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00:00
09:50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生存的各种因素。(1)
2.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P7)
3.种群: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并能够在群体水平上体现一系列群体特征。(P64)
4.生物群落(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物种种群的集合。(P146)
5.Liebig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所有生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元素,生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10)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时,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P11)
7.限制因子定律: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因子。(11)
8.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长、发育、繁殖、分布时,这个因素就称为限制因子。
9.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的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12)
10.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休眠,动物的迁徙、繁殖等都是受光周期影响。(P20)
11.外温动物:较依赖外部热源的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P25)
12.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13.贝格曼规律:通常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使相对体表面积变小、单位体重热散失减少,利于抗寒的现象规律。(p28)
14.Allen阿伦规律:指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身体突出部分有变小变短趋势。
15.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外来生物带入适于其生存的地区,使其种群不断扩大,并影响到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过程。(p152)
16.生活史对策(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P104)
17.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P299)
18.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在一稳定环境内,有2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且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126)
19.重要值:是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计算的公式如下:重要值(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152)
20.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所在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152)
21.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生活型是不同生物对相同环境趋同适应的结果。(157)
22.植物生活型:(同上,把“生物”改成“植物”即可)
23.生态型:同一生物的不同个体群,在不同环境条件的长期作用和影响下,使个体群之间产生分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
24.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出现相似性的现象。
25.趋异适应:亲缘关系较近的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为趋异适应。
26.生态位: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生态位的概念不仅包括生物占有的空间,还包括它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在环境梯度变化中的位置,因此生态位的含义又可分为: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129)
27.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161)
28.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和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161)
29.演替(群落演替):指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P174)
30.演替系列:从植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的过程。(177)
31.原生演替:一般将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174)
32.次生演替: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33.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曾存在植物,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段。
34.次生裸地:原有植被虽然不存在了,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种子等其它繁殖体保留的裸地。
35.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196)
36.生态安全:指生态环境能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并适应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状态。
37.竞争:是利用有限资源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竞争个体的适合度降低。竞争既可在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间发生,也可在同种个体间发生。(114)
3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它有机生物等。(7)
39.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种群的最大的瞬时增长率。(74)
40.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群落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150)
41.建群种:在群落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大的种称为建群种,一般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42.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的、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187)
43.生物学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199)
4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包括结构上稳定、功能上稳定、能量输入输出上稳定。(203)
45.生态关系:指生物与生境间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的相互关系。
46.植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植物物种的有机集合。
47.种群大小:一定区域内的种群个体数量。(66)
48.Gaia 假说: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表面的生命总体所主动调节的。
49.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121)
50.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3)
51.物候:植物适应于气候条件的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应的植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或物候现象。
52.生态密度:指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随环境条件和调查时间变化的变量
53.异株克生现象(他感作用):指一种植物向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22)
54.全球变化:由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化等这些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全球生态环境的恶性变化,简称全球变化。(266)
55.林德曼效率(生态效率/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时,数量都要大大减少,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
56.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性状对另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134)
57.红皇后效应:捕食者与猎物之间这种协同进化关系。即环境条件稳定时,一个物种任何进化改进可能构成对其它物种的进化压力,种间关系可能推动种群进化。 (134,注意与协同进化关系区分)
58.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地球表面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纬度发生递变,从而引起植被也沿纬度方向水平更替的现象,其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和热量。
59.互利共生:不同种两个体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有利,甚至达到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这种现象称为互利共生。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60.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种的总和。(200)
61.有效积温:是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作物在某一段时间内日平均气温与生物学零度之差的总和。
62.顶极-格局假说:该假说认为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不是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格局。
63.温室效应:指由于大气层的气体浓度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即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其对地面的长波辐射有较好的吸收性,对太阳辐射有高度的透过性,把这部分光波辐射的能量吸收在大气层中,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267)
64.显著度:植物的基部所覆盖的面积称为基盖度,而乔木的基盖度特称为显著度(151)
65.-3/2自疏法则: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具有的-3/2斜率,因此该关系叫-3/2自疏法则。
66.自疏: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同样的,在年龄相等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也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p116)
67.盖度:指植物体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地面积之比,反映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间的大小,还能够反映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68.频度: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69.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及其复杂性。
70.适应辐射:同一种生物,常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