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故事汇——道德经 第77章

国学故事汇——道德经 第77章

00:00
05:30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导读】

老子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

【解读】

“天之道”即自然规律,茫茫宇宙之中万事万物都保持着有序的平衡,多了的会自然损减,少了的会自然补全。然而,人类社会却不是这样的,那些掌权的统治者本来就占有了大量资源,却依然不满足,还想尽各种方式来压榨人民、盘剥人民;而那些居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不仅仅要承担沉重的社会生产任务,还要被统治者征税、服劳役,常常不堪重负,以至于“不畏死亡”。

“人法地,地法天”,不与天道相合的社会制度是不会稳定的,不依从于天道调整自己行为的统治者也是不会长久的。故而,老子主张“人之道”要效法“天之道”,统治者要像那些有道的圣人一样,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已在生活上保持谦虚节俭而厚待百姓。

《论语》中说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公。”正是因为不公平现象的广泛存在让社会变得充满敌视和仇恨,充满各种奸邪和罪恶。如何才能效法“天之道”,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所有统治者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

【哲理引申】

汉初采取的宽松治理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国家的不断富足,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因素。很多地方出现了一个不同于普通民众的阶层,史书上将其称之为“豪强”。各地的豪强们通过各种手段占据了大量的生产资料,连政府官吏都不敢与之争锋。

汉武帝之时这些豪强势力更大,比如,著名的洛阳豪强郭解,杀的人很多,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抢劫,还私铸钱币、盗挖坟墓,洛阳城中有了纠纷人们都不找官府,而找郭解进行调节。

豪强虽然也有豪放侠义之辈,但他们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国家利益。于是汉武帝决定对这些豪强进行打击抑制。此时汉武帝启用了大批法家酷吏。一时间很多曾经受豪强横行危害的郡县“道不拾遗、无犬吠之盗”。著名的豪强郭解,也被抓捕处死。

如今,人们常说要建设一个橄榄型的社会,就是使财富分配更加平均、更加合理,这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此时,老子“损有余,补不足”的观点和汉武帝抑制豪强的举措十分具有启发意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