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大流行真的要结束了?疫苗企业何去何从

新冠大流行真的要结束了?疫苗企业何去何从

00:00
08:59

世卫组织对新冠疫情松口。

9月14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媒体简报会上说:“上周新冠死亡病例数是自2020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现在正处于结束新冠肺炎疫情的最佳时期。”

尽管谭德赛并没说什么时候会宣布结束大流行,但他表示“胜利在望”。

自从2020年3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上升为“大流行病”级别后,全世界都盼着新冠疫情早日结束。当然,大流行不是谁说了终结就会终结的,但世卫组织层面的认定,无疑会给各国调整防疫政策提供依据。

世卫的发声迅速引爆国内全网。同一天,国家工信部发布数据:全国新冠疫苗的年产能达70亿剂,产量达到了55亿剂。

中国一直是疫苗大国,新冠疫情期间又加大了新冠疫苗的生产力度。一旦疫情缓解甚至终结,大量的疫苗产能如何化解?

还在继续研发

其实,世卫组织并未停止对疫苗接种的宣传。

简报会当天,世卫组织发布了六份政策简报,敦促各国为包括卫生工作者和老年人在内的高危人群接种疫苗,作为实现70%疫苗覆盖率目标的最优先事项。

9月13日,牛津大学Our World in Data发布数据,统计称全球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26.6亿剂次,整体接种率67.87%。而中国,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数据,截至15日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累计接种新冠疫苗34.34亿剂次。

无论是国内还是全世界,距离世卫组织的70%覆盖率目标已经越来越近。

从多家企业的2022半年报看,康希诺、科兴制药、智飞生物等多个生产新冠疫苗的企业,营收都已经不再大幅增长。科兴上半年收入尚且增长了5.07%,智飞生物的新冠疫苗则下降了近80%。

但中国还有不少企业在继续研发新冠疫苗。

9月3日,健康元发布公告,丽珠集团附属公司丽珠单抗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融合蛋白疫苗正式纳入新冠病毒序贯加强免疫紧急接种。

健康元这款疫苗今年2月才完成上市申报,显然已经晚了。公司董事长朱保国曾向媒体说,“疫苗带来的经济效益目前很难估计,我们希望给市场提供更多可以选择接种的疫苗。无论成败,研发新冠疫苗都是我做药三十多年以来最重要的一件事。”

朱保国从太太口服液起家,此前不算是一个有技术情怀的科学家,但在资本领域颇有声望。2000年之后,经过一路资本运作、收购扩张,才有了今天健康元和丽珠的大制药格局。

大批非疫苗领域的企业涌入新冠疫苗研发生产,这是过去两年多来的行业现象。另外,一些此前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也因新冠疫苗而兴,甚至借此登陆资本市场。

谁都知道,随着接种覆盖率的提升,以及新冠疫情向好的趋势,新冠疫苗的市场需求必定越来越紧缩。但包括健康元在内的企业,都希望借此进入疫苗赛道,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崭露头角。

健识局获悉,健康元正在陆续向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完成EUA资料的递交。

这好像是一场和病毒面对面的博弈。

虽有机会,已不指望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健识局,新冠大流行是否结束还需要公卫专家进行讨论。就现在来说,针对变异毒株的疫苗,各家都在研究。

8月31日,FDA宣布,莫德纳和辉瑞-BioNTech研发生产的二价新冠疫苗紧急获批投入使用。这两款疫苗均可对抗最新的奥密克戎BA.4/BA.5变异株。

值得注意的是,据辉瑞公司CEO兼联合创始人吴沙忻称,这一款疫苗的开发制造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这与常规的疫苗研发相比堪称神速。就以科兴中维的新冠灭活疫苗为例,从2020年1月28日立项到获批上市用了374天。

莫德纳和辉瑞的成功证明,为变异毒株研发新疫苗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线。换句话说,新冠疫苗研发,到了拼手速的时刻。

对于仅剩的市场,全球疫苗产商最紧要的任务就是推出针对变异毒株的新冠疫苗。

但是,面对这场“赌赛”,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上海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在半年报业绩会上表示:“新冠相关业务的长期增长预期仍有不确定性。长期而言,不能把所有增长都建立在新冠业务上,还要布局其他创新产品线,从而进行协同。”

复星或许不用太担心。2011年,复星收购了大连雅立峰75%的股权。雅力峰是国内主要的狂犬疫苗和流感疫苗生产企业,这意味着,复星此前新冠相关的资产会有归宿。

一些大手笔开辟新冠疫苗生产的企业,其实也担心新冠相关资产的日后效用。

8月16日,国药集团中生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朱京津对媒体表示:国药中生先后投入了300多亿元,建设了三个P3级的高等级实验室、6个P3级的高等级生物安全车间,新冠疫苗总体年产能达到了100亿剂。

要知道,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6月,根据国家药监局局长披露的信息,我国45家疫苗生产企业可生产60种以上的疫苗,年产能超过10亿剂次。

疫情三年,光是国药中生一家的新冠疫苗生产线,就已经将中国疫苗的产能扩充到疫情前的10倍。

新冠疫苗产能超过全部疫苗总需求量

健识局比对了多家疫苗企业披露的数据发现,单是新冠疫苗的产能,就大大超过国内疫苗的总需求量。

根据中检院的数据,在新冠爆发以前的2019年,中国疫苗批签发总量为5.65亿剂,其中计划内的一类疫苗3.46亿剂,二类苗2.23亿剂。

一类疫苗向公众免费提供的疫苗,包括乙肝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等。目标接种者主要是新生儿。二类疫苗则是自费疫苗,公众熟知的流感疫苗、HPV疫苗、狂犬疫苗、水痘疫苗都属于这一类。

2007年以来,中国免疫规划一直是“14苗防15病”,即新生儿接种14种疫苗,因各地一类疫苗价次的不同,婴幼儿一般要打14到25针。这部分需求与新生儿人数密切相关,未来很有可能持续下滑。

中国公众接种二类疫苗的习惯并未普及,二类苗销售一直有赖于事件推动,如2010年H1N1禽流感爆发,当年流感疫苗批签发数量达到史上最高峰6116万剂;近年热炒的HPV疫苗,也形成持续的热度,有机构估计2021年中国HPV疫苗批签发量约为6700万支。

并不是每个话题都能带动二类疫苗的销售。今年6月,借助父亲节营销的“带状疱疹疫苗接种热”就没能有效撬动市场。经过一番炒热后,据新闻报道,深圳龙华区的某家医院里,每月只有十来个人来打带状疱疹疫苗。

整体上看,2019年时,中国10亿剂次的疫苗产能和接近6亿剂次的需求,相对是平衡的。单就国药中生一家就达到100亿剂次的疫苗产能,靠什么来化解?

如果新冠大流行真的结束了,国内的疫苗需求很难能接住疫苗的庞大供给。

出海或许是一个化解产能的方法。目前国内疫苗要想走向世界主要是两条路:通过世卫组织的预认证,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采购,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发放。这主要是一类疫苗。

8月23日,世卫组织宣布中国再次通过疫苗国家监管体系的评估,此前两次分别是2011年和2014年。只有国家通过评估后,该国疫苗企业才能申请预认证,获得出口资格。截至2022年3月,中国共有7款疫苗获得世卫组织的预认证,但实际出海数量并不大。

另一种出海形式,就是直接获得对方国家的认可,一对一出口,类似于目前我国新冠疫苗在全球的销售模式。过去几乎没有类似的疫苗直接出口,新冠疫情之后,靠着科兴、国药、康希诺等疫苗“名片”,中国疫苗或许可以获得更多国家的认可。

但是,大多数中国疫苗企业,必然会面临产线调整的命运,能最终突出重围的,只能是少数。

撰稿|杨曦霞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颓唐客

图源|视觉中国

医事药闻 点击健识局公众号↓

涨点健识 关注健识局视频号!

—— 往期文章推荐 ——

基因检测行业下行,华大智造会有多少空间?

上报最低采购价,医用耗材大规模控费一触即发

新事 | 卫健委:部分地区碘盐覆盖率偏低

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扫码加我:进群交流 知情爆料 转载开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89374078

    新冠赶紧结束.药厂可以转产研发其它产品...

  • 听友225091302

    没有低价的特效药生产出来,像感冒药一样吃了就康复,一下难以驱赶走这瘟神吧。

  • 小雨声121

    新冠结束,这些该怎么消化

  • 陌生听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