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成为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地方,但我们也注意到,有一些专家的另类言论经常备受争议。
这些言论往往都有两个特点:
一是好发“雷人之语”,往往提出的观点是和大众普遍的认知截然相反,甚至有悖常理,令人震惊。
二是爱拿农民说事。
例如,近日就有专家建议,农民应该在县城买房,享受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然后需要的时候开车回农村种地。甚至之前还有专家公然说农民没有用,应该消灭农民……简直是震碎三观。
为何这些雷人之语经常和农民有关呢?
这是因为三农问题是我国的核心问题,过去是,现在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也依然是。
我国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并且人口众多,我们的祖辈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流动,形成了一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口的变迁史。
但流动归流动,变迁归变迁,即便到了现在,农村人口占比依然很高。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农民数量约为5.56亿人,占人口总数的约36%。而且还有很多人虽然居住在城市,但是户口依然在农村,依然在农村拥有承包地及宅基地。如果这么算下来,那人口占比还要更大。
虽然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它就像改革开放一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不仅包括人口的流动,还包括经济的发展、产业的提升以及生活的改变等等,而这些并不是靠“买房”二字就能实现的。
其次,在三农的发展中,产业是基础,而农民是核心。
产业固然重要,因为产业不发展就无法提升经济效益,但产业始终是为人服务的,为了给人提供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平台,为了让人的生活及收入有所提升,因此核心是人。
而这个“人”是谁呢?
就是农民。
专家们的设想十分美好,农民在城市享受着便利的生活,然后开车回村种地。那么什么样的产业能够为农民提供足够丰厚的收入来支持农民开车种地呢?显然这样的言论是不切实际的,究其根源就是因为没有以农民为本。
第三,国家在推进三农问题时十分稳慎。
长期以来,国家都很注重三农问题,很多政策都向三农倾斜,但是这种改革与其他领域相比并不是大刀阔斧的,显得谨慎得多。
因为三农问题涉及的面非常广,例如土地、人口、产业等等,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不好很容易出大问题。就拿土地改革来说,纵观中国历代的改革,土地改革都是最为深刻而根本的,所以国家在三农尤其是土地方面的政策非常的谨慎,试点再试点,慎之又慎。
国家都谨慎到如此地步,为何少数专家却好发“雷人之语”呢?
说到底,是因为对三农问题缺乏两个字:尊重。
一是尊重农民。
从建国以来到现在,亿万农民救中国的事件上演过很多次了。每当城市发生危机的时候都向农村转移,依靠农村的包容与承接才度过了一次次的城市危机,因此,尊重农民也就是尊重历史。
二是尊重国情。
一些专家经常把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拿来生搬硬套,显然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因为体制不一样,本质也不一样,其发展道路也必然不能生搬硬套。如果非要把西方的理论强加到中国的三农改革上,那就是“狗带嚼子——瞎胡勒了”。
之前有不少网友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其实建议还是要建议的,只是希望一些专家不要忽视国情,忽视实际,一味地站在高处,说出伤害农民利益和感情的言论。
慎言也是一种美德。
专家可能只需要空气就能活着
一点也不雷人,农村人比城市人有钱。
没有了农民种地,我们吃啥喝啥,都没吃没喝了,还得瑟啥?
语不惊人死不休
1应允许农民在城市购房2也要允许退休人员回农村买房,租种土地。
元咖 回复 @1392083tblx: 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