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转述:企宽)
你好,欢迎来到《无边界企业:数字化转型认知必修课》。
上一节我们讲的是政策导向转型。我们继续来讲当前企业的所处的宏观大势。
首先是地方政府的转型。
从国家层面看,最大的改变是地方政府要做转型——从全能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都开始加紧廉租房、公租房的建设,其背后的原因是地方政府以往需要依靠卖地赚钱,之后则要靠税收和服务赚钱。未来可以把地方政府看作一个不持有资产、但是拥有运营权的物业公司。
我们之前提到,未来40年国家需要培养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这类企业不是家族企业,不是依赖于地方资源的地方企业,而是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股权融资做大做强、走出地方,甚至成为在国家范围内、世界范围内都有决策影响力的企业。但这绝不是让民营企业退场,而是旨在更充分地发挥企业家的创造力。
在未来的40年里,很多无法走出地方的企业悲剧不会再重演,因为机制的调整已经让地方政府没有办法限制企业的扩张。近年来,有一些非常典型的案子在翻案,比如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长顾雏军案、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文中案,这是在给企业家发送一些有利的信号,并且建立坚定发展、扩张的信心。
熬过最困难的时刻,接下来就是更好的开始,在经历了供给侧出清、“黑天鹅”不断的大环境,还能撑下去的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行业集中度,也就拥有更多的机遇。
记得在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也就是SARS疫情暴发之前,大家还在讨论人们能不能在家里活过48小时,但正是在SARS时期,互联网电商加速扩张。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全中国有80% 的城市人口在疫情最严峻的5个月里完全靠线上生活。
疫情和危机不会改变方向,只会加速转型趋势的实现。企业家们一定不能放过任何一次危机,因为危机极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机遇。
另一个转型是城市的转型。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发展逻辑的转变。
产业时代人跟着产业走,消费时代城市由人而生。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有许多城市出现衰落的迹象,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税负。如果税负太高,资本和产业就会“用脚投票”,这个城市必定会走向衰败。以美国为范本去看,其代表城市为芝加哥。
二是工会力量。代表是以产业为基础的底特律,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工会力量太强大,影响了城市中企业的发展。在自由市场的情况下,城市本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自然转型,但工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垄断力量使得城市内的资源配置市场化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城市衰落。工会力量本来是希望能为工人群体谋福利,最后却导致了更广泛的城市衰落,这就是经济学中典型的事与愿违。
这两种城市衰败原因目前在中国的情况都称不上严峻。但是中国又有一些特殊的历史问题。
过去地方政府往往会给企业一些优惠政策,或者企业家可以通过自己在当地的人际关系拿到特殊资源。地方企业依靠政策和资源就能够生存。按照过去20年的逻辑,一家企业想要扩张,选对城市非常重要。城市之间存在“制度之争”,所以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会把总部从广州搬迁到深圳。
那么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
答案是“聚人”,要建设高密度城市。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过去国家总是担心一个城市的人太多,因为之前的发展依靠资源,而资源有限,人多了就会争夺有限的资源。因此,以往的政策会推动“逆城市化”发展、限制人口流动,大城市限人限地、小城镇反而给人给地,最后造成了一系列资源错配的问题。
未来的思路转向已经非常明确,就是人口进一步城市化,形成大都市圈,这是全球发达国家发展都经历过的进程,美国如此,日本、韩国也是如此。
之前担心城市人口流入过大,未来转变成担心城市人口不够多。从近几年的城市人口流入流出数据来看,每个省内人口还持续流入的城市往往是省会城市,这是顺应市场导向后的自然结果。城市的头部化聚集越来越明显,这就是未来10年,新的城市化进程——人口聚集。
城市化发展是从工业化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化的必然过程,过去20年,城市是以工业聚集的,而在未来发展阶段,城市是以消费聚集的。
消费必须要靠人,人足够多,服务业才能兴起,分工才足够细,服务的成本才足够低,才能覆盖更多的人群。
我们试想一下,在人口密度低的农村,如何实现快递、外卖服务的健康发展?但如果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甚至需要让多个快递员负责一个小区或者一个园区的业务,并且服务成本比人口密度低的农村还低很多。
总之,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不够高,那么服务水平就上不去,消费也就做不起来。
消费升级到底是什么?从在家里吃饭变成去小饭店吃饭,是不是消费升级?不是。从小饭店吃饭变成去大饭店吃大餐,是不是消费升级?不是。这些变化只是花了更多钱,带来的影响都是有限的。
消费升级是一个高端的产品在大众群体内普及,但产品的价格仍然很便宜。消费普及才是真正的消费升级,而消费普及的难点在于距离和密度。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分工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财富水平。制造业已经实现了生产端的社会化大分工——制造汽车、生产衣服、生产家电、生产上游元器件,等等。如今,市面上的所有商品都不是一家公司从头到尾自己制造出来的。未来的服务行业也是一样,分工会越来越细化,如果人口不够密集,服务业就无法蓬勃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新的大消费时代、大服务时代,高密度城市是发展的必然,这就是未来在消费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趋势。
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是高密度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预见人类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都将面临巨大的变化,我称之为——未来“宅世界” 。
纵观人类生活发展史,人类世界的居住模式可以分成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游牧阶段——生活跟着生产走。
在游牧阶段,羊儿去哪里吃草,人就到哪里去住,即生产依赖型居住模式。
第二个阶段,人类驯化了小麦,进入定居阶段。
定居阶段很像现在的纯农村生活方式,这种生活的特点就是一切原材料都自给自足,也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农村的特征是居住的房子和生产、生活区域是不区分的。看看农村里的房子是什么样的?院子里养了五只鸡、两头猪,还有一块菜地,房子兼具生产功能。在自家院子里,早上起来要先去喂猪、喂鸡,然后吃饭,吃完饭接着去摘菜。
这就是最原始的小农经济定居模式,生产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
第三个阶段,集居阶段。
在集居阶段,住宅以生活功能为主,其生产功能极度弱化。主要的生产工作需要去工作地点完成,大多数人都需要通勤去公司工作、去工厂上班。
但是在这个阶段,人类开始渴望在家娱乐。许多人在购置新房后,往往会考虑在家中布置家庭影院等娱乐设施,尝试将娱乐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但后来,大多数人又放弃了把居所娱乐化,因为他们认为在家里最好就是睡觉,最好连菜都不要炒,越来越多地外出就餐,甚至干脆点外卖。这就是开始向第四个阶段过渡了。
第四阶段,现在人类社会正在开启的进程——聚居时期。
聚居的模式就是人们想要娱乐时,会出门到附近的商场四层看场电影、到五层唱首歌、到八层吃顿火锅,满足人们的这些娱乐需求都变得既方便、又便宜。人们再也不需要花费太多金钱去置办一整套的音响系统,而是按次付费。
未来的居住环境会变得越来越简约,所有的娱乐都靠外部服务解决。
所以,未来的“宅”就不再是宅在自己家里,而是“宅社区”了。现在,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已逐渐接近这个模式。拿我自己举个例子,我之前两次更换工作,工作期间都会长期住在所在公司旁边的酒店里,几乎所有的生活需求都可以在酒店旁的商场内解决,并不需要离开我所在的“社区”。近几年,十分火爆的“阿那亚”社区运营模式其实就非常符合“宅社区”的理念。居民不用离开社区,社区可以为居民提供他们想要的生活服务。
所以,在未来世界中,住宅设施可能会趋向极简,甚至可能只剩下睡觉休息的功能。而住宅之外的商业世界会越来越复杂,而且离住宅非常近,甚至坐电梯就可以抵达并享受服务。
未来的房地产企业可以参照这个趋势去规划,发展到极致就是可以在同一栋楼里实现工作、娱乐、购物和生活。可能有人会说,这很像人类在小农经济的定居时期,院子里又养猪又种菜的感觉。不同的是,在定居时期是“生产—生活”两位一体,而未来是“生产—生活—娱乐”三位一体。现在想来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相信不用太久,或许只要再过10年,我们就可以通过趋势来验证这个判断。
以上这些关于未来生活发展的判断,都是基于未来消费时代大趋势进行的推演:城市的密度会越来越大,服务业分工会越来越精细,人类会越来越享受“宅世界”。
作为企业家、创业者,需要思考的是,在这个城市转型的进程中,你的企业扮演着什么角色?人类又将如何消耗被科技节省下来的时间?过去3000年的科技是帮人节省时间,未来3000年的科技是如何让人把被节省下来的时间“浪费”掉。
好的,最后我们小结一下课程内容:
地方政府要做转型——从全能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城市要做转型,它的发展趋势是“聚人”,建设高密度城市。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