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
朱子宋慈故里,建本建盏之乡。大家好,这里是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南平市建阳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联合喜马拉雅共同推出的《大儒传芳书香建阳》系列节目。今天与大家一起分享《刻板》。
刻板又称剞劂[jījué],剞为平口刀具,劂为弯口刀具。刻板就是将校好的样稿覆盖并粘贴在一定厚度的平滑木板上,将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仔细擦平纸,并涂上茶籽油,稿纸上的字迹笔画清晰可辨,就可以雕刻了。刻工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雕成字体凸出的阳文,经修饰后,即成印版。
元、明期间,书坊多用插图版,在雕版上更见功底。由于图文并版,往往雕刻一部书版所需耗时亦更长久。明后期,以安徽虬村黄氏刻板雕工称胜,金陵、武林、建阳书坊争相聘请。建阳刻书家刘龙田以精湛的雕刻、绘画技艺称雄于书林,所刻《西厢记》采用半页图式,画面清丽,雕工细腻,被郑振铎先生称为开创建安版画之新高者。
雕刻前首先需把样稿反贴在板上,并呈现出清晰的图案字迹,称为上版。上版也称上样,通常的做法是:在表面打磨光滑的木板上刷一层稀浆糊,将样稿有字的一面向下,用平口的棕毛刷把样稿横平竖直地刷贴到木板上。
刻板前先用指尖蘸水少许,在样稿背后轻搓,把纸背的纤维搓掉,并涂上一层茶油,使写在样稿上的图案字迹清晰得如同直接写在木板上一样,便可以镌刻了。
刻板是用锋利的刻刀把版面空白部分向下刻出一定的深度并剔除,使版面上有墨迹的字或线条向上凸起成为浮雕,即现代所称的凸版。刻板工具多达二三十种,各有不同的功用,最常用的是拳刀。拳刀又称曲刀、雀刀、挑刀等,是刊刻雕版最重要的工具。拳刀是因其握法而得名,曲刀、雀刀则可能是刀刃弯曲颇似鸟喙而得名,其主要功用是刻除木板上无需印刷的部分,使需要印刷的字或线条呈浮雕状凸起。
刻板的基本手法是:右手握住拳刀,刀柄向外侧倾斜40度,向下向内用力。左手用大拇指第一关节拢住刀头,控制运刀的速度、方向并防止滑刀。第一刀一般沿着需刻墨线的外周约2-3毫米,向下并自外向内地用力在木板上拉出一条深约2-3毫米的刻痕,即所谓的“发刀”。然后将木板平转180度,用刀锋紧贴着墨线以大约40度的倾角再拉出一条刻痕,与发刀刻痕的底部相交,在截面上呈“V”字形,用拳刀将“V”字形凹槽中的木屑挑出。再将木板平转180度,在同一条墨线的另一侧发刀后,将木板再平转180度,用刀刃紧贴墨线拉出另一条刻痕,剔去“V”字形凹槽中的木屑。至此,一根阳刻墨线就凸现了。在实际刊刻中,为了提高效率,往往将整块雕版中整体或部分的字全部发刀后,再紧贴墨线下刀将所有的字刻出来。刻板是雕版印刷的关键工艺之一,为保证印刷质量,刊刻时握刀要稳、下刀要准,务必使一笔一划依照墨线完成。
字迹图案基本刻好后就需要“打空”了。用一种叫“曲凿”的特制工具将版面上没有墨线的部分凿除掉。曲凿外形与木工使用的圆凿相似,但刃口差别较大。打空时,左手握住曲凿,使凿口对准要剔除的部分,右手用木槌在曲凿的后部敲击,使凿口向前移动,剔除无需保留的部分。大曲凿用于凿除大面积的空白部分,小曲凿用于修理精细的部位,还可以用来雕刻圆形的圈点。打空时应小心谨慎,不可用力过猛,更不能急于求成,若损坏已经刊刻好的字或线条,则前功尽弃。
在刊刻图案字迹之前也可先“拉线”。即用刻刀将版面中分行的直线与四周的边线刻出来。为了保证线条平直,通常是用左手压住界尺,右手持刻刀依着界尺进行刊刻。
整面雕版基本雕完后还须修版。即对已经刊刻并打空的雕版,先用蓝色刷印数张进行校样,若校对出谬误,则需将谬错之处用平凿凿去,并向下凿成凹槽,用一块与凿除部分相同大小的木板嵌入凹槽中,然后在嵌入的模板刊刻出修正后的内容。
以上就是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期再会。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