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求孝道于内
原典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去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译文
徐爱又问:“至善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呀?”
先生说道:“心即理。天下哪里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呢?”
徐爱说:“像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这里边就有许多理在,恐怕不可不细察。”
先生感叹地说:“世人被这种观点蒙蔽很久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使人们清醒的。现仅就你的问题来谈一谈。比如事父,不是从父亲那里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从君主那里求得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不是从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在各自心中。心即理。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以这颗纯洁无私的心,去做任何事都是天理,事父便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治民则仁。所以只要在心上修习,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
徐爱说:“听了先生这番话,我觉得获益匪浅。但以前的旧说仍然纠缠于胸,没有完全去除。例如事父,那些嘘寒问暖、早晚请安的细节,不也需要讲求吗?”
先生说:“怎能不讲求?但要分清主次,在自己心中去私欲、存天理的前提下去讲求。比如讲究冬温,只要是尽心去尽孝,就怕有个私心杂念去做;讲究夏清,也只是要尽心之孝,就怕有一丝一毫的私欲夹杂。所以凡事讲究就是要讲究内心的纯洁。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但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有了这诚孝的心,就好比有了根本,比如树木,心为根,许多的事情为枝叶,有根才有枝叶,不是先寻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上说:‘有深爱的孝子,一定有和气;有和气的人,一定有愉悦的心情和脸色;有愉悦心情和脸色的人,一定有美丽的容貌。’必须有深爱之心作为根本,便自然会这样了。”
解读
心学是用心的学问,不是用脑、用思维分析,用逻辑推理的学问。很多人学心学喜欢用逻辑、用纯粹推理的方式。方向搞反了,学习很长时间,知识面很大,深度也足够,但心性的提高还是原地踏步,真到需要考验心性的时候,是要交白卷的。
熊十力先生,是“新儒家”公认的开宗立派人物,堪称“开宗大师”,《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然而“文化大革命”中其著作被被冠以唯心主义、复古主义遭到批判而精神崩溃。熊先生学术水平毋庸置疑,但在心性修炼层面,是远没达到阳明先生“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心性境界的。
先生上一讲讲到万事都要内求于心。对此,徐爱表示不完全认同,把心放到具体事上,就能把事情做好,这个也太玄了吧?
先生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这个“理”还是“天理”的意思,人的心之本体里,存在一个天理,仁义礼智信都是这个天理的对外表现形式。浅显一点说,当我们内心充满正气的时候,去做一件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的时候,精气神自然充沛;如果是做一件坏事,一件自己都认为不该做的事情的时候,比如偷东西什么的,自己的心是虚的,“贼人胆虚”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心里充满正气的时候,精气神是自然往上涨的,越充沛的时候,心里的正气是越足的,正气和精气神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正向循环。《周易·系辞传》曰:“天地之大德日生。”,天道的根本是生生不息。我们心里充满正气,自然就能做出相对应的德。
关于“道德”,古汉语的意思和现在我们理解是不同的,“万物运行的本然如此的规律”称为“道”:“万物各得其所”称为德。而不是局限于对人品德判断意义上的“道德”。“道”和人心相契合的状态,就是人心在对应领域达到“至善”之时。
你心中有“仁”,别人看你做出的事情,会觉得你是一个仁德的人;你心中有“义”,别人看你做出来的事情,会觉得你这人很有道义:你本性就是一个诚实的人,别人看你做事,自然会觉得你是个诚实的人。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就是理的存在,佛教讲万法唯心,八万四千法门皆可成佛,成佛成道,修的还是“心”,不是修思维,修逻辑。
徐爱接着说,我还是不太明白,朱子说:“我们要在事物上求至善”,比如说给父亲尽孝吧,应该有很多操作细节要学习,如果老父亲有高血压,要知道平常饮食起居要注意什么等等,我是不是需要买一本指南什么的,事父尽孝这件事情要做到非常好,非常圆满,没有一点瑕疵,我还需要去多请教别人,学习好的经验,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到尽善之美。总不能说我心在老父亲身上,就算尽孝了吧?
先生听了这句话之后,叹了口气说,这种说法已经存在很久了,但实际上是不对的。先生举了个反例,如果你认为给父亲尽孝这件事情没有做好,你是扪心自问,还是把原因归结到老父亲身上呢?显然应该是我们扪心自问,究竟什么地方没有尽心?是不是有我的私欲作祟?比如我太累了睡懒觉了,嫌麻烦了等等。还是因为今天老父亲发无名火,我心里不舒服,所以有的事情就没做或者偷工减料了等等。
向内求,内求于心才是正道。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手册指南来做,按照别人的目光看法来做,即使行为是一样的,做出同样的事情,也等干虚伪,不是正道。只有从内心出发,找出解决的办法,才是通往止于至善的正道。把心中良知放在首位,尽孝也好,做事也好,如呼吸一般自然的就把这个事情做好了。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平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于人。只在存养,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即是。
先生这里讲的“心即理”很强调一点是“此心无私欲之蔽”,私欲在这里指贪嗔好恶的攀附心体,贪嗔好恶源干好货好色好名的毛病。贪嗔好恶发动的时候,我们的心是被蒙敝的,甚至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经常有人有这种状态,下午跟人吵架,然后就动手了,血一上头,激情澎湃,就不知道干出什么来了。晚上睡一觉,第二天想起前一天的事情,自己都觉得很荒唐,怎么就能干出这种事。这是典型的心被嗔怒遮蔽的现象。再比如见财起意,结果被拉出枪毙,这是被贪欲所蒙蔽,付出巨大代价,人生也毁掉了。
徐爱听到这里,已经大概听明白了,但以前的说法的影响还在,没有完全想通透。徐爱接着举例,说像孝敬老人这种事情,《礼记》里面还有有些规范的,比如“温清定省”这些细节,还是要按照做吧?这里“温清定省”相当于《礼记》对孝敬老人的一个比较详细的操作手册,详细列出了一二三四五等等操作规范。
有关此处,稍微展开一下,很多人读《传习录》原文看不懂先生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因为自己的思维模式问题。现阶段的大部分人,接受的都是西式的教育模式,想问题容易非此即彼,非对即错,而我们是《易经”》民族,三易之道是浸透在我们的血液中的。在对错黑白之间,是有个中间状态的。关于孝敬老人这个事情,不是非此即彼的,只是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先生反复强调的“心即理”,心要放在老人身上,并不是说“温清定省”这些事情就不做了,而是强调一个先后顺序问题,也就是重要性排名的事情。
任何手册和指南,甚至制度流程等等,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制定,应用于现在,未来是否也一定可用呢?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孝敬老人这个事情,只要一颗心放在老人身上,自然就会把一个“孝”字做出来。今天你出门感觉比较冷,你心在老人身上,马上就能想到老人是不是更容易冷,有没有保暖的衣服呀?去年的衣服会不会保暖效果不够好,要不要再买一件等等,这个“孝”字,自然就出来了。
随着时代进步,是要与时俱进的,比如现在夏天比较热,按照《礼记》的说法,给老人买扇子,晚上用扇子把床铺扇凉了就算尽孝了。结果你累的满头大汗,别人一样觉得你根本没孝心。你应该给老人买一个空调装上,细心一点的,顺便多交点电费,避免老人家怕用电费,舍不得开空调。关于尽孝这个事情,首先是有颗尽孝的心,并且这颗心完全是在老人家身上。
先生举了个例子,尽孝这件事情就像一棵树,尽孝这颗心就是树的根,有了根才有后面孝行的生生不息。买空调也好,给老人扇扇子也好,这些外放的行为,相当干树的枝干、叶子。如果没有这颗心,只是做出来给人看,等于树没有根。树有根的时候,生机盎然:树没根的时候,就算打扮的再好看,也是没精神的。
《礼记》中说,孝敬老人,要把这颗心毫无保留的放在老人身上,只有这样才算是“孝”,自然就能做到对老人说话和气,自然就有好脸色,自然就有和顺的仪容。自然而然,老人的心情也就会好的多。所有这一切必然要有个“深爱”做根植于内心,才能自然做到其次。
语速太快了,你是自言自语,还是说与人听,与听众交流?
程序猿很忙 回复 @听友291278437: 这是AI录的书
我不太明白,和解读一样,没有感情
程序猿很忙 回复 @风玲嘀嗒: AI哪来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