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⑩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颜渊⑩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00:00
23:02

颜渊第十二⑩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以异。」”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张问孔夫子,问了两个道理:崇德、辨惑。崇是提高、增加之意。如何提高自己的德性,如何去辨别、分辨困惑。崇德和辨惑一内一外,内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德性。德性就是德本身,一个是对外在的使用,对于分辨那些困惑,增加了德以后,如何去辨别我们人生当中的困惑以及那些迷惑的呢?

我们看孔夫子是如何说的。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我们先讲一个生活当中的规律。比如说我们在生活当中,要想增加,要想提高,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要保住基本的。比如说,要想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首先要达到及格,保住基本的要求以后,我们再努力地学习,不断地增加,以达到崇德,也就是那个提高的目的。


比如说,我们经营感情,我们起码要有感情维系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不断地经营,不断地增加,以达到提高感情的目的。比如说,我们做生意也是一样的,我们要想提高我们的销售业绩,首先要保住老客户,在保证这个基本的前提下,我们再开始用更多的方法去提升我们的销售业绩。我们和朋友相交也是一样的道理,先有基本的感情作为维系,然后我们再去做更多的事情,更好地去帮助他,以提高我们的感情。


我们学习圣贤文化,修身也是这个道理,要想提高我们的智慧,先要保证最基本的,也就是我们过去所学的东西,我们要努力地去践行。当我们已经做到的这些这是我们现在的基础和根本。这个根本之上,不停地再去修正自己再去增加,这个时候智慧、学识、德行就在其中了。所以总结一下这个规律,要想提高和增加,先保住基本的,在基本的之上我们开始不停地去提升和增加。


我们再来看如何崇德,如何提高自己德性呢?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主忠信,以忠信为本。这个忠信就是最基础的那个,一个人要以忠信为主。徙义就是增加的那个部分。我们先谈何为忠,尽心、尽职、尽责、尽力称之为忠。比如说我和一个人相交,我有没有尽心;如果我在朝为官,我有没有忠于朝廷、忠于人民、忠于百姓;如果在一个夫妻感情当中,我有没有忠于家庭,忠于这份感情;如果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我有没有忠于当下所做的这个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地去完成。


何为信呢?我们自己首先有没有自信,我们相不相信自己当下所做的事情;有没有相信当下的这段感情;我们有没有相信自己所学的文化;有没有相信自己的修身之道。接下来才是取信于人,我们对他人是要守信,是要讲诚信的,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都不相信自己所讲的话,我们又如何取信于人呢?又如何对他人守信呢?我们对别人说出去的话,说到即要做到,这个称之为信。


徙义。徙是迁徙、迁移、改变之意。义,义者,宜也。一个人是以忠信为主的,是以忠信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以忠信为自己的思维方向,这是最基本的。当有了这些基础的忠信以后,接下来做合时宜的事情,我们再不停地改变让自己更多的思维和行为,都是合时宜的。这个合时宜会随着我们自己的忠信,智慧和仁德发生变化。


举个例子,在学习圣贤文化之前,我们觉得很多事情是对的,但是我们学习了半年以后,发现我的很多行为是错误的,是不合时宜的。再比如说,在随着我们每天学习和修身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思维就会发生变化。比如说以前我们认为心直口快是性格豪爽的表现,可是我们随着学习圣贤文化,最后发现这是自己缺少仁德。当我们缺少仁德才会心直口快,不顾虑他人的感受,说出来的话是伤害他人的,因为我们心目中没有别人。当我们心目中有别人的时候,怎么会心直口快呢?我们在一句话出口之前,是否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再比如说,主忠信,这个信字。我们以前觉得有一些事情我没有多想,随口就说出来了。但是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增加了仁德以后,我们开始思考。你自己随口说出去的一句话,别人当真了,如果你没去践行,不是伤害到他人了吗?不是给他人带来了期盼和想法吗?所以合时宜的事情,会随着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发生变化。


比如说以前,我们背后说他人的不好,我们认为这没有什么事情,很正常,人人都如此。但是随着我们修身,随着我们内在有仁德之后,我发现这种行为是越礼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怎么能背后去谈论呢,原来这件事情不合时宜。所以义者,宜也。这里告诉我们徙义,不停地去改变自己原来的想法,让自己做事情是合时宜的,是让自己合于道的。崇德也,这个就是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德行,以达到崇高的品德。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句话主忠信,徙义,崇德也。一个人的基础,为人之根本,是要以忠信为主。在以忠信为主的基础之上,徙义,让自己的行为不停地合于义、合时宜、合于道、崇德也。这个时候崇德也两层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过程。增加、增长自己的德性。第二层意思,崇是高尚的、高大的、崇高的。我们在不断地增加,崇德就是过程,达到的崇高的品德就是结果,所以崇德既是过程,亦是结果。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我们爱的时候就希望他长久,希望他变得更好;讨厌他的时候就希望他短暂,希望他死掉。举例子,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就希望他变得更好,希望他和我们之间的感情变得更长久;当我们讨厌这个人的时候,我们恨不得他快快的去死掉,希望这段关系快速地结束,甚至希望他不好,我们心里才开心才高兴。


我们爱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很喜欢。希望它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们讨厌这个东西的时候,恨不得把它扔得远远的,不要让我在看见这个东西。当我们喜欢一件事情的时候,恨不得这件事情天天去做,恨不得我们看到它每天都良好的发展;可是我们不喜欢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甚至我们不愿意去想起,希望它远离我们。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是一个矛盾体,并且是相反的两个方向。我们希望他长久,但同时我们又希望他不长久,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事情还是那个事情,人还是那个人,到底是哪里变了呢?我们的心变了。当我们的心里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希望他过的越来越好,希望我们彼此可以长久。但是我们从心里开始厌烦一个人的时候,恨不得他早死,恨不得他远离。所以事物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是我们的心变了。心变了,是惑也,就会产生困惑,何为惑呢?理不清楚,乱也。发生了一件事情,我理不清楚了,开始变得凌乱,这个时候困惑。


这里孔夫子只是举了一个例子,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是我们的心不断地在那里摇摆就产生了困惑。那我们再延伸开来,举生活当中其他的例子。比如说,我一边想要出去旅行,一边我又要考虑,如果我出去旅行是不是影响工作,我需要耽误几天的时间,并且我还需要花钱。是我们的心在摇摆,我们两边都想要,就会产生痛苦、产生困惑。


比如说,我买一件衣服,我既喜欢白色,又喜欢黑色。白的干净、简洁,黑色耐脏、大方,我到底买哪一个呢?我们的心在左右摇摆,就产生了困惑。这时候有人说,不就是衣服吗,两件都买了就好。你说两件都买,这时候又产生了困惑,两件都买有什么意义呢?一样的款式,还得多花钱,新的困惑又来了。


比如说,我们培养孩子也是一样的。我们希望孩子听话,但同时我们有责怪他的性格不够独立,这本然就是两个相反的方向,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是左右摇摆的,就会产生困惑,这种困惑就会让我们产生痛苦。有一得必有一失,万物都要分阴阳的。我们选择了一面就要接受另外的一面。


《论语》讲,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乎。这句话可以很好地对治这个困惑和迷惑。当我们下定决心开始选择,那我们就开始坚定地走下去,义无反顾,这个时候就减少了困惑。

在生活当中我们还有很多困惑的人,要从一些小事情开始练起。比如买衣服的例子。黑还是白,二选其一,选定以后就不要再思考这件事情。

比如说,很多人在感情上也很容易困惑。这个人我想要离开他,可是要离开的时候,我还有一些不舍,我觉得他对我还是挺好的或者觉得他长得还是挺好看的,偶尔还是很温柔、很体贴的。但是真正让你在一起的时候,你又觉得心有不甘,他限制我的自由。所以你就会一直产生困惑,这种困惑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摇摆。你想在一起经营,那你就努力地让他经营地更好,就排除掉自己那些不好的想离开的想法。如果你想要离开就坚定的离开,不要在那里停滞不前,痛苦的只是我们自己。对于生活当中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样的,当我们犹疑不定的,就快速地作决定,做选择,当你做了选择,就要义无反顾,不要在那里纠结,徘徊,只会让我们越来越迷惑。这种迷惑就会带来痛苦,所以困惑来源于我们自己内心的摇摆,无法去做抉择而产生的。


诚不以富,亦以异。这两句话出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这一篇讲的是一个悲凉的爱情故事。是一个女人远嫁他乡最后遭到爱人的抛弃,自己回到家乡比较幽怨的一首诗。我行其野,她自己走在荒野之上,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远嫁他乡呢?因为我们之间有爱情,所以我就开始远嫁他乡。可是嫁到他乡以后发现,对我并不好,所以我就想回到自己的故土。


当我回到自己的故土,走在这个荒野之上,看到了树木,看到了花草,又勾起了我的忧思。这时候她就在思考,他为什么会变心呢?难道是我不够好吗?其实也不是。并不是他比我富有,只不过是你的心变了。


这个「富」我们延伸开来,它有很多的意思,不只是财富。比如说,并不是她长得比我貌美,也并不是她比我温顺,也并不是她比我有才华,只不过是你的心变了而已。用这八个字再来总结《论语》当中的这句话,为什么会有困惑呢?并不见得我们的选择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只不过是我们的心变了,只不过是我们的心在摇摆。


我们举个例子,说刚才讲的衣服的事情到底是买黑的好还是白的好,不一定。只不过是心之所向,你喜欢哪个,哪个就好。在一段感情当中是不是这样的。当感情发生了变故,他喜欢上了别人,不意味着别人就一定比我们好,或者一定比我们富有,不见得。只不过是心之所向,他的心变了而已。


比如说,我们去选择一个爱人,选择一个伴侣。有的选顾家的、有的选有才华的、有的选有财富的、有的选温柔体贴的、有的人喜欢浪漫的,到底什么样的好呢?到底什么样是对的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所谓对或错,看自己的心之所向。


那我们选择一个工作到底是稳定的好呢?还是有竞争的好呢?还是自己创业更好呢?没有所谓的好或者坏。但是我们人性的思维,往往总是纠结于对、错、好和坏。其实它并没有好或者坏,只不过看我们自己当下的抉择,看看你自己的心之所向,当我们随自己心的选择,去做选择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的困惑。而我们的困惑源于我们什么都想要,源于我们总是在纠结对或者错,纠结于哪个更好。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思维方式,生活中就会少纠结,当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不是在考虑对、错,是非,哪有那么多对或错呢?只不过看自己的心之所向。


我们再来总结这句话,子张问,崇德、辨惑。如何崇德呢?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让我们以忠信为主,这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地改变自己,让自己合于义,崇德也,就可以达到崇高的品德。如何辨惑呢?我们的惑来自于既欲其生,又欲其死的这一个欲字。欲就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既想要这个又想要那个,我们心随着自己的欲望而摇摆,就产生了惑。


所以当我们自己懂得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取必有舍,我们二选其一的时候不是什么都想要,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困惑。那该如何去选择呢?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我们不要去纠结生活当中对或者错,哪个更好一点,看我们自己心的向往。向往哪一个我们就去选择哪一个。求仁而得仁,又有何怨乎呢?当选择了以后,就义无反顾,坚定地坚持自己的选择,如此我们的生命就可以少很多的困惑。


那我们再深入的讲,如何去除困惑和迷惑呢?无欲自然就无惑。当我们没有那么多想要的东西,没有那么多欲望,自然也就不用再去除困惑。无欲又何来惑呢?比如说对于吃,有的人对于吃的要求很简单,吃素食,对于吃没有那么多的欲望,我们就不会因为今天中午吃什么,而产生烦恼和困惑。但是对于吃还有欲望的人就会困惑,我今天中午是吃烤串呢?是炒菜呢?吃火锅呢?还是吃点什么当地的特色呢?这个时候困惑就来了。


比如我们对于穿衣服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对穿衣服没有那么多的欲望没有那么多要求,看到哪个更合适更得体,穿上就可以了。如果我们对穿衣还有那么多欲望就会产生困惑。我到底该穿红色的,穿蓝色的,穿白色的,还是穿黑色的呢?我们对什么有欲望,自然就会产生相对应的困惑。所以根本的解决之道,减少欲望,自然也就减少困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