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射雕英雄传》的主角郭靖就射过一次雕,为什么小说要取这个名字?
这才是书名厉害的地方,“射雕”和“英雄”两个词其实是貌合神离的。围绕书名实际是一场关于什么才是“英雄”的思辨,并伴随着人物的成长与剧情的推进,承接起了主角成长的冲突点。
首先说下,金庸当年的射雕英雄传是1957年连载于《香港商报》上的。当时未必需要书名一定贴切全书的主旨,当然,实际上这名字取得也再贴切不过了。小说的书写环境并不是悠闲先写完全本,然后想个能总领全纲有深意的名字。主要的原因是在那个年代武侠小说尚属小众文学,只能在报纸上连载。很多连载到一半读者反馈不好也就停笔了,很难有了全篇的设定通稿,再撰写个完美标题。比如1959年4月18日,编者告白,“金庸先生因病,‘射雕’暂停两天”,4月20日恢复。可见当时的金庸,并没有太多存稿,是写一篇发一篇的节奏。对后面的剧情只有大致框架。
另外,在当时连载于《香港商报》这种报纸的武侠文章,为了博取读者眼球,往往和过去连环画册有些相像,图文并茂,让普通底层大众也喜欢看。当年平均文化水平不高,武侠小说读者人群偏中下层,取名相对简单直白的名字居多。不像今天的网文作者偶尔会玩弄一下“文青”风格,用点典故的文艺名字。看看古龙、梁羽生等同代作者的书名,也是朴实无华的彻底。比如《拳头》、《飞刀、又见飞刀》、《散花女侠》这种直白的书名非常正常。
金庸在写”射雕英雄传“的时候,核心是到底何为”英雄“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射雕的结尾有这样一段郭靖和成吉思汗的对白:大概就是成吉思汗说自己“纵横天下灭国无数 古今中外谁还能比他有更大的功绩 谁还能算英雄”然后郭靖说:“杀的人多未必是英雄” 。这一句话首尾呼应,瞬间将书的立意拔高了一个层次。
射雕英雄传里面,明暗多条线索,最主要推动剧情和人物冲突的是围绕在“郭靖、黄蓉、杨康、穆念慈”等几人的身份线和民族立场冲突。这条线从开篇的“雪夜惊变”就已经埋下,一直贯穿到了最后结尾,决定了书中人的命运走向。而“民族立场”冲突里,最点题的,就是关于“何为英雄”的论证辩驳。或者说,作为”射雕三部曲“的第一部,金庸在此书中已经对他写作巅峰表露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主题有了非常清晰的思考和阐述。
这里再重新说下这书的写作背景,1957年 《香港商报》副刊结束了连载整整一年的《碧血剑》,开始连载一部全新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而在上一部《碧血剑》中主角袁承志为红颜而拔剑,为夺宝而斗智,最终在结尾心灰意冷,得知渤泥国被洋人侵占。带领泰山盟的众人,远征异域,开创另一天地。《碧血剑》是金庸的第二本小说,前一本则是1955年 《书剑恩仇录》,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书中人物的关注视野更加狭小,在”恩仇“两字上。该书的主角依然和以前或同期的大部分武侠小说主角一样,离不开快意恩仇的范畴。练就一身本领所图的不外乎自身的”成名“拥美””多金“最多再加一个”念头通达、不受约束“。而到了《射雕英雄传》金庸开始放弃当时主流的”江湖武侠“定位,脱离开小家、帮派、恩仇、情怨等范畴,思考并试图将主角的形象与视角拉高到”家—国“的角度来思考。
《射雕英雄传》这几个字巧妙也就巧妙在了,书名即在讨论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大英雄“。是能弯弓射雕,有一身孔武之力的身手高强者?还是能在家国冲突时,热血丹心带领众人保家卫国者?这种思辨,也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选择,贯穿了全书。
所以,“射雕”江湖里的纷争,争名号抢秘籍只是小打小闹,实际上是爱国者与卖国者之间的斗争。江湖看似游离于国家政治体系之外,但它仍然是国的一部分。很多武林人士不喜欢甚至痛恨当今朝廷,但他爱这片土地,爱这一方“江湖”。
“射雕英雄传”可以看成,从“射雕英雄”到“真英雄”的一种人物渐进
小说开篇,两个主角分别叫“靖”与“康”,丘道长起的名字,却指向了人物的两种境遇。郭靖与杨康二人,父辈都是英雄好汉,都有名师和机缘理应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各自成长为“大英雄。不负丘处机等人各自在他们身上花的一番苦心。然而两人却因为生长环境不同,在童年各自目标不一,到了成年却又各自重新树立了人生目标。
郭靖人生的前20年,是向着“射雕者才是英雄”为人生努力目标的。在蒙古,郭靖的青年时期是”草原英雄”成长的模板,成吉思汗对他视如己出,封为金刀驸马;托雷是他结义安答,情同手足;华筝公主更是对他倾心相爱。如果按照“射雕英雄”的模板,郭靖应该成长为另一个成吉思汗,真正的射雕英雄。他人生的后几十年不再射雕,成了蒙古英雄眼里的“贼”,却成了大宋人眼里的“大英雄”。
如果行文只到这里,那么这本书不过是另一本侠客传记。但文锋却忽然一转,郭靖无意中听说成吉思汗要攻宋,他义无反顾,封金挂印,立即“叛逃”。没逃成,被抓了。从没有受过正儿八经的爱国教育、没有食过大宋俸禄的草莽郭靖,在蒙古,郭靖是金刀驸马;在大宋,不过是一介布衣。他手下无一兵一卒,但依然奔赴青州,誓与祖国共存亡。书到后篇,郭靖从一些人眼里忘恩负义的“小贼”又成为了更多人眼里的“侠之大者”。
驰马射雕者,能称英雄否?
小说中,成吉思汗临终前与郭靖争论什么是英雄:“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你说古今英雄,有谁及得上我?”郭靖是怎么答的呢:“你南征西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当然,要是说因为金庸作为“汉人”的身份,将立场预设在了“忠汉”者才是英雄,就未免没认真看书了。
因为郭靖第一次和成吉思汗起矛盾,是因为反对屠城,而救下的那座城是花剌子模帝国之都,并非“宋”地。书的前半部,伴随郭靖视角,清晰描写了成吉思汗带领下的蒙古,如何从一个艰难的抗侵略与抗分裂的部族,逐渐强大拥有了野心,走向了对外扩张和劫掠的道路。在这种变化中,郭靖从小因为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始终觉得能策马射雕肆意围猎才是“真英雄”,而郭靖却始终憨憨的妄图让大汗停下侵略的马蹄。到这里,郭靖与陪伴他长大的好友、红颜、叔父们的思维再次割裂,他认为“英雄”的定义不是射雕、不是征战,而是能止戈爱国爱民者才是真英雄。
那里个武侠小说的时代
金陵老鱼 回复 @金陵助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