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领上觅古音》(曾长生)

《石鼓领上觅古音》(曾长生)

00:00
06:28

石鼓岭上觅古音

曾长生

有一天,听朋友说,赣南于都古今闻名的“雩阳十景”之“铜钟石鼓”在新陂乡的群联村一个叫石鼓岭的地方,至今,其钟和鼓的形态逼真依然,当地群众传说多多、神乎其神。我忽然来了兴致,我所在的贡江镇有一个名曰“石鼓”的村庄,曾经是行政村村名,前几年并入新地村,在我的印象中,人们所说的“铜钟石鼓”之“鼓”是在贡江镇的石鼓村。

带着探寻与好奇心,踏着春色,离开县城,翻越群山,溜过田野,穿梭丛林,来到离于都县城16公里的新陂乡群联村石鼓岭,走过林荫道,在石鼓名山寺对面近处,一个几米高、圆顶、圆柱上小下大、非常明显几乎是独尊性的大石头呈现在眼前,其形状与寺庙里敲的钟惟妙惟肖,当地人称其石钟,说是“雩阳十景”之“铜钟石鼓”的“钟”;在石钟的近处,几乎与石钟挨着但又独尊,型似寺庙里击的鼓的石头隐藏在丛林里,当地人称之为石鼓,说是“雩阳十景”之“铜钟石鼓”的“鼓”。走进石鼓名山寺,但见殿门一对联:“石鼓照千户户户人安康,名山映万家家家享荣华”,殿内立柱上一对联:“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晨钟暮鼓”一词,在很多地方都能看见,而在此处却有其特定之意。据石鼓名山寺现任主持法佐法师介绍:从前,每月初一、十五日,附近方圆群众都能听到那石钟石鼓发出的声音,早晨黎明时分,先是钟声然后是鼓声,夜幕时分,先是鼓声尔后是钟声。这是真真的晨钟暮鼓啊!

石鼓名山寺原为念罗祖教的老道场,从2013年开始转念佛教。据该寺原罗祖教经书开啟科中介绍,石鼓名山寺文化由本县小溪乡法海宝山传入,开山祖师李福生,至今传至第十八代住持,各代住持人的名字详细地记录在该书中。据寺内碑刻记载,石鼓名山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5年前后,至今已有442年历史了,可谓历史之悠久。当地人说,石鼓名山寺的“寺室”位居“人型”山之“耳位”。走到寺斜对面一看,石鼓名山寺所在的山,其形状确实特别像一个仰卧的女人,好一个睡美人之状,寺的位置就在睡美人耳部的耳洞口。当地一名84岁名叫钟章福的老者说了件很奇特的事,钟老年轻时,是走村串寨做竹手艺的篾匠,“文革”期间石鼓名山寺被毁,寺宇当然也就没有了香火,夜间也就没有了灯光,但是,经常起早贪黑行夜路的钟章福,夜间却常常能在其它山上看到石鼓名山寺区位上亮着马灯灯光(马灯:有玻璃罩,方便提着走路的煤油灯)。民间有关石鼓名山寺灵验的传说之多难以例举。

贡江镇石鼓村里的一个山顶上也有一个型似鼓的大石头,也有曾经会响的传说,并且是天天早晨会响。说是因为一名妇女上山砍柴时,被雨后树枝、草等植物打湿了裤子,该妇女将打湿了的裤子放在“石鼓”上晒,从此,“石鼓”就不再响了。

其实,说“铜钟石鼓”是“雩阳十景”之一,是不正确的。同治版《于都县志》里对“雩阳十景”的每个景点的名称和具体地址都有明确记载,该“十景”中没有名为“铜钟石鼓”之景。不过,有史料记载,民间有“于都‘十样宝’”的说法。民间所说的“十样宝”与“县志”上记载的“十景”有相同之处但不完全相同,“铜钟石鼓”是“于都‘十样宝’”之一,但“十样宝”之说,只是有各“宝”的名称和钟声、鼓声的传说,而该“钟、鼓”指的是何处的“钟、鼓”尚未记载。依我之见,民间所说的“铜钟石鼓”之“宝”到底在何处?从“考古”意义上有一定的作用,而“钟声”“鼓声”已去,关键是保护好自然环境,建设好美丽景观,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弘扬正能量的传统文化,就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就会让人去了还想去。人气旺盛地扬名!

作者简介:

  曾长生,笔名于山逸人、贡源、燚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赣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于都县作家协会主席,《客家摇篮》杂志特约主笔。在《鸭绿江》《星火》《客家》《江西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多万字,曾多次获得省级以上文学奖项。出版个人文学专著4部:《阳光灿烂》《那方水土》《乡土芬芳》《乡风长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