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挫折与完美
专注和投入是很重要的特质,基本上,你会看到,任何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之所以出类拔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能投入其中。
不仅做事情这样,人际关系也这样,一个能充分享受人际互动的,也是因为他能投入其中。
“投入超重要”,我猜基本上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非常普通的道理吧。但是,无数人就是难以投入,有很多人简直是任何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能很好地投入。
对这种现象,一个日益流行的诊断是,这叫“注意力缺陷障碍”,而我更喜欢干脆称之为“投入困难症”。
很有意思的人,有投入困难症的人,他们常常有一个逻辑是:如果我能全力投入,那我一定可以取得非凡成就。
嗯,这个逻辑真是没毛病,但这个看似有道理的想法,也恰恰是很多人不能投入的关键问题。不过,必须引入全能自恋的概念,才能理解这一点。
即,严重滞留在全能自恋中的人,如果一直不投入,就可以一直抱着这样一个假设:“我会有非凡成就的,之所以没有,不就是因为我没法投入吗!”
要维护这个假设,必须不投入,如果真投入了,这个假设就面临着被戳破的可能。
例如一位网友在我微博上留言说:“如果真全力投入了,但没有非凡成就的话就惨了……这个心理落差很恐怖。”
落差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自恋维度的高低问题。
当一个人受着全能自恋驱使时,就会觉得自己在自恋维度的高位,而且是至高无上的第一名的位置。但当自恋受损,而从高位跌下来时,本来觉得自己位置有多高,跌下来的位置就有多低。
如果自恋维度的最高分是正100分,最低分是负100分,那么这个落差就是200分。如果一个人的自恋程度是80分,那么掉下来的时候,就会掉到-80分的位置。
这种落差的体验,就真的像是坐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的滋味儿,对于全能感高的人来说,很不好受。
很不好受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他们认定,自己就该在自恋的高位,甚至最高位呆着。
人生就是起起伏伏。能接受自己可以呆在任何位置的人,可以迅速地作出调整而适应现实,同时也会在这个起伏中去追求自己所希望的位置。
但如果一个人只想呆在高位,就势必总是去追求优越感,而显得偏执傲慢,同时也会失去适应和调节能力。
新冠肺炎的疫情前,很多人呈现了这种特质。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国外华人返回国内避难的高峰期,可以看到,很多人回到国内后,还想保持着自己在国外的一些生活方式,例如不戴口罩跑步,例如在紧急隔离区要求喝矿泉水、收快递。有人则直接表达了优越感,“我们从欧洲回来,你们就把我们隔离在这么简陋的地方?”
这些新闻被报道后,无一例外都引起了巨大的反感情绪。这是因为,他们在表达偏执傲慢的时候,想把自己摆在自恋的高位,结果大家就想把他们从这个位置上拉下来。这构成了一种落差。
有投入困难症的人,他们容易有“我是完美的”这种自恋想象,但现实会一再教育他们,告诉他们:你并不完美。
旁观者看到的,是“你并不完美”,而他们的体验则是从一个极端进入到另一个极端,他们会走向完全相反的想象中,“我是垃圾,我什么都不是,我什么都做不了!”
他们还会攻击自己:我过去怎么那么恬不知耻,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妄想自己是完美的。即,他们产生了羞耻感,极端时,会恨不得杀死自己。
这方面的故事我听了太多,而当形成这种认识后,再观察周围,觉得简直是无处不在。我讲一个经典例子吧。
一位女高中生对我说:每次大考试成绩下来后的几天内,她都恨不得去死。
我问她:“每次都这样吗?”
她想了想说:“是的。”
那时,我对全能自恋的理解还不是很深,但也猜到可能是成绩不如意而被打击到了。于是问她:“哪怕考第一也想死吗?”
她说:“是的。”
“有过一次例外吗?”我再问她。
她先是说没有。但我再次问她:“你想想呢,也许会有哪怕一次例外呢?”
她想了一会儿后说:“还真是有一次例外。”
我很好奇地问:“那一次例外是怎样的?”
她说:“我门门课都是年级第一名。”
因此我分析说:“你好像觉得自己是完美的?”
她有些惊讶地反问我说:“难道我不是完美的吗?”
她的这个反问,彻底震惊到了我。她已经读高中,即将成年,但好像由衷地觉得,自己是完美的。
现实上,她的一些优越条件也助长了她的全能感。她家境不错,学习上一直是尖子生。并且,作为女孩,她长得很美。
她本来倒不存在投入困难症的问题,她一直学习上很用功,因为好成绩可以帮她维系这个完美幻觉。可是,毕竟门门课都是年级第一名,这太难了。她只有一次考试达到了这个境界。
那意味着,其他时候,哪怕总成绩是年级第一名,但毕竟不是完美的,所以她的完美幻觉意味着被破坏了,那时她就恨不得杀死自己。或者说,她体验到了“全能自我”被杀死一次的感觉了。
当“全能自我”不断被破坏时,她开始有了投入困难症,例如不能好好学习了,成绩一落千丈。同时,也因为她在人际关系上也抱有这种幻觉,所以也没法交朋友了。
她曾经被诊断为精神疾病。但是,当她和父母越来越理解她的这种不切实际的完美幻觉,并能适当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学习后,她的学习生活重新得以恢复,高考时考上了不错的学校。
多年后,她还带着很不错但不完美的男朋友特意来见了我一次。这时她虽然还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但毕竟不是苛求完美了。
完美,是婴儿时的内在想象;不完美,才是现实。在看似不完美的外部现实中,去构建自己基本满意的生活,这就是生命意义所在吧。
不过,我也深深地认为,在最深度的关系里,例如当你能活在当下时,你会体验到,每一刻的存在天然就是完美的。不过这是极高的精神境界,在这儿我提一下就好。
投入困难症背后的完美幻觉,会藏着一个神级的幻想:既然我是完美的,我稍一努力就该立即得到完美回应。
有这个神级幻想时,一个人就没法接受哪怕很小的挫折了。我自己也在一些方面存在这个问题。
例如我喜欢的电子产品,例如苹果笔记本电脑,我真觉得它们是完美的。刚买回来的时候非常喜爱,可稍有磕碰,我就恨不得弃了,然后再买新的。
要理解投入困难症,就必须得理解,对于这样的人而言,哪怕一份看起来很小的挫折,都像是致命打击,然后投入就会停下来。
这时该怎么办?的确,你在体验上,体验到被杀死了一次,这份死亡也传递到了事情,于是你把事情也杀死了。
不过,毕竟还是时间这个东西是不是?所以这时候,你可以先靠意志,继续把这件事做下去。这样一来,这件外部现实中的事就继续活了下去,而这种外在的“活了下去”,也就有可能反过来传递到你内心,恢复你内在的生能量。
“努力,总不会错。”——高考前,我在班里的动员大会上讲过这样一句励志的话。努力与投入,意味着你不断花时间和事物建立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关系会越来越深厚,所谓的成就,其实就是关系深厚的一种自然表达而已。
一位朋友说,她小学时发现,自己不聪明。同样的作业,要好的同学花一份时间,而她则要三倍时间。这挫伤了她的自恋,让她难过。
但她随即想,既然如此,那是不是也意味着,只要我花三倍的时间,就能有同样的结果。于是从此以后,她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我比别人多努力三倍即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