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升级:警惕心理账户带来的负面效应--2022.10.17

财商升级:警惕心理账户带来的负面效应--2022.10.17

00:00
05:52

如需阅读完整图文,可关注桑尼的公 众 号:全球资产配置管家

行为经济学

什么是心理账户?

警惕心理账户陷阱



正文共:1504

预计阅读时间: 4 分钟




“800块的衣服可以买,8块运费不行”“超市购物一大堆可以,买2毛钱购物袋不行”“在外吃饭上千可以,外卖没有凑够满减不行”......



虽然可能挣得少,但生活必须过得精致,这就是当下年轻人呈现出反差萌的消费观。


实事求是地说,这种消费观也并非当代年轻人专属,只是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明显罢了。在行为学上,这样的反差萌消费观现象被称为心理账户。

什么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说的是人们会把各种支出或收益划分到心中不同的账户中,而这些账户在大多数时候是不互通的。


举例来说,假设买了一杯咖啡,不小心撒了,多数人不会再去店里买一杯;但如果是在去买咖啡的路上丢了30块钱,很多人还是会去店里再买上一杯。


在同样损失30块钱的情况下,为什么后者仍然会让很多人做出买咖啡的行为,这是因为买咖啡的钱属于“咖啡账户”,而丢失的零钱属于“零钱账户”

人们把不同用途的钱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上,比如说,我们会把买生活用品的钱放在生活开支账户,买礼物的钱归到情感账户,旅游的钱归到享乐休闲账户等等。


在不同账户上的钱价值也不一样,愿意去花费的钱也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该花的钱不能少,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花”。


具体而言,就是“800块的衣服”符合“我”的消费心理预期,不会觉得贵,说买就买;“8块运费”本来不在“我”的消费预期之内,现在突然让“我”花这个钱,就不可接受。


请建立正确的“心理账户”


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这样的心理账户和消费倾向,实际上是一把双刃的剑。


一方面,在消费上主张个性,追求精致主义,可以让他们即使是买了贵的东西,仍然可以用得很开心,觉得有价值,幸福感有了生成渠道;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他们在消费上的非理性,盲目追求消费上的快感而造成经济上的窘境。


那么,该如何建立正确的“心理账户”呢?桑尼整理了一些专家建议,供大家参考。

1

主动开设心理账户



既然人们会根据资金来源和支出划分成不同的账户类别。那么,不妨主动开设几个心理账户分别记账:生活必需账户、家庭建设账户、娱乐休闲账户、储蓄积累账户。每得到一笔资金,就按照固定的比例存入这四个账户中。


即便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也不要一股脑儿地扔进娱乐休闲账户,而是先问自己一句“如果这是辛苦钱,我会怎么做?”再把“馅饼”切一切分别入户。

2

警惕心理账户陷阱



在日常消费过程中,一般人都会在交易中考虑参考价值,受其影响,只会过多地关注优惠的比例,而不是绝对值。甚至还会忽视物品的使用价值,从而做出不理性的消费决策。

因此,当商家向我们促销的时候,我们要警惕心理账户带来的负面效应,先认真反省自己的消费行为最终的价值是什么,再判断钱花得值不值,选择我们真正想要的,避免冲动盲目消费。


对于“心理账户”,你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