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乡愁》第四十集(作者:盛慧,朗读:李建平)

《岭南的乡愁》第四十集(作者:盛慧,朗读:李建平)

00:00
08:25

                      岭南的乡愁

                   【佛山古村落】

佛山人对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守望,对本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使许多历史的印记得以保存下来。时至今日,河涌交错的佛山大地上,依然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原生态村落,村民们也依然沿袭着世代相传的习俗,可以说,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精神的初地,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人乡愁的居所。


第七章  古风犹存惹人羡

在这些古老习俗中,体现出佛山人两种心态:一是对于天地万物常怀感恩之心;二是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

(图/赛龙舟)

       “北人赛马,南人竞渡”,佛山人扒龙舟,历时久远,《顺德县志·舆地略》记载:“顺德端午斗龙船,村村皆然。”南海《九江儒林乡志》记载:“乡人每夏五月,必斗龙舟。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亦有记载:“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龙船场……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宴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

       岭南童谣这样唱道:“榃榃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圆,阿妈带我睇龙船……”端午时节,凤凰花开,龙舟水涨。一大早,小桥上、河堤上挤满了人。古榕树下,一条条龙舟,涂过桐油,显得神采奕奕。队员们皮肤黝黑,手臂上的肌肉像南瓜一样突起。锣鼓喧天,桨起桨落,水花四溅,震天的欢呼与呐喊,此起彼伏。只见白浪翻腾,一条条龙舟像一支支箭,从水面上飞快地掠过。古老的河涌,迎接着最欢乐的一天。   

(图/赛龙舟)

       唐代诗人张建封在《竞渡歌》中,生动地描写这种壮观的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佛山人为何如此热爱扒龙舟?这还要从遥远的百越文化说起。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地区的百越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这个民族以龙为图腾,自称是龙的传人,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他们驾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急鼓声中进行竞渡之赛,以取悦神灵和自娱。除此之外,龙舟文化还是宗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展现出一种拼博向上,奋勇争先的精神,成为一个宗族兴旺的象征。

       龙舟的结构分为龙头、龙尾、龙骨、龙肠、冚板诸部分,制作工序繁复。旧时制作龙舟需选良辰吉日,木匠们带着工具、木料到了村里祠堂,举行开工仪式,为安好“龙骨”,木匠们把选定用作龙骨的木料抬到祠堂中间,安上神板,村中的长者备好烧肉、苹果、龙眼叶、柚子叶等祭祀用品,摆在神板上拜神,完了之后开始动工。

       整个制作需历经数十道工序,需要6个工人同时做工,花费20天时间,钉入上百斤铁钉,耗去6立方木材,无数次手工的打磨、抚平和拼接。其中,龙头龙尾的制作需充分结合线条刻画技巧,以营造龙头龙尾的动感效果和立体感,技艺手法精良、表现形式独特,如在雕刻龙头的面部时,在须、眉、脸颊等处,加入曲线和圆形符号,避免大面积的平面雕刻。上颚、鼻子等轮廓突出,鼻孔等细节非常讲究。   

(图/赛龙舟)

       在佛山的龙舟中,辈分最高的,当然要数盐步老龙了,今年已经584岁高龄,它是佛山龙舟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者。盐步老龙船体材料为坤甸木,全长36.8米(不含龙头、龙尾),有座位68个,龙头长白须。据了解,每年端午节,盐步老龙和广州泮塘小龙互相探访。“契仔”带上“泮塘五秀”(慈菇、马蹄、菱角、莲藕、茭笋)前来探亲,而盐步老龙则回赠以盐步的特产秋茄。史书记载:“盐步老龙,久负嘉名。泮塘结契,历世咸称。五百年来,亲如弟兄。”据传,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年端午珠江龙舟赛,已经100多岁的盐步龙舟和泮塘五约龙舟进入决赛,决赛当天,临近终点,盐步老龙眼看夺标在即,不料泮塘五约的龙舟站龙头的人一个鱼跃扑下水去夺了锦旗,随后以冠军名义领了奖品烧猪。后来,泮塘父老得知详情,觉得夺标者应是盐步老龙,便派人把烧猪送回盐步,盐步人不肯收下。最后,一位老人出来调解说:“这样吧,盐步老龙有须,泮塘的没须,一个做契爷,一个做契仔。”从此,两个村庄的情谊绵延不绝,这是一笑泯恩怨的典范。

       近百年来,盐步“老龙”没有参加过比赛,只在每逢龙舟竞渡之时出场作游龙表演。而且其他龙舟在参与游龙时,龙头都不得超过“老龙”,以示尊敬。佛山地区尊老敬老的传统,由此可见一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