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转述:企宽)
你好,欢迎来到《无边界企业:数字化转型认知必修课》。
在过去20年的发展过程中,给整个社会的运行带来最大改变的技术莫过于互联网,其中让大家感知最强烈的部分莫过于消费侧的互联网化变革。企业要做好未来20年的转型准备,我们就要一起先回顾一下在过去的20年中,互联网是如何演进发展而来的。
无论在资本的推动下,商业界把互联网概念鼓吹得多么天花乱坠,其实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一种信息传递技术。但互联网产生的效果远远超出技术本身,为什么呢?
既然互联网是一种信息传递技术,那么我们可以站在信息论的角度来审视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本质。在信息传播学中有三个基本要素:信源、信宿、信道。通俗地讲,信源就是说话的,信宿是听话的,信道是传话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正是对商业中信息传播的三个要素进行极致化升级,从而产生了对传统商业运行结构的颠覆式冲击,也就是所谓的颠覆式创新。抓住这三个要素极致化升级的规律,就容易看清楚在互联网商业模式背后,由信息运行效率的极度提升带来的结构性演变规律。
我们先来看互联网商业模式1.0。
互联网颠覆信源,“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互联网之前,人类接收信息的信源是什么呢?比如说看报纸、看电视等。那么假如你是报社的老板,你要怎么把报纸做好,并且让报纸的发行量最大化呢?
答案是内容要有稀缺性,并且报道的速度要足够快。上一秒发生的事情,下一秒本报的读者就得到信息了。所以各大报社都要证明自己的信息够快。比如,那时候有报纸叫“快”报、“早”报,或者“邮”报,通过邮电局系统发给你,那还不够快吗?
但在互联网出现后,传统新闻与出版行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因为报纸再快也比不上互联网。一则互联网新闻说,北京东四环一辆车着火了,感谢网友提供照片,本网站后续会持续跟踪报道。虽然照片是真的、报道人不是本报记者、没有核实真实性,但是这则资讯会立刻出现在新闻页面上。
2016年的“3·21上海高楼火灾事故”,很多人就是在互联网上看了全程直播。一个网友就位于发生火灾的高楼对面,他拍摄了这场火灾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那时候还没有抖音、快手这类直播平台,那位网友只是通过拍照片、接USB、传到电脑、发布到网上这一流程完成了传播……虽然没有人为他的辛苦付费,他的拍摄技巧也不够专业,但是广大网友通过互联网“实时”置身于这个新闻之中,无意中实现了信源的最高目标:前一秒发生的事情,后一秒就被传达给读者。
事实上,在电视媒体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已经因此一举成名。但互联网不但实现了这个目标,还让整个业内看到了其无与伦比的未来:无论你怎么批评互联网信息不够准确不够专业,单单一个“快”字就让无数人惊呼,纸媒和传统媒体几乎要被互联网彻底取代。
这就是互联网商业模式1.0的“唯快不破”,只要够快,世界就是你的。过去那种小心谨慎、按部就班,先做好市场调研,再潜心开发产品,然后把渠道铺好,最后做好服务的传统方式,在“快”这个“不讲武德”的年轻人面前,显得手足无措,就算恨恨地问一句“互联网怎么赚钱”,也被投资人投入的大笔资金简单化解。是的,投资人看到了传统商业人没有看到的未来,也就是“快”。
接下来是互联网商业模式2.0。
互联网颠覆信宿,服务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服务的提供者。
什么是信宿?说白了就是接受信息的人。还是以报纸为例,报纸的信宿也就是报纸的读者。作为一家报纸的读者,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你产生极度的被满足感?并且产生极强的黏性呢?如果有一张报纸的头版头条的作者是自己——“本报特约通讯员张小海”,或者一张照片下标注“本照片由网友‘远方的大山’提供”。看到自己的名字或网名变成了铅字印在了报纸上,你作为读者是什么感受?是不是想马上买1000份报纸,然后分给每个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说:“看,这是我。”这就是人性中需要被满足的炫耀感。互联网特别微妙的一点,是可以把人性挖掘到极致。
这就是互联网商业模式2.0的核心——服务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服务的提供者。当产品功能、服务水平甚至“送钱”策略都不能引燃消费者内心深处的烈火时,我们突然发现,“参与感”甚至某种虚幻的主导心理竟然是催生消费侧动力的“神奇魔药”。
这是符合人性的,是一种根据人性弱点增强用户黏性的方式。互联网商业模式2.0最早的形式是Blog,即博客,并由此开始发展UGC模式。服务和内容由使用者提供,不只是共享,更重要的是共创,就是平台和用户一起创造。在2.0阶段兴起的微博、知乎,甚至淘宝,都是基于这个逻辑。
以网约车平台为例,开车的司机是服务的接受者吗?是的。司机自己准备车辆,然后网约车平台帮司机找到乘客,为司机提供收费支持。司机是不是服务的提供者呢?是的。如果没有司机接入网约车平台,这个平台就没有任何用途了。
服务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服务的提供者,这就是互联网商业模式2.0。那么到这里,信宿被攻破。
最后我们来看互联网商业模式3.0
互联网颠覆信道,服务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服务的传播者。
现在,在极致满足信息传播三要素的前两个要素——信源和信宿,并且跨界创造两个新商业模式核心之后,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要素有待突破,那就是信道。
所谓信道,就是信息的传播渠道。传统的媒体都是中心式的。在传统的商业模式里,我们通常都极力强化产品本身的属性,包括功能、质量、价格,为了便于被消费者识别,我们创造了品牌,甚至由此衍生出一个巨大无比的广告业。
到了互联网世界,在互联网商业模式3.0中,信道是如何被改变的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拼多多的兴起,现在这种模式被称为社交电商。比如,老王在拼多多上买一件商品时,只要找一个人拼单就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这时候,老王从一个纯粹的买家变成了一个传播者。虽然很多人看不懂拼多多,但商业模式的裂变效应让拼多多从商业逻辑上就比早期“搜索式”电商高了一个级别。拼多多更深层的本质是对信道进行了升级。
总之,林林总总的互联网现象及其背后的各类理念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复杂,互联网归根结底只是一种信息传递技术。
与之前的两个模式相比,互联网商业模式3.0有着本质的区别。前两个模式直接作用于服务的提供者(信源)和服务的接受者(信宿),所以互联网商业模式1.0构建的是提高效率,也就是快的效率平台,互联网商业模式2.0构建的则是赋能平台。
而互联网商业模式3.0则让信道中传播者的信用也参与到交易之中,所以它构建的平台不是流量到个人,而是让个体的信用在交易中得以发挥的增信平台,这才成就了我们所谓的私域流量,才会有了直播带货的网红经济。
在互联网商业模式3.0里,我们看到了去中心化的商业环境,在提高效率、强化能力的基础上,互联网商业模式3.0加强了个体的信用。
全面理解了互联网带给商业世界的三个商业模式后,我们再去看市面上的互联网公司就一目了然了。只要分辨它们的商业模式属于哪一种,就可以清楚了解它们的商业逻辑。
最后三句话总结本节重点:
互联网商业模式1.0求快,颠覆信源;互联网2.0颠覆信宿,服务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服务的提供者。3.0颠覆信道,服务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服务的传播者。
以上就是消费互联网商业模式演进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基于其逻辑衍生出了不同的商业模式,有了这个共识作为基础,再谈互联网的“颠覆”就会清晰得多。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