷肠。
于是两人每星期给对方写一封信,交流各自的工作、学习情况。一封信寄出后,对方通常要半个月后才能收到,要是遇到台风或其他变故,时间则更长。
渐渐的,张建亚与张瑜的通信越来越少,两颗心渐渐有了距离。
1989年,张建亚随团赴美国访问,此行他还有另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救姻缘”。张瑜已经大学毕业,张建亚希望她回国发展。
这时张瑜已经适应了美国的生活,想继续读研,国内影视圈变化很大,现在回去担心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张瑜不仅不同意回国,反而劝张建亚放弃国内事业,陪自己一起在美国打拼。
张建亚成功执导《红象》后一发不可收拾,婚后他又相继执导了《冰河死亡线》《少爷的磨难》《绑架卡拉现场》等多部有影响的力作,成为业内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自己是一名导演,去美国能干什么?张建亚无论如何也不肯答应。夫妻俩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最终两人不欢而散。
1991年,张建亚与丈夫分居已经6年,婚姻名存实亡。这年秋天,在张瑜提议下,两人解除了婚姻关系。
当年妻子出国前反复强调,分居不会让他们离婚,没想到他们也没能摆脱“跨国离”的宿命,张建亚沉浸在失婚的阴影中不能自拔。
张瑜在美国以全A的成绩大学毕业,又取得硕士学位。求学期间她结识了中国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焦雄屏等人,且私交颇深。
后来张瑜赴台湾发展,相继主演了《李师师》《黄土地外的天空》《包青天》,事业重现曙光。
张建亚是个重情的男人,从内心无法割舍张瑜。1993年,他执导影片《王先生之欲火焚身》,诚邀张瑜担纲女一号“伊雯”。
张瑜答应了。她乘机飞回上海时,张建亚抱着玫瑰花早早等候在机场,想与张瑜重修旧好。然而张瑜去意已决,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在拍摄《王先生之欲火焚身》时,张瑜与张建亚相敬如宾,配合非常默契,但两人的感情没有取得实质性恢复。
1995年之后,张瑜回北京发展,并变身制片人、导演,拓宽了职业的深度和宽度。
她拿出身边上千万积蓄,并筹资拍摄了影片《太阳有耳》,执导了《太阳火》《重金防线》《未列入花名册》等影视作品,虽然收获了多个国际、国内大奖,但并没取得什么经济效益。
06
张建亚不想再无限期地等下去,在朋友的撮合下,2000年他再入围城,后来还有了自己的儿子。对于家人他保护得很好,对外不肯多说半个字。
从已公开的资料显示,他的妻子是一名圈外人,儿子目前正在上大学,一家人的生活平静幸福。
自从离异后,张瑜也试着接触过几位异性,但因种种原因均未能修成正果。
张瑜是个对感情很挑剔的人,对另一半有着严格的要求。然而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她也被别人选择。一年年过去了,知性优雅,曾红极一时的张瑜竟被剩下了。
同在国内发展,同样从事导演工作,张建亚和张瑜有很多共同话题。因为离婚时没有孩子、财产等方面的纠葛,分手后他们依然是朋友。
拿到好本子后,张建亚与张瑜会互相沟通交流,选择演员时,他们也会听取对方的意见。
张瑜的父母年事已高,住在上海,家里遇到什么困难,张瑜赶不过去,她就让张建亚过去帮忙。张建亚从没含糊过。为表达谢意,张瑜回上海探亲或拍戏,就主动请张建亚吃饭。
婚姻不在了,他们没有反目成仇,相处得像亲人,像朋友,圈内人称张建亚是“模范前夫”。
曾有亲友提醒张建亚的妻子:你们家老张与张瑜分开20多年了,还有联系,你就不担心他们死灰复燃吗?
她大度地笑笑:我了解老张的为人,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他比我还清楚。再说,婚姻就像手里的沙,握得越紧,越容易流失。
近些年来,张建亚执导了电视剧《西游记》、影片《钱学森》《印度奇游》《单声》,还参演了影片《我和我的父辈》《我和我的家乡》《1921》,虽然年逾7旬,依然活跃影视一线。
张瑜最近几年执导了爱情影片《庐山恋2010》《云之锦》,颇受观众欢迎。2022年,她还参演了都市情感剧《林深见鹿》,无数粉丝再次见证了她的高超演技。
张建亚的笔名叫“木江”,取“木匠”的谐音。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木匠,逆袭为家喻户晓的大导演,中间经历了太多的沧桑与坎坷。
分手见人品,他与张瑜离婚后没有反目成仇,甘做模范前夫。他们像两艘小船在影视圈并行不悖,互相帮扶。张建亚的所作所为,值得肯定与赞颂!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