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山

焦 山

00:00
10:13
焦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区东北的长江之中,镇江三山风景名胜之一,被称为“江中浮玉”,是万里长江中唯一的一座四面环水可供游人观光的岛屿。
焦山自古以来被称为樵山、狮子山、双峰山等,直至东汉末年,名士焦光游历大江南北,来到焦山后,被这里的人间仙境所吸引,便在此结庐隐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药炼丹,济世救贫,留下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当时的皇帝闻其贤,三下诏书请其出山做官,均被他婉拒。后人为纪念他而将他隐居的山洞改成三诏洞,山名改为焦山且一直沿用至今。
焦山,有珍贵的六古:古寺、古树、古石碑、摩崖石刻、古炮台及古塔。施耐庵在《水浒》中这样描述焦山:“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 。 乾隆多次下江南在此留下御碑,还有众多名人雅士的诗赋使焦山名闻遐迩。
焦山的古寺即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1800多年。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后毁于火,明宣德年间,和尚觉初心重建。定慧寺在明代为全盛时期,有殿宇98间、和尚3000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清代康熙南巡游焦山时才将寺名改为定慧寺,沿用至今。寺庙现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 定慧寺天王殿前的御碑亭,亭中竖立一块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寺内的海云堂和禅堂曾作为焦山佛学院,在1934至1948年间,培养高僧近300人,多名成为世界各地高僧,如现居中国台湾的星云大师。
焦山行宫是清乾隆皇帝南巡时下榻最多的地方。他六下江南八上焦山五次入住焦山,并留下大量的诗词楹联匾额。据史书记载,焦山行宫于1761年建成,因战火被毁,现焦山行宫是在自然庵和五圣庵旧址上改建而成,为典型的江南小庭院,呈江南民居式建筑群。
古树名木是焦山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象征,也被称为焦山的活化石 。焦山公园内共有23棵古树名木,有宋、元、明代的古银杏树,宋代古槐树,清代桂花树,树龄最长的是“六朝”柏树,已有1200多年,树龄最短的也有100多年。千年古寺掩映在古树名木之间,古寺、古树、古碑相依为伴,相得益彰。古银杏还是焦山名吃——焦山桂花糖百果的主要原料,按独特方法做成的桂花糖百果晶莹剔透、香气四溢,是焦山的特产。
焦山碑林,即宝墨轩,为北宋初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这里所收集的历代碑刻,蜚声海外,焦山并被誉为“书法之山”。轩内珍藏460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 这些碑刻镶嵌在回廊亭阁之中。有书法、艺术、史料、历代墓志、石雕艺术等,历史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东晋王羲之书《破邪论序》,碑林中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保存价值极高,与洛阳《石门铭》并称为“南北二铭”。
摩崖石刻环集焦山西侧峭壁,气势磅礴,存有六朝以来刻石百余方,被称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原址即于此,《瘗鹤铭》是一位隐士为一只死去的鹤所作的纪念文字,相传为东晋王羲之或南朝梁陶弘景所书,至今未有定论。央视《探索与发现》栏目分上下两集纪录了《瘗鹤铭》的前世今生。此外,摩崖唐刻《金刚经偈句》、宋刻《米芾摩崖题名》、《陆游踏雪观瘗鹤铭》等,弥足珍贵。特别是宋书法家赵孟奎所写的“浮玉”两个苍劲秀丽的大字,极为醒目,焦山也因此被称为"江中浮玉″。
古炮台,位于焦山东侧的山脚下,八个用石灰土夯实的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的入海口。炮台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在1842年英军发动的扬子江战役中,炮台守军奋勇抵抗70余艘敌舰,但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岛军民1500多人全部英勇牺牲。焦山抗英炮台是我国近代反帝斗争的重要遗址,也是镇江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见证。
万佛塔,位于焦山顶峰,前身为焦山镇寺塔,始建于元朝,后毁于倭乱。1998年5月动工重建,1999年9月落成。它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夜间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为过往船人指引迷津。塔院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体现了万佛塔庄严盛瑞的英姿。
别峰庵,位于焦山双峰之阴的别岭上,始建于宋代,这里就是世称诗、书、画“三绝”的清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于雍正年间在此攻读之处。过道门头上题有“郑板桥读书处”的横额,门上还保留着当年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柳亚子、康有为等人,也曾在焦山攻读过。
焦山亭台楼阁众多,古人总结出焦山十六景,如华严月色,定慧潮音,山门松影,庵院槐阴,海云墨宝,石屋藏铭,江亭礼佛,别峰里园等。故中国原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在焦山挥笔题写了“无尽藏”三字,耐人寻味。
2017年底焦山开放了东入口,焦山与陆地相连,结束了仅有轮渡登岛的历史。
焦山,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激励着后人去探索、研究、学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