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山

金 山

00:00
08:32

金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的长江南岸。在清代之前,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的江心岛屿,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唐代杜光庭诗曰“万川东注,一岛中立”。直至清代道光年间,金山才逐渐与南岸陆地相连。
金山景色绮丽,最有名的胜迹是金山寺,寺宇金碧辉煌,一塔拔地而起,直指云天,亭台楼阁层层相接,山体与寺庙浑然一体,无论近观远眺,总见寺不见山,向以“金山寺裹山”著称于世。
金山的闻名,又缘于美丽的神话故事与传说。这里是家喻户晓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发生地;有小说《说岳全传》中的岳飞到过的金山古迹“七峰亭”、《水浒》中“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一回中对金山的描述;还有杜十娘在与金山相望的瓜州怒沉八宝箱的传说。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南巡,留下许多“御制”文物,使金山更负盛名。历代诗人、书法家、名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张祜、苏东坡、王安石、沈括、范仲淹、王阳明等登临观景,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遗迹和脍炙人口的题咏。
金山寺的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夕照阁、观音阁、妙高台、留云亭、七峰亭、慈寿塔、白龙洞、朝阳洞、古仙人洞、玉带桥、御码头等。
金山寺又名江天禅寺,山门上悬挂着一块“江天禅寺”的横匾,这是清康熙皇帝来金山观光时亲笔题写的。金山寺最初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全盛时期有和尚3000余人,参禅的僧侣有万人之多,在佛教禅宗寺庙中有着卓著的地位。 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寺。
夕照阁,内有保存完好的乾隆南巡到金山时留下的7块御碑。这些石碑记载着乾隆六下江南对金山胜景的评价。
观音阁,这里珍藏着金山的镇山四宝:周朝遂启棋大鼎、东汉铜鼓(民间又称诸葛鼓)、东坡玉带和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手绘的金山图。
妙高台,这是金山高僧佛印在宋元佑年间凿岩建造的,又称为晒经台。这里是中秋赏月最佳处,传说苏东坡的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就是在此地有感而发的。南宋“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千古佳话也发生在这里。
位于金山顶峰的留云亭,是金山视觉最为开阔之处。传说当年康熙皇帝陪其母游览金山来到这里,看到大江东去,水天一色的壮景,情不自禁地说:“这里可谓江天一览”。因康熙御笔“江天一览”碑在亭内,故留云亭又称为“江天一览亭”。
七峰亭,又称七峰阁,是后人为纪念岳飞和道月而建。沿七峰亭北面弯曲石级路向下,有一洞深6.6米,传说仙人吕洞宾曾在这里观望江面,所以叫仙人洞。依山洞建筑一座半亭,这是道教遗迹。
慈寿塔,矗立在金山西北峰,初建于齐梁,距今已1400余年,原为双塔,后双塔倒榻。现存此塔系清光绪二十六年重建。登塔凭栏远眺,心旷神怡。
从慈寿塔往北来到法海洞,这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禅师的苦修之处,洞中供有法海塑像。在法海洞北、玉带桥旁有一白龙洞,根据神话传说,洞中塑有白娘娘和小青的石像。沿白龙洞向右上行不远至朝阳洞,又名日照岩,洞顶的悬岩上镌有“日照岩”三字。每当日出之际,这一带石壁迎着朝阳金光四射,水天尽赤,蔚为奇观,是金山观日出的最佳处。岩壁上所刻“朝阳洞”三个大字系明代滕谧所书。
御码头,位于金山北面。当初金山还孤立在大江之中时,人们由此登陆。清朝康熙、乾隆南巡时,多次来金山,都由此码头上岸,故称“御码头”。
近几十年来,金山景区不断扩大,相继建成扩展了佛教广场、芙蓉楼、塔影湖、百花洲、镜天园、天下第一泉等景点,景区内陆水相连,泉、湖、洲、园、寺等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幅北宋沈括描绘的“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的诗情画意。
镇江市政府还着重打造金山风景名胜区,建造了白娘子爱情文化园等多处开放式景点,进一步展现了金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金山,作为镇江的名片,不仅是佛教圣地,传说载体,也寓意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很多以她为名字的经济文化活动如“金山艺术节”、“金山贸洽会”、《金山》杂志、《金山》论坛等,激励着镇江的图腾!
每年的除夕之夜,许多市民都会到金山的佛教广场撞钟纳福,迎接新年的到来,祈愿来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