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很少坐飞机,据相关人员统计,从建国后到1958年,他一共乘飞机42次,共计156小时8分钟。这对于一位国家领导人而言,实在是少得可怜。因为当时党中央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严格控制毛泽东乘飞机出行,于是火车就成为了毛泽东到全国各地考察的主要交通工具了。
毛泽东第一次坐飞机是在1945年的重庆谈判,8月27日,张治中和赫尔利乘坐美式军用飞机抵达延安,准备接毛泽东去重庆。为了确保毛泽东去重庆的安全,周恩来在这天晚上和张治中交换了意见,达成了以下共识:
1.蒋介石绝对保证毛泽东的安全;
2.毛泽东去重庆和回延安由张治中亲自同机接送;
3.张治中答应把自己在重庆居住的桂园腾出来给毛泽东住,同时加强安全保卫工作。
8月28日早上,毛泽东穿着一套崭新的粗布蓝色中山装,戴着一顶深灰色盔式考克帽,在延安的东安飞机场上了飞机,在飞机的舷梯上,他回头望着送行的人,举起那顶考克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等举过头顶后,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这个动作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和群众亲密无间、正义必胜的信念与风范。
当天下午3点37分,飞机在重庆九龙坡机场降落。毛泽东走出飞机时,前来迎接的人蜂拥而至,将飞机围成了弧形。赫尔利不禁对毛泽东说:“毛,简直是好莱坞!”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人民空军1949年11月才组建,飞机性能不够先进,飞行员的水平也不够高,中央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作了一条不公开的规定:禁止毛泽东坐飞机。毛泽东也只好“忍气吞声”,每次出行都选择坐火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毛泽东见到中央其他领导人外出视察、出国访问坐飞机轻捷便当、速去速归,他坐飞机的愿望越来越强烈。1956年4月的一天晚上,毛泽东接通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电话,并作出指示:他在“五一”后要南下广州考察,而且要坐飞机去。
刘亚楼感到十分犹豫,一时不敢定夺。几天以后,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又给他打来电话说:“主席发脾气了,此事看来只能这样定了。”
刘亚楼为了保险,起初准备让毛泽东乘坐苏联顾问团的飞机,但毛泽东却拒绝说:“我们有自己的飞行员,为什么要坐外国人的飞机?外国人的飞机我不坐,我一定要坐中国人自己驾驶的飞机!”
当时空军只有伊尔—14和里—2两种运输机,伊尔—14的时速比里—2快120公里,但因为装备部队只有半年,使用时间较短,飞行员对其性能掌握还不够全面,而里—2已经飞行了五六年,刘亚楼为了保险,决定让毛泽东坐里—2运输机,并且由他亲自陪同。
刘亚楼把此次飞行的任务交给了专机飞行团团长胡萍,胡萍的飞行技术好,又有执行中央首长专机飞行任务的经验。刘亚楼还对机组人员一一进行了考察,确保此次飞行万无一失。
5月3日上午,刘亚楼来到了机场,他站在集合列队的机组前说:“同志们!今天坐飞机的,是毛主席!这是我们空军的光荣,也是你们的光荣!”机组人员顿时情绪激昂,深感此次责任重大。
没过多久,毛泽东就来到了机场,刘亚楼向他报告说:“主席,这是一架苏制的里—2飞机,这架飞机机号是8205,已经飞行五年多了,飞机性能很好,请主席上飞机吧!”
毛泽东和大家一一握手,然后走上了飞机。飞机机舱较小,里面安放了一张床、一个小方桌和十几个座位。毛泽东坐下以后,刘亚楼问:“主席,可以起飞了吧?”
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就坐在这里面上天去,那就飞吧!”
起飞以后,由于空中气流的涌动,飞机偶尔略有颠簸。大家劝毛泽东上床休息一下。他却摇摇头,风趣地说:“没关系,你没感觉到当小孩的时候坐摇篮的味道么?
”这一说使大家轻松了许多。
飞机经过4个多小时的飞机,于12点30分降落在武汉南湖机场。毛泽东走下飞机前,对刘亚楼说:“还是飞机这东西好,飞得快,我们就是要有自己的飞机才行!”
在吃饭、加油之后,飞机在下午2点从武汉南湖机场起飞,继续向南飞行。当飞机上升到预定高度转入平飞后,毛泽东走到驾驶舱门口,轻轻地打开舱口,微笑着问:“我到前舱来看看,可以吗?”
机组人员兴奋地回答道:“欢迎主席!”他们把毛泽东迎到领航员的位置上坐了下来。
毛泽东问他们:“不妨碍你们工作吗?”
飞行员回答:“不妨碍。”
毛泽东又指着驾驶舱里的一个个部件和仪表,一一询问了它的名称、用途、飞行员们一一地回答了他的问题。飞机经过3个小时的飞行,于下午5时左右降落在广州机场。
5月29日,已经回京的刘亚楼接到电话:毛泽东一行结束了对广州的视察,准备回京。他立即命令空军副参谋长何廷一带3架飞机抵达广州。5月30日,毛泽东还是乘坐8205号里—2型飞机,由广州飞到长沙,5月31日从长沙飞到武汉,由于北京天气不好,毛泽东等人在武汉东湖机场等了4天。
6月4日上午,空军司令部气象处给何廷一打来电话:“北京天气已经好转,你们争取下午5点前飞抵北京西郊机场。”
中午12点,何廷一向毛泽东报告:“主席,飞机经过试飞,情况良好,航线上一路晴空,是个难得的好天气,请主席登机吧!”
毛泽东点了点头,走上了飞机。何廷一乘机飞在最前面观察天气,毛泽东、罗瑞卿、杨尚昆等中央首长乘第二架飞机,其他工作人员乘第三架飞机。三架飞机每隔15分钟起飞一架。
飞机起飞后,向着北方飞去,一路都是平原,气流干扰不大,加上全国禁空让道,可谓是一路顺畅。升至2000米后,飞机保持平飞,领航员到后舱向罗瑞卿报告说:“飞行一切正常。”
罗瑞卿提醒说:“不要麻痹大意,后面的路还长,要随时观察天气的变化,注意发动机的工作情况。”
飞机抵达河北衡水附近时,天气骤变,从西北天际压来的茫茫乌云急剧翻滚,不远处只见大雨滂沱,电闪雷鸣。机组立即向地面报告,但由于雷电干扰,空地无线电失灵,联络不通。在这紧急关头,机组果断地改变航线,避开雷雨区,向沧州方向绕行。
由于气流的强烈干扰,飞机开始剧烈地颠簸,但机组人员一点也不慌乱,大家各司其职,沉着应对,牢牢地掌握着主动权。
但由于飞机和地面失去了联系,在北京机场塔台坐镇指挥的刘亚楼心急如焚。当何廷一的飞机穿过云层降落后,刘亚楼急忙向他询问情况。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原来何廷一的飞机飞到雷雨云区的时候,已是危如蹈火,全靠飞行员的高超技术才回到了机场。按理说毛泽东的第二架飞机也应在15分钟以后降落,但现在却仍然没有踪影,刘亚楼焉能不急?
负责与飞机联络的塔台指挥员蔡演威更是急得大汗淋漓,他对着无线电话筒喊哑了嗓子,也没听到空中飞机的一丝回音。刘亚楼再也忍受不住,他冲着蔡演威大吼道:“你快给我联络,一定要联络上,再联络不上,我就毙了你!”
但此刻端坐在飞机上的毛泽东,面对机舱外的雷鸣电闪,却镇定自若。他手中拿着一本英语课本,边读边背,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飞机上的罗瑞卿和汪东兴也有些坐不住了,毛泽东主动安慰他们说:“要相信机组的同志们,不会有事的。”
刘亚楼等人在万分焦虑下煎熬了40分钟,第二架和第三架飞机终于从厚厚的云层穿出来,平稳地降落到了地面。刘亚楼连忙跑下塔台,冲上去打开机舱门,并冲着里面大声说:“主席啊,我的脑袋可都掖在腰里了!”
毛泽东下飞机以后,却握住刘亚楼的手,对他开玩笑说:“你还骗我说空军没有好的驾驶员,这下我可揭穿了你的鬼把戏了!”
在这次有惊无险的飞行后,中央政治局决定严格控制毛泽东乘坐飞机。从此,火车成了毛泽东到全国各地的主要交通工具。
1957年4月的一天,毛泽东要坐飞机去杭州。但气象预报说,这条航线上当天的云量是10个,即飞机将在云中飞行,极可能受到雷雨袭击。
毛泽东到机场后,刘亚楼劝他说:“主席,不巧得很,今天的天气不好,现在杭州那边下雨,航线上也有雨,是否等明天天气好了再走?”
其实刘亚楼心里也知道,毛泽东决定的事,是不会改变的。毛泽东果然沉下脸来说:“明天?明天还有明天的事呢!你去不去我不管,我今天是一定要去的!”
刘亚楼只好赶紧找到机长蔡演威,担心地问:“这种天气有把握吗?”
蔡演威信心十足地回答:“没问题!一定会保证毛主席的安全!”
飞机在早上8点半准备起飞。刚飞到德州就开始穿云过雾,经徐州时下起了小雨,快到南京时又下起了大雨。刘亚楼时不时来到前舱询问情况。蔡演威向他报告:“杭州周围地区各个备降机场,都做好了让我们飞机降落的准备,我们会尽全力使飞机安全降落到杭州!”
飞机接近杭州时,空中是茫茫的云海,雾霭重重,看不见机场和所有地标。但蔡演威自信而机敏地操纵着飞机,最终成功在机场降落。
毛泽东对此次飞机非常满意,下飞机时,他对机组人员说:“同志们辛苦了,谢谢同志们!”
蔡演威回答说:“今天天气不好,让主席担了风险!”
毛泽东却笑着说:“腾云驾雾,暴风雨中见成长嘛!”
从1958年以后,毛泽东外出就一直乘坐火车了。但正是有了他亲身对空军的支持,以后空军的飞机机型不断改进,现在我国自主研发的歼—20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相信主席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欣慰!
毛主席,我们现在有了自己的客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