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有这样一则视频上了热搜:
贵阳一女孩下班回家后,因为撕不下粘毛器上的纸,突然破防大哭。
女孩在视频中透露说:
我从小到大学习都很努力,但总是考59分。
回家路上被骑自行车小孩撞了,却反被家长骂不长眼。
回到家只有一个人,感觉冷冰冰的。
一件件小事积压在一起,最终冲破了女孩的情绪闸门,所有委屈和难过,都在那刻变成眼泪喷薄而出。
评论区的许多网友都说对此感同身受。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
“真正成熟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
所以大家都开始以此来要求自己:
被朋友误会了,默默咽下委屈;被上司刁难了,只能沉默不语。
仿佛只有戒掉情绪,才算一个合格的成年人。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情绪并非洪水猛兽,也无需戒掉。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曾提出一个观点:
情绪是我们获得勇气、毅力、幸福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情绪,它是一切喜怒哀乐的源头。
对待情绪的最佳方式,是与它共生,让它成为人生的助力。
情绪可以隐藏,但伤害不会伪装
有人说:
“光是扮演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就已经花光了所有力气。”
我们似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前一晚彻夜未眠,第二天还是要强装精神饱满地去上班;
内心早已被悲伤淹没,见到朋友却还是要挤出微笑说“你好”;
明明气到了极点,为了保住饭碗却还是要将满腔愤怒咽下。
表面上我们总是佯装风轻云淡,内里的身体却早已遭到反噬。
中医心理学家肖然在演讲时分享过一个故事:
他曾接待过一个患者,这名患者的心脏和脉搏都不能正常跳动。
一问才知道,患者心脏内部的自主神经撕裂了,医学上称之为“心脏束支断裂”。
在之后的咨询过程中,肖然了解到:
6年前,这名患者的母亲在车祸中去世了,患者当时非常悲恸,但却没流一滴眼泪。
过度的悲伤,让患者失去了哭的能力。
此后的6年间,患者时常回忆起母亲,每次都难过异常,但就是没掉过一滴眼泪。
慢慢地,她出现了心衰,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
后来,肖然引导患者和母亲道别,并教她吐露释放悲伤。
几个月的心理疏导之后,患者终于重新获得了“哭”的能力,她的心脏也奇迹般地开始康复。
肖然说:
“有一种创伤既是内心的创伤,也会记载在身体上,以疾病的形式存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压抑情绪就是在自我伤害。
心理专家Louis Hay在著作《治愈你的身体》中,描绘了一张身心对应表:
腹泻,是因为对某种思想感到排斥或害怕;
耳痛,是因为对所听之事感到愤怒;
咳嗽,是因为神经过于紧张压抑;
湿疹,是因为对一些事过分敏感、受到了伤害;
贫血,是因为情绪低落,思想低迷……
成年人总是习惯性地将情绪藏在心底,以为它们会像食物一样被消化。
然而事实却是,压抑的情绪会在不知不觉中,吞噬我们的健康。
只有学会让情绪自然流露,人才能拥有身心健康的自由。
允许自己崩溃,是成年人最大的智慧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
“小孩子才哭哭闹闹,成年人哪有时间矫情。”
这也是许多成年人的真实写照。
曾经潇洒恣意的我们,在踏入社会后,便不自觉地收起了一切情绪。
然而收起来的情绪,从不会凭空消失,积压越久,负面影响越大。
在电视剧《加油,妈妈》中,女主角周南南是一位单亲妈妈。
人到中年的她,不仅要操心儿子升学、照顾住院的母亲,还要兼顾工作业绩。
然而,老天并没有因此怜悯她。
房子被人骗走、母亲因心梗去世、儿子的亲生父亲回国争夺抚养权、公司客户被同事抢走……
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让她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但现实却不容许她停下来休整,她只好像行尸走肉一样,正常工作、正常生活。
但越是假装无事发生,她的内心越是煎熬,生活也越是糟糕。
幸运的是,在她强撑着不让自己崩溃时,男主卢川告诉她:
“周南南,想哭就哭,你只是个普通人。”
那一刻,周南南豁然开悟,她终于不再绷着,而是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哭过之后,她对生活重新进行了规划,渐渐地找回了自己的节奏。
后来,她不仅夺回了儿子的抚养权,还实现了年少时的理想,开了一间甜品店。
弗洛伊德曾说: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一时的隐忍,或许不会影响我们的日常;但长久的压抑,一定会伤害我们的生活。
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意识到:
情绪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用它来调节生活。
我们可以在历经背叛后,依然坚信人性美好,当然也可以对着天空放声呐喊,将愤怒释放;
我们可以在深受打击后,微笑着整装前行,当然也可以在热闹的大街嚎啕大哭,将悲伤消化。
允许自己崩溃,才是成年人最大的智慧。
巧用存在思维,让情绪升华
人在身处逆境时,常常会用“解决思维”,去为自己扫除障碍。
但情绪不同于其他人生困境,越是想解决,越可能被反噬。
最好的方式是巧用“存在思维”,将情绪看作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接受我们会被情绪影响的事实。
在《奇葩说》一期“要不要喝掉可以忘记悲伤的忘情水”的节目中,辩手黄执中分享了一个故事:
一个朋友在经历了爆红、恋爱、离婚、与队友争吵后,被外界不断质疑,以至于不敢走出家门。
因为她总觉得外面有人在关注她,而那些人中就有网暴过她的,只要一想到这一点,她就感到痛苦无比。
面对抑郁症的袭来,她手足无措,甚至紧闭心门——不向外界吐露一个字,并用最大的恶意揣测他人。
在场的马薇薇坦言:“这个朋友就是我。”
几乎没人相信,犀利强大如马薇薇竟然也会抑郁,但现实让人无法质疑。
对此,马薇薇回应说:
“你看,并不是脆弱的人才会生病,也并不是乐观的人就可以向上。
人生起起伏伏,有些事情,我看不开。”
真正让我走出抑郁的,不是药物,也不是别人,而是当我不再控制情绪,不再隐瞒病情时。
那感觉,就好像我终于放弃了盔甲,但是又重新拿起了剑。
当焦虑、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如山倒般压来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去逃避、压抑、对抗,强迫自己乐观积极,却常常事与愿违。
因为越是挣扎,越是深陷。
拼命想要解决一件事,那它就会成为真正的问题;
若是能正视它的存在,那它就能成为自我提升的机会。
只有承认并接受情绪的存在,我们才能与之和平共处,甚至把它变成人生的助推剂。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不是有意与情绪为敌,而是不知如何与它相处,这时不妨试试“三不原则”:
第一,不去纠结它,因为存在即合理。
当情绪出现时,追究其因,往往会使人陷入更深的自我攻击中。
它就像日升月落一样,是正常的生命现象,只要不伤及根本和旁人,就让它自顾自地起舞吧。
第二,不去排斥它,因为情绪没有好坏之分。
愤怒让我们意识到危险的存在,恐惧让我们保持对未来的警惕,悲伤让我们察觉到自己的需求。
当我们接纳这些情绪的存在,它们便可以得到释放和流动,发挥出积极作用。
第三,不去消灭它,因为情绪并不属于我们。
它就像一个过客,只是途经我们的生命,只要我们不“主动挽留”,它自会启程离开。
古罗马哲学家西尼加曾说:
“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
真正厉害的人,早就不把“戒掉情绪”当作目标,因为他们清楚:
“情绪之害,不在有,而在避。”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
“任何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天然产生的,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在指引我们走向好的成长之路。”
而压抑情绪,无异于阻断自身的成长之路。
真正明智的做法是:
接纳它,了解它,利用它,让它帮助我们去探索生命更广阔的一面。
成年人的世界已然有太多的无奈,我们不妨对自己仁慈些:
高兴时,便眉飞色舞地笑出来;
难过时,便畅快淋漓地哭出来;
不满时,便直抒胸臆地说出来。
点个「在看」,往后愿你我都能拥有情绪自由,过畅意舒心的人生。
嗨!有书你好!平时都是在微信上听,喜马拉雅听着更方便哦!
给你的声音好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