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开启“黄金十年”:火箭订单排到年底!3年后,200万就可太空旅行?

商业航天开启“黄金十年”:火箭订单排到年底!3年后,200万就可太空旅行?

00:00
10:36

本文来自时代周报。作者:邓宇晨。

人类从未停止探索星辰大海。

今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白皮书提出,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世界航天进入大发展大变革的新阶段。未来5年,中国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

《2021中国的航天》指出,将研究制定商业航天发展指导意见,促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中国商业航天自2015年政策放开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期。七年间,商业航空从无到有,如今已是年均增速已超20%、规模超万亿元的庞大产业。艾媒咨询预测,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步入黄金发展期。

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带来大量发射需求,现有运载能力不足。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主打火箭研制和商业发射的商业航天企业应运而生。

星河动力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夏东坤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 商业航天是“三高一长”(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行业。航天技术取得突破,回报周期也是依然漫长。

即使如此,商业航天依然受到各界资本青睐。据华泰证券统计,2011年至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总披露融资额达243.1亿元。其中,2021年就超64亿元。华泰证券预测,2023年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大年,商业航天板块是未来几年重要投资方向。

“目前,商业航天市场的发展模式相对比较单一,还处在共同做大蛋糕的阶段。只有成本降到一定程度以后,行业才会逐渐繁荣。在航天领域,‘国家队’和‘民营队’相辅相成,既有交叉也各有侧重,共同把这个市场进一步做大。”夏东坤说。

商业航天进入3.0时代?

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与政策端的支持密不可分。2014年底开始,国家层面出台多项利好政策。次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共同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探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新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开发。

航天产业链包含运载端(火箭制造与发射)、应用端(卫星的生产和应用)等方面。截至2021年底,已注册的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数约200家。卫星制造、卫星运营、火箭研发生产和发射、地面测控、试验服务等产业均培育了一定数量的企业。

但从产业链来看,大部分商业航天企业集中在卫星制造、卫星发射服务的总体和零部件供应方面,承担运载任务的航天服务企业较为缺乏。

据华泰证券数据,2015年至2021年,中国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次数共计84次。其中,“国家队”承担发射任务77次,占比91.67%,是运载火箭商业发射主力军。而美国2020-2021年间共计95次的火箭发射任务均由私营企业完成,其中SpaceX为火箭发射主力军,发射次数占总发射次数的58.95%。

在运载火箭领域,虽然我国已涌现出不少明星企业,但整体仍偏少偏弱,运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今,国内4家民营火箭公司先后进行了8次入轨发射尝试,其中星际荣耀和星河动力相继入轨成功。星河动力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连续成功入轨并率先迈向产业化的民营火箭企业。2022年至2023年,还有多家民营火箭公司的多个火箭型号等待首飞。

2022年8月,星河动力研发的谷神星一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意味着谷神星一号火箭将迈入规模化商业发射交付阶段。它是由星河动力研制的四级轻型商业运载火箭,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最大运力300公斤,可为国内外卫星客户提供微小卫星的专属、共享、搭载等定制化发射服务。

夏东坤介绍,谷神星一号研发成本约1亿元,而生产单枚火箭的成本则不到3000万元。“如今,谷神星一号的订单金额总计约4亿元。如今订单量已经排到今年年底。”夏东坤说。

夏东坤还向时代周报记者披露,“谷神星一号”以市场化机制运作,提前进行长周期部件如发动机的生产,实现滚动生产,可将原本一年的预定时间缩短至4-6个月。

“‘国家队’承担非常多的国家科技进步引领作用,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积极探索前沿技术。‘民营队’则可采用最成熟、最稳定、成本最低的技术,进一步将技术产业化。我们要以更广阔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增量市场。”夏东海表示。

在“国家队”和“民营队”之外,综合了二者优势的全新势力也在悄然壮大。

2022年7月,由行业首家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科宇航研制的力箭一号固体火箭成功发射,将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也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

“长征十一号”火箭首任总指挥、中科宇航董事长杨毅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商业航天已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有望在5年内进入3.0时代。

杨毅强认为,商业航天的1.0时代主要是从无到有,证明自己可以造火箭;2.0时代则是拥有了较强的技术和研发能力,能形成吨级以上的商业运载能力。3.0时代的标志则是商业航天进入“低成本+高性能+量产”的快速发展轨道。

“随着商业模式完善,2025年,中国有望开始亚轨道旅行,票价约200万到300万元人民币。”杨毅强乐观表示。

商业航天第一股何时挂牌?

近期发布的华为Mate50和iPhone14系列,都将“卫星通信”作为新机宣传的亮点之一。随着卫星通信技术普及,“卫星互联网”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商业航天应用端的一个侧面印证。

传统商业航天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通信、导航、遥感和科研等四大方向。目前,全球在轨卫星主要以通信和遥感卫星为主,通信卫星约5003颗,占比为63%。

当前,商业航天应用仍集中在B端,需求主要来自自动驾驶、北斗高精度导航、自然资源勘测等领域。不过,随着行业整体成本进一步下探,卫星通信市场潜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而诸如太空旅行、太空挖矿等新兴应用也在逐步打开行业航天产业的想象空间。

2022年6月,由时空道宇设计研制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这组卫星的成功入轨,标志着未来出行星座空间段的建设已开启。

作为吉利集团旗下的商业航天公司,时空道宇的目标明确,即布局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打造低轨未来出行星座。

“目前,吉利已经有300万车辆在线以及120亿公里的车辆行驶技术数据。依托这些数据积累,时空道宇的全球中低速卫星通信服务、星基高精定位服务能得到更好优化,充分结合出行新时代的定位服务需求,具备充分的数据支撑和技术验证条件。”时空道宇相关负责人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时空道宇既有商业航天技术的领先优势,又有汽车行业雄厚的数据支撑,是商业航天领域中最了解出行产业需求的公司之一。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由时空道宇研发设计、建设、运营,是全球首个服务于“未来出行”生态的低轨卫星星座。未来出行星座涵盖空间段、地面段、应用段。未来,星座的应用段将面向智慧出行、消费电子、无人系统、智慧城市、环境监测等领域的需求,开发数据应用系统及应用终端,提供不同类型的数据增值服务。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预计将在2025年完成一期72颗卫星部署。

“凭借吉利庞大的出行生态体系支撑,时空道宇的卫星应用服务将不止于汽车,未来还将借助手机、飞车、无人机、商用车等多维载体,建立起消费端及丰富的大众消费产品链和特色经营体系。”时空道宇相关负责人说。

另一家企业长光卫星则有望收获商业航天首个IPO。

2022年3月,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长光卫星进行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公司辅导备案。成立于2014年12月的长光卫星是中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2020年11月,长光卫星宣布完成24.64亿元Pre-IPO轮融资,估值达120亿元。参投机构包括中金资本、深创投、经纬中国、科大讯飞、中科院创投等。

据《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长光卫星是东北地区唯一入选的独角兽企业。在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榜单中,长光卫星以124亿元估值,稳居商业航天企业第一梯队。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师、中国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工程地面系统副总指挥张兴赢此前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拥有全球一流的公共航天工程,无论资金、人才还是技术都有充足准备。他断言,“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未来一定能成长出如同SpaceX公司般具有技术优势的商业航天企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影响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59685zxqw

    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