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集 诗词里的处暑

第96集 诗词里的处暑

00:00
07:45

祭灶 

祭灶, 巴结老灶爷, 是古已有之的。 《论语·八佾》 就说:“与具媚于奥, 宁媚于灶。” 意思是说与其巴结房屋里面西南角的神, 宁可巴结老灶爷。 看来, 此俗由来已久, 恐怕殷商时期或者更早就有了吧。 


那么这位老灶爷又是谁呢? 《淮南子·泛论》 说: “炎帝作火而为灶。” 高诱注: “炎帝, 神农, 以火德王天下, 死托祀于灶神。” 《太平御览》 卷一百一十六 “灶神” 条引 《淮南子》 佚文云: “黄帝作灶, 死为灶神。” 俞正燮 《癸巳存稿》 卷十三引 《许世佚义》 说: “灶神, 古 《周礼》 说, 颛顼有子曰犂, 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而 《庄子·达生》 却说 “灶有髻” 。 髻是个什么玩意儿, 《经典释文》 引司马彪云: “髻, 灶神, 著赤衣, 状如美女。” 这真也作怪, 灶神怎么就由老爷子变成其状似大姑娘了呢!可是到了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里, 灶神虽然仍状如美女, 可他名不叫 “髻” , 叫 “隗” , 又说他姓 “张” 名 “单” , 字 “子郭” , 他老婆字叫 “卿忌” , 他们还生了六个千金, 她们的名字全叫 “察洽” 。


古代以河洛地区为摇篮的华夏民族, 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及有贡献的人物的敬畏, 认为神就在他们之中, 而不存在于他们之外, 因此无处无时不碰到神, 于是屋角有神、 灶火有神、 门有门神、 路有路神, 甚至茅厕也有茅神。 其实神仙鬼怪无非皆是人们意念的一种产品, 现实社会生活中有一套行政管理及家族传承的体系, 而人们在其意念中也就造出了一种相应的神鬼体系, 于是从村到县到天下国家就有了土地、 城隍、玉皇大帝等非人的管理体系, 而对各家各户也很自然地造出了一个非人间的被称为通天的一家之主出来。 这就是家家户户都要敬的灶君 (神) , 或称为 “老灶爷” 的神了。 其实老灶爷非他, 不过是对人世间家庭统治者家长由神幻意念所造出的反映物。 人们时常开玩笑, 戏称某单位的头头儿为 “老灶爷对头儿” , 即 “一家之主” 。 恐怕也与此大有关涉。 


灶神, 其地位在神祇系统中最低。 应劭 《风俗通·灶神》 规定, 其 “祭礼卑下” , 供品也只是 “盛食于盒, 盛酒于瓶” 而已。虽然灶神比起其他神祇地位最低, 祭礼卑下, 但其祭是万万废止不得的。 神虽小, 可他通天。 如果到玉皇大帝那儿说一家子几句坏话, 那麻烦可就大了。 


祭灶在河洛地区大都放在腊月二十三傍晚饭前, 其他地区(如南方) 也有放在腊月二十四的。 《图说河洛文化》 说: “祭灶的供品主要是麦芽灶糖、 酒和公鸡。 公鸡是灶王爷的坐骑, 骑着它上天去见玉皇大帝。 麻糖用以粘住灶王爷之口, 免得他信口胡说。 祭奠的程序是, 把供果摆好后, 把贴在墙上的灶王墙揭下烧掉, 然后往鸡头上倒酒, 并祷告: 二十三日去, 初一五更回; 上天言好事, 下地保平安。” 


其实同居大河之南, 也是五里改规矩, 十里换风俗。 不可一概而论的。 笔者所知道的就同 《图说河洛文化》 有同有异, 同的是供品中的麦芽糖。 可麦芽糖却不是要粘住灶君的嘴, 不让他胡说八道, 而是要让他吃了麦芽糖, 嘴甜, 那自然就会只言好事,不说坏话。 不同的是供品中刚从鏊子上挑下来的热油馍 (灶饼) ,这是给灶君准备上路的干粮。 另外还有一把秆草节子, 那是给灶君的坐骑马儿准备的, 还有一碗清水, 那是给灶君饮马用的。 固然有 “女不祭灶” 之说, 但一些地区祭灶礼多由家庭中年长的女主人带着年幼的儿孙跪拜叩首举行也不为罕见。 祷辞也当然由主祭的女主人说出, 大意不过是 “好话多说点, 赖话不用提。 五谷布帛多带点, 小子闺女多捎点, 一家老小得平安” 这类。 而年幼的儿孙们却无心听女主人的祷告, 只是偷眼瞅着那几张香喷喷的油馒头, 与那几根甜津津的麦芽糖 ( 荥阳汜水管它叫 “ 糖瓜儿” ) , 嘴里早已是口水欲滴了。 好不容易等老奶奶或老娘亲跪拜祷告结束, 送灶君老爷上了天 (有烧了灶君画像, 也有不烧, 待三十那天将新灶君像粘在旧的上面的) , 孩子们这才能够吃到分给自己的糖瓜儿、 油馒头。 然后开心地大嚼起来。 调皮的孩子这时一边吃着糖瓜儿,一边还会念几句对灶君老爷大不敬畏的童谣来: “二十三儿, 吃糖瓜儿, 粘住灶爷的鼻疙瘩儿。” 而大人们往往会给孩子一个冷眼: “不要瞎说!” 为什么? 灶君老爷虽然送走了,可是大年下哩,“举头三尺有神明” 啊! 


古人是怎么祭灶的呢? 800 年前南宋诗人范成大 《 祭灶词》 云:古传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 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 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这里的描写是生动的, 是淋漓尽致的, 可也有几分诙谐滑稽在里头。 几岁小孩儿都说要 “粘住灶爷鼻疙瘩儿” 呢, 加那一点儿诙谐滑稽的作料又有何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72158100

    吧台椅1147 kkk

  • 时光清浅TS

  • 上上妈咪_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