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乡愁》第四十四集(作者:盛慧,朗读:李建平)

《岭南的乡愁》第四十四集(作者:盛慧,朗读:李建平)

00:00
07:33

                       岭南的乡愁

                    【佛山古村落】

佛山人对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守望,对本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使许多历史的印记得以保存下来。时至今日,河涌交错的佛山大地上,依然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原生态村落,村民们也依然沿袭着世代相传的习俗,可以说,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精神的初地,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人乡愁的居所。


第七章  古风犹存惹人羡

在这些古老习俗中,体现出佛山人两种心态:一是对于天地万物常怀感恩之心;二是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

       “塘边塔影印清波,火月争辉灿临河,丹塔腾龙奔玉宇,蟾宫明镜照红罗。”在南海松塘还保留了中秋夜烧番塔的习俗。“烧番塔”的起源民间有多种说法,有传是为纪念清代抗法将领把逃入塔中的“番鬼仔”(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有传是纪念元朝末年汉族人民为反抗残暴统治者,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现在是为祈求吉祥和来年丰收。

       火代表着温暖、光明和希望,用火来驱邪去晦的习俗,由来已久。《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载,“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园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峡置木柴塔中烧之。伺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深夜,无人观看,始行泼熄,是名烧瓦子灯。”


       番塔一般用砖头或瓦片砌成,围叠而上,塔身逐渐收小,最后封顶而成,下面有几个口,是用来塞入木柴、稻草烧塔用的。烧番塔一般都是在中秋的晚上,烧的时候经常会在塔上撒上些木糠或禾秆草(稻草)之类,让温度更高,还可以往上面撒些粗盐,爆裂后绽发出无数的小火花,最后柴火燃尽后整个塔身都烧得通红,沉淀了很多火花时,突然就用扇子向塔口扇风进去,火花就会从塔周围的洞散发,最后向塔顶集中喷涌而出,“火烧番塔年年红,火树银花不夜天”,壮观之至。

       除了松塘村、蔡边村,丹灶镇仙岗村,一些分散的小型村落也保留了“烧番塔”这项传统民俗。烧番塔是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兴旺的重要仪式,火苗越大预示着生活越兴旺。每年砌番塔都用新砖,而且每年的番塔都要砌得比头一年高。意为一年胜似一年。 

       里水的赤山村对火同样热爱,一团熊熊灼灼燃烧的火焰,看上去,都让人心惊肉跳。但是,在这里却有一样传统的习俗——跳火光,就是要从烈火中跳过,这是勇敢者的游戏。他们相信,跳过火光可以烧走身上晦气,寓意新年红红火火。这一习俗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延续了三百年。


       “行神”是佛山地区的一项祈福活动,高明荷城塘肚村元宵习俗“行神”延续385年,习俗源于明末塘肚村村人严学思当年赴京应试,路遇“岑圣王之神位”得以高中进士,为拜谢神恩,严学思衣锦还乡后,修建岑圣庙供奉岑圣王牌位,日日香火,年年岁祭,并定下每年元月十五为全村祭拜、游神日。由该村去年新婚男青年到庙内把“岑圣王”(村民称“大王公”)的銮驾一起抬出,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行神”活动。和很多村落不同,高明榴村却是晚上行神,村里曾流传着一句谚语:榴村行夜色,瓦沿水滴滴,关门避亲戚。意思是:榴村“行神”在农历二月十五日晚上,当天通常是春雨绵绵,屋顶的瓦边雨水不断地滴下来。当天热闹,亲戚朋友都来聚会,客人太多了接待不了,要关门避亲戚。

       佛山大地上的古老习俗之多,实在不胜枚举,但是不管是怎样的一种形式,体现的都是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体健康、万事胜意的祈盼。时代在变迁,但是有些东西,却是永远改变不了,正是这些古老的习俗,揭示了佛山文化的特质,千百年来,一直温暖着佛山人的心扉,成为了佛山人身上独特的文化印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