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专辑 经典上海闲话152 “打回票”与“打汇票”

广播专辑 经典上海闲话152 “打回票”与“打汇票”

00:00
05:05

“打回票”与“打汇票”


叶世荪


 和汉语普通话中的成语一样,方言中的一些惯用熟语也蕴含了某种特殊的历史印记,上海话中曾经常听到的“打回票”就是一例。


 上海话中“打回票”表示拒绝、退回、不同意,总之想办的事没有着落。譬如:小说《歇浦潮》中写道:“如其有你在场,恐不免被她打回票”;上世纪40年代的长篇小说《亭子间嫂嫂》中写道:“我不要上了他一个当,跟了他去,又打回票退转来”;小说《女大亨》中写道:“我和公馆里的总管是老朋友,介绍你去不会打回票”;说的都是这个意思。2017年6月4日《新民晚报》有篇表彰仙霞街道工作人员的文章,题目就叫做“居民大事小事,他从不打回票”,说的是这个街道干部从不让来办事的居民失望而回。


 据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所述,“打回票”属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在上海城区产生的大量流行新词之一。笔者猜测这个当年的新词也许是由更早的、读音相似的“打汇票”一词变身而来。反映清末上海社会生活状况的小说《九尾龟》里有一段话可作参考。《九尾龟》第八十八回中章秋谷对贡春树说:“你也总算是个上海的老白相,怎么打汇票的这句话儿都不懂是什么讲究?”然后,在第一百三十四回又接上了这个话题,章秋谷向贡春树解释道:“那些钱庄里头,每逢要用钱的时候,一时没有现银,便打一张汇票出去,叫他明天来拿。好像男女交锋,男人打了败仗,说句好听话儿,说明天再来,就是这个意思。”这段话里至少有三个有用的信息:一是和钱庄(旧中国早期的一种金融机构,后被银行替代)的交易方式有关,虽说早在清代乾隆年间上海就已建立上海钱业总公所,成为江南各大城市的钱庄中心,但金融业术语融入坊间俗话还是需要时日的;二是该词此时已经超出行业术语的范围,被用来形容金融交易以外的事体;三是作为一个“上海老白相”(交游广阔的上海人),理所当然要了解这个词的含义。


“汇票”原先并不意味退回不办、暂停交易,相反是一项使用广泛的信用工具。由信誉良好的钱庄发出的汇票得到商户认可,被用于结算交易。上海市银行博物馆至今收藏有清代钱庄的汇票,拿着汇票的客户可以凭票去钱庄兑换九八规银。等到1935年《上海俗语图说》出版时,“打汇票”演变成了“打回票”,说的是拿着汇票去兑现时却被拒绝。之后“打回票”被扩展到许多场合:访友不遇、出门看戏遇到戏院客满、看足球遇到下雨改期,都被称为“打回票”。就之前“上海老白相”应该知道的“打汇票”而言,退回的比喻含义没变、钱庄银行的借喻背景没变,变化的是正常交易形式的“汇票”换成了因不能兑现而被拒付的“回票”;这个“打回票”肯定比“打汇票”更恰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