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喜神

汪曾祺:喜神

00:00
05:29




喜神即画像,这大概是宋朝人的说法。


钱大昕《竹汀先生日记抄》:“读宋伯仁《梅花喜神谱》……凡百图,图后五言绝一首,题曰‘喜神’,盖宋时俗语,以写像为喜神也。”钱说未必准确。


喜神我们那里现在还有这说法。伯仁画梅,只是取其神韵,“喜神”是诗意化了的说法,是从人像移用的。除了宋伯仁,也没有听说过称花卉画为喜神的。


作为人像的喜神图有两种。


一种是生活像,即行乐图。袁枚《随园诗话》谓:“古无小照,起于汉武梁祠画古贤烈女之像。而今则庸夫俗子皆有一行乐图矣。”


行乐图与武梁祠画像,恐怕没有直接关系,袁枚盖亦揣测之词。自画或请人画小像,当起于唐宋,苏东坡即有小像。


明清以后始盛行。“庸夫俗子皆有一行乐图矣”,是对的。


我的外祖父即有一行乐图,是一横披。既是“行乐”,大都画得很闲适,外祖父的行乐图就是这样。


他坐在一丛竹子前面的石头上,手执一卷书,样子很潇洒,其实我的外祖父是个很古板严厉的人,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他坐在丛竹前的石头上,并且他从来不看一本书。


比行乐图更多见的喜神是遗像,北京人叫做“影”。


画遗像的是专门的画匠,他们有一套特殊的技法,病人垂危,家里人就会把画匠请来。


画匠端详着病人,用一张纸勾出他的脸形粗略的轮廓线条。


回家在一张挖出一个椭圆的宣纸的椭圆处,用淡墨画出像主的头像的初稿。




照例要拿了初稿到“本家”去征求死者亲属的意见。意见总是有的,额头窄了、颧骨高了、人中长了……最挑剔的大都是姑奶奶。


画匠把初稿拿回去,换一张新纸,勾了墨色较深的单线,敷出淡淡的肤色,“喜神”的头部就算完成。


中国的传真画像的匠师有一套秘传的“百脸图”,把人的面部经过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像时选定一种,对着真人,斟酌加减,画出来总是相当像的。


我们县城里画像画得最好的是管又萍,他的画价也最贵。


“开脸”之后,画穿戴。男的都是补褂朝珠,颜色是一样的,只有顶子不能乱画。大红顶子、金顶子,不能乱来。


常见的喜神上的顶子多半是蓝顶子、水晶顶子,因为这是不大的功名。


女的则一律是凤冠霞帔。这有点奇怪,男女时代不同。


喜神上的老爷是清装——袍套,太太则是明代的服装——凤冠霞帔是明代服装。据说这跟洪承畴的母亲有关。


洪母忠于明室,死后顺治特许以明代命妇服装盛殓。以后就将此制度延续了下来。顺治开国,为了笼络人心,所颁圣谕或者可信。


画穿戴是很费工的,要画得很细致。曾见过一篇谈齐白石的文章,说他画的像能透过纱套,看得见里面袍子上的团龙。


其实这是所有的画匠都做得到的,只要不怕麻烦。


管又萍画像只管“开脸”,画穿戴都交给了徒弟。他有两个徒弟,都是哑巴。他们也能“开脸”,只是不那么传神。


管又萍病重,自知不起,他叫两个徒弟给他画一张像。


徒弟画好了,他看了看,叫徒弟拿一面镜子、一枝笔来,他对着镜子看了看,在徒弟画的像上加了两笔。


传神阿堵,颊上三毫,这张像立刻栩栩如生,神气活现。


管又萍放下画笔,咽了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清歌76

    听听老人的文章,过去这些对我们来说很陌生的生活就跃然眼前了

  • zfh我是你的好朋友

    汪老先生真是腹有诗书啊

  • GloriaAnnie

    习惯天哥

  • 文子飞飞562698

    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