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丁秋生受邀参加国庆观礼,毛主席问他:回家看母亲了吗?

1952年,丁秋生受邀参加国庆观礼,毛主席问他:回家看母亲了吗?

00:00
18:07

开国中将丁秋生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10余年,跟随毛泽东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在毛泽东的教导和影响下,他从一个不识字的挖煤工成长为一位既能带兵打仗、又善于搞政治工作的优秀指挥员,他甚至还在晚年完成了一篇长篇小说,这样的经历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1913年,丁秋生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莲花桥一个穷苦人家。为了活命,他7岁时就跟随母亲逃荒要饭来到安源,11岁就进煤矿当童工,一干就是6年,受尽了剥削和压迫。建国以后,丁秋生曾在一篇文章里记述了当时的生活:

我们每天至少要干上12个小时的活,一天下来累得头昏脑涨、腰酸背痛。我们住的是几十个人一间的工房,睡的是5层床铺,人多房小,挤得喘不过气来,一到夏天,臭虫、蚊子咬得整夜都睡不着觉,吃的是发霉的糙米饭和不见油的辣椒煮白菜根,每天半饥半饱……

丁秋生在煤矿工作期间,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人先后多次来到安源,向工人们传播革命真理,并建立了路矿工人俱乐部,丁秋生也在他们的教导下,一天天觉悟了起来,他深刻地意识到:工人俱乐部是工人自己的组织,工人俱乐部好!

1930年9月,毛泽东率部队来到安源扩大红军,“毛委员要来安源”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安源煤矿,丁秋生和工友们都非常高兴,他们奔走相告、翘首以待。

9月24日,毛泽东到达安源以后,亲自对工友们发表了讲话,他号召大家积极参加红军,并动员大家说:“工人们干的是牛马活,吃的是猪狗食,是命苦吗?不是!根子是穷人身上压着三座大山,所以,工人农民要解放,就要团结起来,拿起枪杆子,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打倒贪官污吏,推翻旧制度,建立工农兵苏维埃,由工人农民来当家作主人!”

丁秋生听了毛泽东的话以后,激动不已,回到家后就告诉母亲自己要去参加红军。但母亲却不同意,因为她的大儿子前几年出去当兵以后,音信全无,现在说什么也不能再让小儿子去了,她不仅哭得很厉害,还把丁秋生反锁在了屋里。

丁秋生在无奈之下,只好欺骗母亲说:“我听你的话,不去当红军了。”稳住了母亲后,他在接下来的几天继续去矿上做工,等到部队通知集合出发的时间和地点以后,丁秋生仍以上工为由,默默地告别了母亲,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丁秋生参军以后,作战非常英勇,在1934年1月就担任了团政委,并在不久后跟随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后,丁秋生调任干部团一营政治委员。

长征期间,毛泽东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干部团一起行动,有一次他听说丁秋生是从安源出来的,不禁感慨地说:“安源出来的人现在剩下的已经不多了。”

1935年8月,中央红军主力过草地前,干部团团长陈赓命令丁秋生带领一个连担任全团的收容任务,当他得知丁秋生的马在不久前病死时,还专门给丁秋生送了一匹缴获的小棕马。

丁秋生带领小棕马回到驻地以后,正好看见毛泽东的那匹马驮了一堆包筐,已经不好坐人了,于是主动对他说:“主席,你的东西多,就骑这匹小棕马吧!”

毛泽东却摇摇头说:“那可不行噢!你们搞收容目的是要帮助那些掉队的伤病员,到时候你们会比我更需要马!”

后来这匹小棕马果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一开始驮粮食,后来又驮伤员,最后终于累倒了。丁秋生尽管不忍心,但还是让几个战士杀了它,收容队又靠着它的马肉坚持了好几天,终于成功地走出了草地。

1935年9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丁秋生被调到中央通信警备连当指导员。有一天晚上,毛泽东出来散步,正好碰到了在查岗的丁秋生,便主动对他打招呼说:“警备连的同志很辛苦,白天行军,晚上还要站岗。”

丁秋生赶紧回答说:“您每个晚上都要工作到深夜,比我们辛苦多了。”

毛泽东见丁秋生的左臂动作不灵活,便问他是怎么回事,丁秋生便说起了一段往事:

在1934年4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广昌战役中,丁秋生面对敌人10个师兵力的进攻,亲临一线指挥,为了鼓舞大家的斗志,他猛地把手臂一挥,高喊道:“同志们,我们一定要把国民党军打下去,坚决守住阵地!”

但丁秋生话音刚落,敌人的一排机枪子弹打了过来,他的左臂顿时血流如注,负伤倒地。战斗结束后,战士们飞快地将丁秋生送到瑞金红军医院抢救。到达医院时,丁秋生已奄奄一息,傅连暲院长急忙为他做手术,并组织数十位战士为他输血。最终丁秋生在昏迷了7天7夜后,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左手的功能却留下了永久的损伤。

毛泽东听完这段往事后,不禁感慨地对丁秋生说:“你命大,我们的红军命也大!”

丁秋生又告诉毛泽东,自己参军前,没与母亲告别就偷偷地跑出来,总感到对不起她老人家。毛泽东听后动情地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可是忠孝又不能两全!等将来环境好了,要想方设法联系上,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回去看看她老人家!”

聊到最后,毛泽东问丁秋生有什么愿望,丁秋生脱口而出:“主席,我想到作战部队去!”

毛泽东笑着说:“好嘛!那有的是机会!”

10天以后,毛泽东满足了丁秋生的愿望,将他调到一个主力团任政治处主任。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丁秋生多次申请去前线杀敌,但组织安排他进入抗大学习。1938年6月,学习尚未结束,丁秋生就收到了调他到军委工程学校任政治委员的命令。

因为当时有一批航空干部从苏联回来,带回来很多苏联飞行技术和飞机制造方面的知识,所以中央决定组建工程学校,为将来组建空军做准备。但当时丁秋生满脑子都是上前线打仗,他对这一任命的抵触情绪很大。

为此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谭政专门找丁秋生谈话,但不管谭政怎么说,丁秋生仍然坚持要上前线。最后谭政严肃地说:“你这样违抗命令,

是要受处分的。”

丁秋生却毫不示弱地回答:“受处分我也不去!”

谭政先后找丁秋生谈了3次,但丁秋生却仍然坚持己见,最后他只好向毛泽东进行了汇报。

毛泽东听了汇报后,严肃地说:“下了命令不执行,那怎么行?军队是有纪律的,管军队要严,管干部更要严,不服从命令要给予处分!”

谭政见毛泽东生气了,连忙说:“丁秋生是想上前线,积极性是好的。他在主席身边工作过,主席对他也是了解的。严肃批评一下,是不是就不要给处分了?”

毛泽东却坚持说:“越是身边工作过的同志,越是熟悉的同志,越要严格要求。”

几天以后,丁秋生没有等到上前线的通知,而是一纸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的决定,并被调到八路军留守处巡视团当巡视员。这使丁秋生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在此后的两个多月中,他先后巡视了机关、部队等地方,尔后又到抗大工作,亲眼见证了后方军民如火如荼的工作情况,终于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不久以后,组织再次任命丁秋生去军委工程学校当政委。这一次,他没有讲任何条件就去上任了,到任以后,他带领全校师生积极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年之后,他终于如愿被调到了山东前线,并在此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任第22军政委的丁秋生被任命为第7兵团兼浙江军区政治部主任。1952年国庆节前,丁秋生收到了一份由毛泽东亲笔签名的请柬,邀请他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

丁秋生到北京以后,见到了分别已久的毛泽东,毛泽东激动地握着他的手,和他聊了起来。聊天中,毛泽东问他:“你回家看过母亲了吗?”

丁秋生回答说:“主席,我的母亲已经过世了,我未能见到她老人家!”

原来当年在陕北时,丁秋生记住了毛泽东的嘱咐,抗日战争开始后与母亲通了信,可是到了1944年11月,母亲的来信突然中断了。直到解放以后,丁秋生才知道,母亲已于1944年农历十一月初八去世了,此后因为工作繁忙,他一直没机会回老家为母亲上坟。

毛泽东听了丁秋生的话以后,用力握了握他的手,表示安慰。

1954年9月,丁秋生在母亲逝世10周年之际,专门写了一篇题为《纪念母亲》的文章,充分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感激和敬佩之情,也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1960年7月,丁秋生调任新组建的海军北海舰队第一任政委,这对于一直从事陆军工作的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上任以后,他不顾晕船和旅途劳累,走遍了所有舰艇部队、岸防部队、航空兵部队,很快就能指导舰队的各项工作了。

但丁秋生却因为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在1962年的一次会议时突发心脏病倒下,经过紧急抢救才脱离了危险。组织决定让他先离职休养一段时间,他不得不暂时离开了工作岗位。

但在医院的病房里,丁秋生却始终闲不下来,他想起了一件事:50年代初时,组织上要求所有的干部写自传,他也写了一份。秘书看了以后说:“首长,你的这个自传像小说,太好看了!”

但由于这份自传字数太多了,没有能放进档案里,丁秋生就自己留了下来。此时他突然想到: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小说呢?现在正好停下来休息有时间了,完全可以试试!

很多老战友得知丁秋生的想法以后,都鼓励他把小说写出来,于是丁秋生决定以解放战争期间从洛阳战役到开封战役期间的历史为背景,以一个连队的故事为载体,描述我军当时丰富多彩而又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并给小说取名为《源泉》。

开始动笔以后,丁秋生每天都坚持进行写作,有时甚至一天要写10个小时以上,这对一个全休的人来说,无异是一项重体力劳动。尽管医生和家人劝阻他注意身体,他却依然坚持。

小说完稿以后,丁秋生找了很多老同志征求意见,他还专门找在总政解放军文艺社当编辑的王愿坚帮他修改小说,他真诚地对王愿坚说:“写小说你是行家,我是外行,你帮助我看一看改一改。”

王愿坚对这个题材非常有兴趣,他费了很大的精力对这部作品进行改动。在他们的努力下,1964年,小说《源泉》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小说出版以后,出版社给了丁秋生一万多元的稿费,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了,但丁秋生自己却一分钱没要,他除了给几个帮助自己改稿的同志发一些补助外,把其余的稿费全部作为党费上交了。

1978年3月,中央军委任命丁秋生为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他上任以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建校工作中,为军事教育现代化储备了大量人才。由于过度操劳,丁秋生多次病倒了在工作岗位上,1983年,丁秋生正式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

1994年,丁秋生在病重之际,嘱咐夫人将一万元钱捐给家乡的“希望工程”,他说:“我们没什么积蓄,一万元太少了,解决不了多少问题,只是表达一个老战士对家乡的一点心意而已。”

1995年1月4日,丁秋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值得一提的是,丁秋生的儿子丁一平也继承了他的事业,丁一平在1968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历任参谋、副舰长、舰长等职,并在2006年8月任海军副司令员,军衔和父亲一样,也是中将,可谓是将门虎子。

谨以此文,向丁秋生将军致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怪力乱神经

  • 历史纪实迷

    播讲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