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骂的贾浅浅,到底是“棋手”还是“画家”?

挨骂的贾浅浅,到底是“棋手”还是“画家”?

00:00
15:54

发现很多人争了半天,忘了问这个最关键的问题。

1

写下这个标题,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看不懂。这里容我解释一下。我们平时都做工作,但很少有人仔细辨析过,人类的职业其实可以分为两个类型——棋手or画家。

一种职业,我们不妨称之为“棋手型职业”。

这种职业就像棋手下棋一样。能下出“神之一手”的妙招固然是好,但更关键的是要少出蠢招、恶手,不能犯低级错误,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在干这种活儿时,你的工作成绩,是由你工作中的整体状态、尤其是最差的那次表现所决定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求稳、求不掉链子的“棋手型职业”占了绝大多数,报社里的编辑、校对,银行里的柜台职员,画图纸的工程师,编程序的程序员,做手术的外科医生,以及最典型的——体制内的公务员,其实都是这种“棋手型职业”。

“胜天半子祁同伟”

这些职业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以工作者的整体表现甚至最差表现决定你的成绩的。

你当报纸编辑校错了一个字,当银行出纳误打了一笔款,编程序少修了一个bug,做手术把一块纱布漏在患者的肚子里,甚至给领导当秘书有过一次“领导夹菜你转桌”……那你之前所有优秀工作表现也都会为之毁于一旦。这就是“棋手型职业”的苦逼之处。

但这个世界上,其实还存在另一种职业,我们不妨称之为“画家型职业”。

画过两笔画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要求一个画家每篇作品都是传世之作,就是达芬奇、毕加索也办不到,画着画着画跑了、出一篇废品,这是大多数画家的常态。但这没关系,只要你能某天灵光一闪,碰出一篇高水平的大作就可以。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画家的传世之作,其实也就那么几幅。

这种职业,比如理工科的科学家、发明家、研究员,艺术上的作曲家、歌唱者、演员,文科的编剧、小说家、诗人……你平素去看,这种人可能都很不着四六,做事干活掉链子可能都是常事,但这不要紧,他们的工作就是要求他们偶尔能有那么几次灵光乍现就可以了。

但这种职业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的成绩,是只由其最好的那一次或几次表现所决定的。

上述概念,最早是我妈妈普及给我的,她是一名工科毕业后来改行做编程的工程师,而我当时理科学的很好,但妈妈曾极力建议过我以后不要干工程师这一行。“小西,你不是一个‘好棋手’,”她曾这样跟我说,“你太自由随性,要是干我们这一行,编出来的东西一定全是bug。你应该去干‘画家’的活儿。”

后来,她的这个建议几乎决定了我的每一次职业选择。

在体制内上班和体制外创业之间,我选择了后者,在给领导当文秘和自己写稿挣打赏之间,我还是选择了后者。做出这些选择的原因,就是因为我知道妈妈说得对,我不是一个好棋手,在担当那些棋手型工作时,我会不可避免的出“昏招”,与之相比,还是画家型的职业更适合我。

是的,时至今日,我这个在微信上码字写公号的,干的也是“画家型工作”——作为一个每天日更稿子的人,我当然并不能保证自己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或每一个想法都是正确的,但对一个公号作者,这不要紧,只要很偶尔的,我能写一篇自己满意、读者也满意的作品就行了。

所以你的性格,到底是求稳求严,适合“棋手型工作”?还是自由随性,适合“画家型职业”?你要从事的那份工作,又到底是偏“棋手”还是偏“画家”的?

在这里,我郑重建议所有要选择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朋友,将这个问题先想清楚,因为这将决定你能否在那条路上走的长远。

2

说以上这些,好像跟贾平凹之女、“屎尿派”诗歌的开创者贾浅浅老师没什么关系。但先理解了这个概念,你再去审视这件事,就会发现,这恰恰是客观评价她的关键所在。

是的,如今互联网上之两派网民之所以会对贾浅浅的评价有这么大的分歧,归根结底,要争的其实就是在到底应该以“画家”的标准,还是“棋手”的标准来评价这个人。

我看到很多公号作者、网络大v在为贾浅浅老师辩护。

他们在为贾浅浅辩护时会采用“画家标准”,举出贾浅浅的某些诗,觉得其尚可一观,甚至“意蕴深邃”。并认为公众们不喜欢她是因为“不懂”。并进而嗤之以鼻。

有的人甚至直接会拿她比知名画家。

但是,更多的公众,在评价贾浅浅时,套用的则是“棋手”的逻辑,他们会选出那些贾浅浅写过的,把人恶心坏了的“臭诗”,质问:写出过这样作品的“诗人”难道适合获得她现在所拥有的地位和荣誉么?

两种观点中,究竟哪个更对呢?

其实都对。因为很多大V、头部公号作者,自己就是从事“画家型职业”的,他们职业习惯,就是希望公众以自己最好的那些作品评价自己,而对人们揪住个别作品的瑕疵说事儿,带有天然的厌恶。

但在公众当中,站“棋手标准”的人显然更多,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这个社会中,从事“棋手型职业”的人远远多于“画家型职业”的,而人在评价他人时,天然会不自觉地应用自己所最习惯的那套逻辑体系。

所以,这两种观点,都可以自圆其说。但我们要问的是,对贾浅浅这个个案来说,究竟哪个评价体系更对呢?

首先,如果贾浅浅就是一个纯粹的诗人的话,用“画家型职业”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她,显然是更靠谱。

因为诗人就是最典型的“画家型职业”,“李白斗酒诗百篇”没人会去考证诗仙的每一篇诗作是不是都堪称经典,并斤斤计较于他最烂的诗到底有多烂。只要他能偶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佳句就可以了。

甚至更过一点,你即便不喜欢某个“画家型工作者”所有作品,也无法否定他,因为有人喜欢就行——我们看毕加索、杜尚、勋伯格就是这样么,我可能讨厌他所有的作品,但我们不能否定有些人就是喜欢他们,那他们确实就是艺术家。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多为贾浅浅辩护的人说:我就是觉得她的某篇诗很好!……

这没问题,只要有人这样说,贾浅浅就可以算诗人。她作为“画家型工作者”就合格。

但是,持此论的人,没搞明白的问题——贾浅浅引发争议的问题,不在于她作为“画家型工作者”够不够格,而在于她试图获得一个“棋手型工作”的职业。

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贾浅浅近期在中文互联网上有两次引发过争议热潮。一次是去年,她的贾平凹之女、青年文联主席、大学老师的身份随着她的“屎尿诗”一起被曝光。另一次则是前几天,一度盛传她要入选中国作协。

那么她这两次挨骂,抛去看热闹的人不论,理性的批评者真的是在质疑她能否成为至少一部分人心目中的诗人么?不是的,人们是在质疑的是,这样一个人,否够格当大学老师、当青年文联主席、甚至入选中国作协。

在现行体制下,这三种职位,毫无疑问,可都是“体制内”,而所有体制内工作,毫无疑问,都是“棋手型职业”。从这个角度说,公众从贾浅浅的诗集中挑出几首“屎尿诗”质问她够不够这个资格,这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因为对棋手型职业的评价标准,就应该是这样。

当然,这里要强调,我并不是说,以上这些职位成为“棋手型职业”这个“实然”就一定是对的。

比如作协这种组织,我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叶利钦解散俄罗斯作协时就说的很好:都已经市场化了,要这种劳什子干嘛?“你的作品只要写得好,老百姓自然会买你的书。”

我觉得,这才是对作家这种行当最正常的态度。

甚至说的更透彻一点,作家这种天生的画家型职业,到作协去干这种有机关味道的,领工资、讲究人情关系、奉行说话做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棋手型工作”。本身就是很矛盾的。

可是贾浅浅老师的问题恰恰在于,她总想两头都沾——她明明在自己的诗歌中表现出了那种最自由随性、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风格。另一面却又总执着的想去领一张“棋手型工作”的饭票。

这……你就让公众很为难了,你让大家到底是用评价“画家”的标准,还是评价“棋手”的标准来衡量你呢?

所以我觉得贾浅浅引发如此大的争议,挨这么多的骂,并不冤,都是她自找的。

就像我之前去年在《贾浅浅的“臭诗”里,最恶心的不是屎尿》一文中说的一样,如果贾浅浅老师哪天也想通了,不靠她爹的光环,辞掉大学副教授和青年文联副主席的工作,到市场上去这么写,靠卖诗集养活自己,我觉得大众一定会举双手赞成她可以做任何“诗歌尝试”。

举个例子,论诗歌的惊世骇俗程度,“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农民女诗人余秀华比她不遑多让吧?

可是为什么主流舆论对余秀华的作品倾向于肯定,而对贾浅浅则更多笑骂呢?

还不是因为贾老师总想着在两套体系之间来回横跳,两头的好处都沾?

那为什么是贾浅浅老师能这样来回横跳,而余秀华们不可以呢?这其中的道理,不说大家也都明白吧——

我在之前的那篇文中写过,贾浅浅老师的整个履历表当中,高度涉嫌利用她的父亲的光环打通各种普通人打不通的关节。她大学本科毕业就留校任教,一边教本科生一边读硕士,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则是《生命的言说与意义——试论贾平凹书画艺术》……

我有两个疑问:

第一,身为文学院硕士,毕业论文写“书画艺术”研究,这算不算有点跑题呢?

第二,这篇论文,是否可以算学术版的《我的区长父亲》?

袁华同学含泪点赞

是的,那些为贾浅浅辩护的朋友,始终没有get到公众之所以笑骂她的两个关键点:

第一,我们并不反对贾浅浅去当她的诗人,也可以按“画家型职业”的标准去给予她评价,但我们反对她在依靠这一标准获得名声后,再杀个“回马枪”,谋求“棋手型职业”的利益与地位,因为这是严重的双重标准,是左右横跳、两头通吃。

第二,公众更为反感的,是在贾浅浅身上看到一种可能性,既各行各业的资源掌握者们在帮助子女,在别人看来不可逾越的屏障之间开一道“后门”,供他们自由穿梭。通过屏障两边的天然势能,套取自己的利益。

说的简单些,我们并不笑骂作为诗人的贾浅浅(这个身份也是笑骂抹杀不了的),我们笑骂的是能靠这个身份、靠她的那些诗,置换大学副教授、青年文联主席、作协成员的贾浅浅。

公众质疑(甚至是肯定),写着那样的诗,又获得了那样一个职位,这种“兼得”之所以她能达成,而其他新诗诗人们不行,无非因为一个《我的区长父亲》式的缘故。

贾浅浅争议的实质,就这么简单,说别的都是扯淡。我相信我已经把它说明白了。

3

行文至此,本来可以结束了,但既然提起“画家”与“棋手”的区别,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再谈深一点。

很多朋友经常问我:“小西,你说孩子出身不同阶层,最大区别在于什么?”

在我看来,不同阶层出身的孩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的人生到底是“画家型”的,还是“棋手型”的。

是的,若更引申一步母亲给我讲的那个道理,我觉得“画家or棋手”这个分野,不仅在职业中存在,在我们的整个人生中同样存在。

不知你是否发现,在每个社会中,越是精英阶层出身的孩子,他的人生会过得越像“画家”——他们所获得的评价,都是基于他们做的最好、最出彩的那些事情而定的。

从小,只要他们在某个科目、或者某项运动、或者绘画、音乐,父母就会投入资源对他们进行培养,一旦他们在某种比赛中获得了什么成绩,这些奖状会被装裱起来,写进履历表中,在日后他们申请常青藤名校时浓墨重彩的强调。

而走入社会以后,父母甚至整个家族,依然会给这些“人生画家”们最好聚光灯。

记得王健林总裁在提到对儿子王思聪创业的态度时,曾说“给他十个亿,先让他去吃吃亏,买个教训。”思聪总在卸任万达董事之前据说已经亏了二十个亿,也不知他这个教训买到了没有,但毫无疑问,思聪总将来只要某一项投资能成功,他就立刻整个人生也就成功了。

哪怕打游戏好,在思聪总那儿也能转化为“事业成功”

这就是典型的“画家型”人生。

而与之相反,一个社会中,越是出身底层的孩子,他的人生就不得不越像个“棋手”——你的人生能混到什么程度,取得多大的成功,是你最短的那块板,走的最臭的那步棋所决定的。

从小,你必须语数外、物化生、史地政、德智体美劳样样全能,唯有如此,才能在中考、高考、考研、考博的千军万马中杀出来,实现阶层突破。

等参加了工作,你不仅业务上要叫得响,人际关系上还要时刻惦记着要跟张科长搞好关系、李处长有什么忌讳,王局长和谁谁有矛盾,什么逆鳞不能碰。

总之你的人生走的就像一盘棋,需要时时步步谨小慎微,力求完善,因为没人能在你考试落榜时供你重读一年或海外留学,没人能在你职场得罪人时当你的后台,帮你消解困局,没人会在你创业失败时帮你听过这一关。

是的,出身越下层家庭家庭的孩子,人生就会过得就越像棋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越是豪门子弟,越有退路、输得起、人生可以过得更像画家;越是寒门子弟,越没退路、输不起,人生不得不过得更像棋手。

你问,阶层差距给不同出身的人最大差别是什么?

不是财富,也不是人脉,甚至不是见识。而就是这种“画家or棋手”的人生范式差距——以他的最好成绩跟你的最差成绩比,你必须高出人家一大截,才能竞争过对方,这就是寒门子弟的悲哀。

是的,也许这是一个所有社会都或多或少存在,所有人都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我们除了承认它,自己当好“棋手”,以期我们的孩子更接近“画家”之外,无法改变这个规律什么。

但我们至少希望,那些已经当了“人生画家”“人生赢家”的人们,不要在试图突破某些底线与屏障,完成违规的置换。不要当了“画家”,回过头来又试图谋取“棋手”的利益与地位。这样的左右横跳,两头通吃,是非常招忌讳、惹众怒的——我想,这才是为什么贾浅浅老师这个人,如此让公众笑骂的原因。

让人觉得最不舒服的,不是她那些“屎尿诗”而是她的这种两不耽误的左右横跳。

贾老师,不要这样,既然你做了“画家”,就去好好做个“画家”吧。

所以,作协最终没让贾浅浅入选,我觉得这挺好。

全文完

本文5500字,感谢读完,操着棋手的心,干着画家的活儿,挺辛苦的。长文不易,喜欢请三连并关注,多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