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刘禹锡《秋词二首》|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精品】刘禹锡《秋词二首》|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00:00
10:43

秋词二首

      ——唐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释:

(1)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

(2)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色凄凉。

(3)春朝:春初。

(4)排云上:冲破云层,凌空直上。排,推开,冲破。

(5)碧霄:青天。

(6)嗾(sǒu):使。

    唐代诗人刘禹锡被后世誉为“诗豪”,用“豪”字来形容他,再恰当不过了。他性格刚毅爽力,写诗也同样激越阔达。公元805年,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而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这一年刘禹锡三十四岁,正是奋发有为的年纪,上一刻还是风光无限的青年才俊,这一刻就被贬黜到偏远僻静之所,成了一个手无半点实权的闲官,心情可想而知。

和他同时被贬的,还有柳宗元,比刘禹锡小一岁,二人是挚友,性格却迥然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精神上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他写过一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寒绝,孤绝,寄托了他政治上的失意和心情的苦闷。他很难从人生的低潮中走出来,写诗写文都冷到了骨子里。

可刘禹锡却未在诗歌中流露出半点苦闷来,我们来看他写的《秋词二首》。

古人总会把“秋”与“愁”联系起来,看到黄叶纷飞,秋雨梧桐,心中会莫名惆怅。刘禹锡一扫秋日萧瑟衰靡之气,他笔下的秋日自有一番蓬勃繁盛之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从古至今,每逢秋日,人们眼中但见萧条凄凉景象,不免感慨它的空寂悲凉,死气沉沉,而我却觉得秋日之景别有风味,比那万物萌发,草木葱茏的春日更胜一筹。

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说,秋天本身就是悲凉之气,这也成了很多文人骚客对秋天的全部感受和理解。刘禹锡却在诗歌开篇直接表明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秋日胜春朝。诗句中特意言明“我”,这是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其实,这种与众不同恰恰是他不随波逐流,特立独行的孤独感。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高远辽阔的晴空,犹如洗过的碧玉,晶莹透亮,一只白鹤展翅飞翔,凌云而上。那一刻,诗人豪迈的诗情也随着这冲云白鹤直上青天。

鹤是一种清雅高尚的禽鸟。古人赋予“鹤”很多美好的寓意。《诗经 鹤鸣》里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有君子之意。《相鹤经》里说:“飞则一举千里。”“鹤”还可以指有志向的人。很多神话传说中,仙人与鹤也常联系在一起。

“一鹤排云”也许是眼前之景,更有可能是诗人借鹤喻人,那只白鹤仿佛就是他的化身。“排”字写出乐白鹤展翅的非凡气势。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鹤”字前特意强调“一”,单一,即孤独。但诗人偏偏享受这种孤独,怡然自得地享受这份独特。正是这只冲天白鹤横扫秋的肃杀,使秋日有了生气。

《秋词》的第一首道出了一个孤独者的豪迈与狂放。我们再来看第二首。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日山水明亮澄澈,夜晚天降秋霜。几树被秋霜染成深红色的叶子在一树树浅黄的叶子中格外醒目。

这句是写秋天的色彩,前半句强调“明”“净”,“霜”也是白的,色彩纯净;后半句强调“深红”“浅黄”,色彩艳丽,但又言明数量少,那么,几处斑斓的色彩越发显得秋日素净雅致。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若是不信,那就登上高楼,伫立楼头,清秋飒爽之气浸入肌骨,这般秋景怎会像春光那样令人发狂呢?

  “嗾”这个词是使狗发出咬人的声音。在诗人看来,春天的繁花似锦是浮夸的,会让人轻浮放浪的,不像秋日冷素,有风骨,让人沉思理智。

  其实,刘禹锡不是不喜欢春天,在他笔下也有不少动人的春色,比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再有“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春词》)还有“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春日抒怀》)……刘禹锡笔下的春天也是缱绻多情的。所以说,诗人这《秋词二首》并非表明他只爱秋天,反感春天,只是有意与众不同,有意地标新立异。这就是他独特的个性,或者说是他始终秉承着文人的风骨: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挺着腰板,梗着脖子,掰不折,打不死。正是这种个性,才让他在二十三年漫长的贬谪生涯中依旧倔强、豁达,不失可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89181019

    是一集2元还是

  • Lo_mm

    最喜欢的老师,没有之一。

  • 陈黎坐看云起时

    月如西老师,太喜欢你的讲解了,能不能把你的讲解出版啊,我想珍藏并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