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自性之光——神圣的人生

点亮自性之光——神圣的人生

00:00
08:27
点亮自性之光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十月十六日
神圣的人生
只要自我的活动一出现,冥想就不可能进行了,了解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而是真的领悟个中的深意。冥想就是把心中所有的“自我”活动释放掉。如果你根本不了解自我的活动是什么,那么你的冥想只可能导致幻觉、自欺和进一步的扭曲。因此,若想了解冥想是什么,你必须充分理解自我的活动是什么。
自我虽然拥有无数智性与感性的经验,却对这些经验感到乏味及厌烦,因为它们的意义都不大。渴望获得更宽广的超验经验仍然是“自我”活动的一部分。当你拥有这类超验经验或灵视经验时,你一定会认出它们。但只要是能够被你认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是崭新的;它们只是由你所受的制约和所处的历史背景投射出来的东西,而你的心还以为自己有了新的发现。不要立刻赞同我的话,而是要看到其中的真相,然后才能变成你自己的洞见。
心或自我的欲求之一就是将“真相”改变成“应该怎么样”。它不知道该如何处置“真相”,因为它无法消解掉它,所以只好投射出一个“应该怎么样”的概念,也就是一份理想。这种投射即是“真相”的对立之物,如此一来便产生了“真相”与“应该怎么样”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即是自我赖以维生的血和气。
意志力是自我的另一种活动——想要改变真相的意志。意志力是我们从小到大所受过的教育的内涵,它也是一种抗拒形式。意志力对我们而言早已是最重要的事了,包括经济、社会及宗教活动在内。意志力就是一种野心的形式,从意志力之中又会产生掌控的欲望——利用某种念头来掌控另一种念头。譬如“我必须控制住我的欲望”,这句话里的“我”乃是由思想组合成的,它是带着记忆和经验的“我”所说出的一句话。这个念头想要掌控、塑造、否认另一个念头。
自我的活动之一就是把自己视为“我”这个观者。观者是过往累积下来的所有知识、经验和记忆。因此,“我”把自己这个观者和“你”这个被观察的对象一分为二。“我们”和“他们”也是对立的。我们是德国人、天主教徒、印度教徒等。只要这些自我的活动还存在着,冥想就会变成一种自我催眠的方式,一种针对日常生活以及各种烦恼和不幸的逃避手段。在这里,自我指的是观者、掌控者和意志力,而自我的活动便是它的欲求及需求。只要这些活动仍然存在,自欺一定会产生。因此,我们必须认清,若想探索冥想的活动,想知道冥想时会发生什么事,你就必须理解自我所有的活动。
冥想就是释放掉心中所有的自我活动。然而,你无法通过任何修炼方法或要别人告诉自己该怎么做来释放掉心中的自我活动。因此,如果你真的对这件事有兴趣,你就必须为自己去发现自我活动有哪些——所有的习惯、口里说出的话、姿态、自欺的活动,被你当成珍宝一般紧抓不放的罪恶感,以及各种惩罚自己的方式——这些都是自我的活动。而这一切都需要被觉察到。
然而,到底什么是觉察呢?觉察是一种没有任何选择的观察方式,只是观察而没有任何诠释、转译或扭曲。只要有一个观者在那里“费力”地觉察,真正的觉察就不见了。那么,你能不能觉察、留意——只有纯然的观察而没有一个观者的实存感?
现在请仔细听我说。你早先听我说过一句话:觉察是一种没有选择的、没有一个观者存在的心智状态。你听到了这句话,于是你想立刻付诸实践。你说:“我到底该怎么办?我该如何觉察才能摆脱这个观者?”你想立刻达到那种境界——这意味着你还没领会那句话的真实含义。你对如何达到那种境界的兴趣远甚于那句话真实的含义。那就像你对眼前的一朵美丽的花儿看一眼、闻一闻,欣赏一下它美艳的色彩,然后就把它摘下来,一瓣一瓣地撕碎了。真正的觉察之中并没有一种观者实存的感觉,假如有这份实存感,你的心一定会有选择、有冲突。你听到这句话之后,心中可能立即产生这样的反应“我要如何才能达到那种境界?”因此,你对达到那种境界的兴趣远远超过领会那句话真实的含义。但假如你能彻底地聆听,你就是在感受它的馨香或个中的真理。然后,那份馨香或真理就会产生自己的行动,而不是那个“我”在企图采取正确的行动。你理解了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