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⑱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颜渊⑱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00:00
14:08

颜渊篇第十二⑱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季康子忧患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苦于盗贼过多。我们先来思考为何盗贼会过多呢?通常有三个方面原因。其一,不足。民不足就容易生盗贼,越是贫困的时候,饥荒的时候,民不聊生的时候,人性自然会为了生存。为了生存如果还达不到满足生存的条件,就会去为盗。第二个原因,并不是不足而是因为贪欲过多。一个人欲望过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生起盗窃之心。我们拿百姓来讲,如果百姓贪欲过多,他虽然生活足够用,可是还想去偷盗。那如果为政之人,从政之人贪欲过多就会盗,盗国、盗权、盗利,搜刮民脂民膏。何为盗呢?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用非正当的手段去获得,这就是盗。到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贪欲过多,就会想非法所得,比如说,欺诈、欺骗;比如说,在公司拿了本不该自己拿的东西,这都是盗。第三点原因,不以盗为耻。这个是缺少教化,如果一个人有强烈的道德标准,有内在的道德修养,即使很贫穷、很贫困也不会去盗,因为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如果不以盗为耻,就会生起盗窃之心。


我们讲孔颜之乐,粗茶淡饭,曲肱而枕之。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依然不改其乐。这就是内在有仁德有修养的体现。所以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去解决盗的问题。第一个方面,让民足。民足自然不为盗。第二个方面,不要有过多的欲望,自然就不会为盗。第三个方面,要去教化。当我们内在有修养、有道德、有忠信之时自然就不为盗,这是盗产生的来源。


我们再看,季康子患盗,忧患。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忧患,在什么心态下才会产生忧患?举个例子,我们今天新买了一件衣服,这个衣服很贵,我们怕脏,我们怕把它穿坏。这时候就会导致我们的行为和平时不一样,过分的在意这件衣服。所以我们看忧患从哪里来?在意什么,就会产生忧患。比如说,我在意一段感情,你就会产生忧患,担忧这段感情出现问题,担忧对方的离开;比如说,我特别的在意当下的这个工作,就会产生忧患,我担忧这个工作不能再做下去,我担忧领导不再任用我。


我们太在意孩子,孩子就会成为我们的忧患,我们担心他的学习成绩,我们担心他未来没有好的工作,我们担心他未来没有好的婚姻。我们在意一个物品,就会对这个东西产生忧患,因为我们觉得他贵重。比如我们买了一个新的手机,我很在意它,这时候我们就会在意这个手机会不会丢,放在家里安不安全,拿在手上会不会丢失。


我们是不会在意家里一件不起眼的物品,比如说家里招了盗贼,我们第一个思考的是在意的那些物品在意的那些东西,而不在意的完全想不起来。这里我们要提炼出来一个道理一个思维方式。忧患的就是我们在意的,在意的就会让我们产生忧患,产生烦恼,它是相互作用的。所以让我们忧患的并不是物本身,并不是某一件事情,而是我们心里对他过于在意,过于在意就会产生烦恼。我们看季康子过于在意的是盗贼这件事情,所以这件事情就会让他产生烦恼,这个时候来问于孔子。我们看看孔夫子是怎样对答的。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苟,如果的意思。子是尊称,您的意思。如果您是没有那么多欲望的,即使你去奖赏也没有人盗窃。我们上一讲学习季康子问政,孔夫子说:政者,正也。你先要正己。


那我们再来看这句话的含义。如果您自己的行为是正的,是没有那么多欲望的,别人自然也就不为盗。我们看为盗的三个原因,不足、贪欲过多、不以盗为耻。季氏专权、专政、敛财,如果你在一直的敛财,就会导致民用不足。民用不足自然要为盗,同时政者,正也。那么季氏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的有过度的贪欲,如果没有贪欲,就不会专权、专政和敛财。那季氏身边的人受其影响,可想而知也是贪的,那一直是往下贪的,所以自上至下都是贪欲过盛。那么其三,不以盗为耻。盗国、盗权、越礼都不以为耻。所以其实孔夫子这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如果您自己没有那么多欲望,自然就没有盗贼的发生,是因为您自己其身不正导致民众出现了很多盗贼,还是要从我们自身来修正。


从这里我们再来延伸,一个人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在意什么就会看到什么。我们先举个生活当中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强势的父母,他看到的就是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不听谁的话呢?不听我们的话,因为我们有掌控的欲望,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孩子不听话。我们这个时候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的是什么?你对孩子的要求太多了,你对孩子的掌控的事情太多了。其实孩子生活的很累,生活的很苦,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空间,都是为了满足你的标准,你的欲望,在学习,在做事情。所以同样这一件事情,两个角度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因为你在意的是掌控欲,所以你看到的是孩子不听话。


而一个旁观者他看到的是孩子其实一直在满足你的欲望。他自己生活的很辛苦很累,而你自己看不到。那我们再看季康子和孔夫子的观点不相同,季康子在意的是盗贼。而孔夫子看到的是如果你没有那么多欲望就没有那么多盗贼。孔夫子看到的是百姓用度不足,是百姓生活在困苦之中,这是一个有德行的人才能看到的。你有没有想过百姓生活如此不足,所以他才去为盗。那我们这个时候应该做的是整个来正风气,教化于民,让人民让百姓足食,再接受教化,自然也就没有盗贼了。


那我们再看一个仁德的君主一个明君,他看到的是百姓生活不足,他想着是如何满足百姓让百姓生活的更好的。而一个有欲望的人看到的不一样,他看到的永远是自己的不够,我权力还不够大,我的财富还不够多,百姓还不够听话,因为那是你掌控的欲望。那是你贪婪的欲望,你都是看到的自己拿的还少。


我们用这种思维再延伸到我们生活当中,夫妻之间相处是不是这样。如果你是有掌控欲的,你看到的永远都是对方不听话,对方付出的不够,对方做的少。而一个有德行人不一样,他看到的是我在这件事情当中让对方受了什么苦,我自己还可以付出什么。


我们在一个企业也是一样,一个有掌控欲的领导,看到的都是员工不听话。他为什么不听我话?他为什么没有按照我的标准去做事情?而一个有德行的人不一样,看到的是对方哪里的付出,哪里还有不足,我如何去提升和帮助于他。


何为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何为德?心目中有他人,为对方着想称之为仁德。所以看我们生活当中的关系,无论是感情、亲子、和客户、和朋友以及陌生人相交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以自己欲望贪婪的角度看,永远看的都是对方的不足、不好。如果我们以仁德的角度来看,看到的是对方的付出,看到的是我还能做点什么。尚德,处上位的人如果是尚德的,处下位的人就尚德,最后到百姓都是尚德的。显然这里季康子是尚欲的,他身边的人就是尚欲的,导致百姓就是尚欲的,所以才有那么多盗贼发生。


孔夫子提倡仁、义、礼、智、信,提倡以道、以德,以仁义去治国。当我们以仁义去治国的时候,下面的人自然就会跟风。比如说,孔夫子所提倡的尧、舜、禹;所提倡的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在以仁德治理天下,以礼治理天下。所以整个百姓就是安居乐业的,民不为盗。


我们在一个公司当中一个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是尚德的,整个公司的风气就是尚德的?如果我们的公司是尚利的,尚欲的,整个公司的风气就是尚利的,尚欲的。所以其实这是季康子本身的问题,但是季康子自己看不到。自己那颗欲望和贪婪的心在作怪,是看不到问题的。即使孔夫子已经把话说的如此明了: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如果您是没有欲望的,即使奖赏别人偷盗,别人都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故而说:政者,正也。


我们去正自己就好了。我们在生活当中同样的道理,比如说我们自己没有那么强的掌控欲,你会发现孩子就会听话。与客户相交也是一样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如果我们想的是如何帮助对方,让他变得更好,我们的合作关系就会变得长久。如果一个从政者,为政者,是为百姓考虑的,百姓生活过的好他自然就会去拥护你。所以无论任何关系,政者,正也。德也、仁也、义也,我们自己要修正自身,要有仁德,要有义,做合时宜的事情。要讲信,这个时候关系自然变得稳固,上行而下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