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姐冲刺背诵手册;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禁止商用
史纲部分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一、内战爆发前
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背诵
(1);提出口号:和平、民主、团结
(2);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3);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中共推动政协会议达成了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案、军事问题案五项协议。这些决议贯彻了和平民主原则,确认了和平建国方针,确定了国会制、内阁制和省自治的政治制度。不过,政协的上述协议及其他协议,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它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人民
腿姐说
①;要把此时的“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与抗战时期“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作区别。
②;注意重庆政协会议协议并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国共产党是作为参政党参与的,但至少这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区局部政权的合法性以及军队的合法性。
③;注意“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都是发生在内战爆发之前,都有利于和平建国,并且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军队合法性,都有利于打破国民党一党独裁,宣传民主政治。
2;国民党的阴谋
(1);蒋介石集团的既定方针: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2);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又表示愿意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其目的:
①;以此敷衍国内外舆论,掩盖其正在进行的内战准备。
②;诱使中国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期不战而控制全中国。
③如果谈判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国共产党。
(3);背后的支持:美国。
①;美国在中国追求的长期的基本目标:推动建立一个统一的亲美政府。
②;其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二、内战爆发
1;起点: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双方力量对比和结果预测
(1);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队人数和装备占很大优势,
(2);毛泽东指出: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这方面,我们占着优势。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3;军事战线(战场)
(1);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速战速决计划)
(2);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7月,三路大军开始全国性反攻。(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3);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秋,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后,国民党赖以维持其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随后,解放军继续分路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胜利大进军,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平方式,解放广大国土。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中国台湾省。
4;政治战线
国统区:第二条战线与人民民主运动。
(1);国民党之所以很快失去民心,是因为:一方面,主要是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另一方面,国民党统治区陷入严重经济危机。
(2);人民民主运动:
①; 1945年底,昆明学生发动了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主要口号的一二一运动。
② ;1946年12月30日,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运动(史称“抗暴运动”或“一二三○运动”)。
③ ;1947年5月20日,南京、北平等地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史称“五二0运动”)。
④ 1947年2月28日,台湾省台北市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二二八起义)。
这些事实表明,不仅在军事战线上,而且在政治战线上,国民党政府都打了败仗。这个政府已经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解放区:土地改革,广泛发动农民。
(1);《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3);意义:
①;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②;土改运动的发展表明,解放战争在胜利推进的同时,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深入发展。
③;经过这个运动,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为新中国成立所作的准备
1,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背诵
(1);政策上:对各民主党派采取了积极的争取和团结的政策。
(2);目标上: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这些方面,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们从成立的时候起,大多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地发展了这种关系。
2.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曾经鼓吹“中间路线”,企图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出“第三条道路”
(1);“中间路线”鼓吹者的主张:
①;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
②;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
③;实行的方法,则是走和平改良的道路。
(2);对“中间路线”的评价: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3);“中间路线”的破灭:中国在战后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主张军事独裁统治。
民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主张人民共和国方案。客观形势决定中国人民可选择的方案只有两种,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和人民共和国。这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决定的。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弱小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它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因此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②;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它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4);民主党派的最终态度:
①;《对时局的意见》这个政治声明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②;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会议并将在新中国参政,标志着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成为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
3;建立新中国的筹备;背诵
(1);1949年春:在全国革命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之际,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召开。
①;指出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
②;工作重心的转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③;“两个转变”: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④;“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1949年6月30日《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文章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毛泽东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3);创建新中国的任务: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三个历史性文件。(《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承担的。人民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四、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背诵
(1);原因:
①;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2);经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革命引向胜利,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必须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正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催更催更
快更新吧!!拜托拜托拜托
这新闻音,爱了爱了!!
好像第七章好多和徐涛讲的内容多了很多
希望下篇的也可以出。
求求了求求了
催更求求啦
求更新
催更
也不喜欢用这个催睡呜呜呜 百试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