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二 2022年全国“两会”顺利召开(完全解读篇)

热点二 2022年全国“两会”顺利召开(完全解读篇)

00:00
10:12

爬坡过坎,稳中求进

时政大视野,教材全链接。

嗨,同学你好,欢迎来到《2022时政热点猜想》。这一期咱们来全面解读振奋人心的2022年全国“两会”

【时政热点速递】

3月5日至11日,全国“两会”在北京顺利召开。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去年的工作成就,制定了今年的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计划。看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发现,“稳”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全文一共出现了76次之多。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今年工作的总基调。

【知识完全解读】

那么,如何实现“稳中求进”呢?其实在报告中提到了两种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加强区域协调”和“深化改革”,那在考试中,这两种方式可能会和教材的哪些知识点相关呢?我认为也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另一个是,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面咱们就来进行全面的分析。

先来看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在这里有个小常识要考考你,你知道南北方是如何划分的吗?对,秦岭淮河一线就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接下来,你要理解两个概念,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顾名思义,就是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比如北方的六朝古都西安和洛阳,南方的广州和六朝古都南京。而经济重心的南移,简单来说,就是南方经济总量、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的过程。听到这,你是不是很好奇,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南移呢?别急,听我慢慢解释。

咱们把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阶段是唐代中叶到五代时期,在这个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趋于平衡;第三个阶段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此时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总的来说,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叶开始,到南宋时期完成。

首先来说说第一个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为了逃避战乱,大批农民南迁到长江流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再加上当地政府重视兴修水利、大搞屯田,这一时期南方社会秩序整体上较为安定,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而当时江南的开发还产生一个重要的作用,你猜是什么?那就是促进民族的融合,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慢慢地与汉族融合。

但你知道吗?其实那时候南迁的并不仅仅是农民,东晋的皇室也是从北方迁过来的。你是不是又很好奇,作为一个外来户,西晋的宗室司马睿是怎样在江南站稳脚跟的呢?这里就要提到两个人的名字了,一个叫王导,一个叫王敦。没有这两位啊,司马睿可能仍然是琅邪王,而不会成为晋元帝。再跟你分享个小趣事,司马睿刚到建康的时候,江南的一些大士族地主嫌他地位低,看不起他,也不来拜见他。王导和王敦为了树立司马睿的权威,乘着三月三的民间修锲节,百姓和官员都到江边去“求福消灾”的时候,假模假样地给司马睿捧场,那种毕恭毕敬的样子,让江东一带的头面人物,都觉得司马睿够水平,把声名显赫的二王都弄得服服贴贴。从此,北方的大户与南方的大户就这样联起手来,共同抬起司马睿这顶并不很沉的轿子。司马睿这才算在建康站稳了脚跟。但总的来说,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好,接下来咱们再聊一聊唐代中叶到五代时期。在唐朝的中后期,封建经济继续向闽江、珠江流域扩展,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北方又有大批劳动力为躲避战乱逃亡江南,南方经济再一次获得了大发展。而获得大发展的结果是,在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北经济水平基本趋于平衡

最后咱们聊聊第三个阶段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到了南宋时,南方经济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在当时广为流传。所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这一点你要牢牢记住。

好,聊完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接下来咱们说说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看着这么长的名字,你也许要问了,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呢?说白了,就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承包国家的土地,种出的粮食按照合同约定的比例上缴集体和国家,剩下的就由农民自由支配。

那这个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听听这个关于小岗村的故事你就明白了。1978年的大旱荒,安徽凤阳受灾严重,为了吃上饭,凤阳小岗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在一间茅舍里,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严宏昌开门见山就说:“咱们得自己救自己。”有人问:“怎么救?”“把地分了。” 顿时,茅屋里,鸦雀无声。过了好一阵子,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说话了:“你们放心,这样搞下去准能搞到饭吃!不过,你们说不定会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那时可就毁喽!”大家七嘴八舌呼喊起来:“你们要是倒霉,我们帮助把你们家的小孩养到18岁!”队长严宏昌深受感动,他从身上掏出早已拟好的一份条文,声音有些颤抖地说:“我们写了一个保证书,对咱们小岗搞秘密‘包产到户’做了两条规定,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如果同意就请各户按手印。”再补上一条:“把你们的孩子抚养到18岁!”契约写好了,18户21个在场的人含着眼泪用食指按上鲜红的印泥。你知道吗?就是这印有21个指印的契约打破了农村改革的坚冰,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书写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篇章。

为什么这么说呢?再听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了。1979年10月,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的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这个产量真的是很惊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这个制度让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除了上缴给集体和国家的,剩下的都由农民自己支配,那生产的积极性自然就上来了,粮食产量增加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个制度随后就在全国农村推广开来,并一直保持到现在,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以蓬勃发展。

好,这期的内容就是这些。时政大视野,教材全链接。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