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革命】
20世纪40年代至今,继第一次以蒸汽技术和第二次以电力技术为主的科技革命之后,人类文明又进入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等为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新革命。人们将此次给人类社会生活和现代化发展推向更高境界的重大飞跃,定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人造卫星飞上天】
1957年10月4日,苏联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上,硕大的R-7型洲际弹道导弹喷射出炽热的火焰,这不仅仅是一次出于军事目的的发射,还把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或称“伴侣1号”)送上了天,标志着“太空时代”的来临。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得到了纳粹德国研制出的V-2型火箭技术和一批工程师,这形成了苏联军方研发洲际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全部家底。在国内经济因战争而遭受巨大创伤的情况下,苏联还是对军方的这一研究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很快,苏联就在大推力火箭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57年8月21日,苏联第1枚R-7型多级远程弹道火箭向太平洋进行全程发射试验成功。随后,火箭专家科罗廖夫趁机向苏联政府建议用R-7型火箭发射一枚卫星。
在研造卫星的同时,科罗廖夫还主持对R-7型火箭进行了改造,成功研制了“卫星”号运载火箭。这种火箭由1枚核心火箭和4个助推火箭捆绑构成。发射后,核心火箭和助推火箭同时点火,在到达预定速度时,助推火箭先行熄火并分离,核心火箭则继续工作直到把卫星送入轨道。为了控制航向,火箭上还加装了12台可以摆动的小型游标发动机。
1957年10月4日,载着“斯普特尼克1号”的“卫星”号运载火箭,在位于哈萨克大草原腹地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第二天,塔斯社播发了新闻,宣布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消息传出,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太空中这个耀眼的“小球”身上。这一爆炸性新闻在让大家为之兴奋和惊奇的同时,也让当日苏联的头号敌人美国如坐针毡。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不安地认为,作为核超级大国的苏联,在航天技术方面也超越了美国,在人类头顶几百千米处首先拥有了“独家发言权”。于是艾森豪威尔总统私下里匆忙召集了会议,与科学界领袖商讨对策,最终促成了次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成立,拉开了美苏太空争霸的序幕。
“斯普特尼克1号”在天空中运行了92天,绕地球约1400圈,行程6000万千米,于1958年1月4日陨落。
【“阿波罗”载人登月】
说起登月,就不能不提当时美苏争霸的大环境。作为“二战”后唯一的两个超级大国,美苏理所当然地站在了进军外太空的最前沿上,并把这一领域作为展现自己实力和牵制对手的重要渠道。在最初的较量中,苏联占得了先机。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苏联又率先用“东方1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面对窘境,美国只能是见招拆招,什么都比苏联慢了一拍。人类首次涉足外太空之后,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星体,月球,理所当然地成为美苏下一局较量的赛场。在这场科技和金钱的大比拼中,最终美国笑到了最后。
1969年7月20日16时17分,“阿波罗11号”登月舱在月球的静海安全着陆。22点56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从登月舱的梯子上爬下,踩在了月球的土地上,留下了人类在月球的第一个脚印。
就这样,美国进行的世界上第一次登月飞行取得了成功。随后,美国又进行了6次登月飞行,除了“阿波罗13号”出现事故外,整个“阿波罗”登月计划共把1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这些宇航员在月球上总共待了302小时20分钟,在月球上设立了核动力科学站,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
经过历次月球之旅,人类获取了很多关于月球的信息,带回的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就达到了381千克,其中还包括年龄达46亿年的结晶岩,为研究太阳系的形成提供了新材料。
【“挑战者”号殉难】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发射升空。但73秒之后,“挑战者”号突然爆炸。伴随着巨大的响声和耀眼的火球,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灰飞烟灭,机上7名航天员也全部遇难。此次飞机上天,美国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首次搭乘了来自民间的女教师麦考利夫。所以这次发射备受关注,几乎全美国的中小学生都在电视机前等着目睹这一伟大时刻。但结果看到了这一心碎的一幕。人类登天路上的这次巨大挫折,给美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
【一网联天下】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刚开始只是用于军事目的,而且这种使用电子管的计算机占地170多平方米、重达30吨、需要100千瓦电力支持的庞然大物。
1969年12月,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ARPA)建立了一个小型军用网,叫作阿帕网(ARPANET),把美国西南部四所大学的四台计算机连接起来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
在阿帕网技术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几十个新的区域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实现本网络内部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无法实现跨网互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ARPA又资助学术界和工商界对此问题进行攻关,以期打造出真正的互联网。这种无边界(既可以内部互联,也可以无限接入新的计算机)的网络被定名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也就是国际互联网。
2009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10亿,也就是说全世界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互联网用户,单是中国大陆地区截至2009年10月1日就已经有互联网用户约3.6亿人。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世界,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个依靠光纤、电话线和网线把遍布全球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的庞大网络,以海量的信息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成了很多人无法离开的生活必需品。
第三次技术革命就这样慢慢开始了。它的规模、深度和影响,远远超越了前两次技术革命。它成了加速现代生产力发展和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之一。
【苹果的传奇】
如果说瓦特发明蒸汽机导致工业革命,那么计算机的发明则导致了信息革命。而这场革命的最大助力者就是一个美国人,史蒂夫·乔布斯。
1955年2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史蒂夫·乔布斯出生。遭亲生父母遗弃,被养父母收养。小时候,乔布斯家所毗邻的人家多数为惠普公司职员,这让乔布斯从小就对电子学耳濡目染,并对其极端热爱。一次偶然的聚会,让乔布斯接触到电脑,并对其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后与史蒂芬·沃兹结识并成为好友。史蒂芬·沃兹是学校电子俱乐部的会长,对电子学也有很大的兴趣,两人志趣相投,结为挚友,并在史蒂芬·沃兹自家车库反复尝试组装电脑。1974年,两人经多次努力,终于愿望达成,拥有了第一台自己组装的电脑。1976年4月1日,乔布斯、沃兹及乔布斯的朋友龙·韦恩签署了一份合同,决定成立一家电脑公司。随后,21岁的乔布斯与26岁的沃兹在自家的车库里成立了苹果公司。公司的名称由乔布斯定为苹果。初期公司生意萧条。1976年7月零售商保罗·特雷尔决定订购50台整机,这是他们做成的第一笔生意。之后“苹果“公司开始了小批量生产。
【乔布斯和沃兹】
史蒂夫·乔布斯(1955年2月24日—2011年10月5日),生于美国旧金山,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
1976年10月,擅长推销的马尔库主动帮助他们制定一份商业计划,给他们贷款69万美元,使得“苹果“公司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了。1977年4月,乔布斯在美国第一次计算机展览会展示了苹果Ⅱ号样机,以其精巧设计、轻便携带、创意领先等特点,吸引了博览会多数客商的关注,此次博览会给苹果公司带来无限的商机。1980年12月12日,苹果公司股票公开上市,460万股一小时内被抢购一空,当日以每股29美元收市。至此,苹果公司引起世界的瞩目。此后五年内,苹果公司由于决策失误,权力之争,乔布斯宣布辞职。1996年公司面临极大危机之时乔布斯重返公司,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仅使公司平稳度过危机,且雄威重振。在2011年8月25日,由于身体状况,乔布斯宣布辞职,职位由蒂姆·库克接任。2011年10月6日,这位完美主义者、工作狂人、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逝世,终年56岁。
在几十年的起落与兴衰中,苹果公司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麦金塔计算机(Macintosh)、iMac、iPod、iPhone、iPad等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生活方式。
世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仅仅30年的时间,信息技术的载体计算机,由昂贵的、体积庞大、国家机构专用转为经济、轻便、大众普及。从第一代计算机产生到现在,我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诞生,从局部到世界,计算机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的发明。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计算机的发展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更缩短了世界的距离。这不能不说是一场史无前例、改变世界的革命。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