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爱看相声的网友都知道,德云社班主郭德纲不但会太平歌词,还会唱京剧。
所以,不少人夸赞道:“京剧在郭德纲手上得到了传承。”
但京剧老生“瑜老板”王珮瑜却直言:“郭德纲只是个票友水平,根本不懂京剧。”
这句话引起“钢丝”的不满,两家粉丝卯足了劲互掐。
而郭德纲对此云淡风轻,只回应了短短五个字:“无意苦争春。”
这两年,关于王珮瑜这个“京剧传承人”的话题和争议铺天盖地。
她还曾公开表示:“如果郭德纲不是和京剧名家一起演出,票不会卖得那么火”,这番话,成功把自己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那么,王珮瑜究竟是为了名气怒刷存在感,还是为艺术直言不惜得罪人?
1978年,王珮瑜出生在苏州一个普通家庭。
江南的水养人,王珮瑜自幼就长得甜美可爱,常被王妈妈打扮成“洋娃娃”。
即便如此,70年代的小孩,大部分都逃不了父母“重男轻女”的区别对待,王佩瑜也不例外。
每次父母都是趁王珮瑜熟睡时,偷偷剥橘子给哥哥吃,等她醒来,只能看到满地的橘子皮。
那时候,愤怒的王珮瑜在心里给自己较劲:将来一定要多赚点钱,把橘子吃到吐……
所幸,王珮瑜小时候很有艺术天赋,因此比其他同龄女孩更能讨得大人的欢心。
她评弹歌曲学得都很快,每次家庭聚会,七大姑八大姨都会指名要求她表演一段。
8岁时,她凭借着《新木兰辞》拿了苏州评弹比赛的大奖,成了当地有名的的“评弹神童”。
父母也感到倍儿“有面子”,他们送孩子继续去学琵琶,一年后,王珮瑜就能轻松驾驭。
王珮瑜的才华让父母既喜又忧,喜的是才华能让他们随时随地“嘚瑟”,忧的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为女儿的未来打算,担心方向选错,埋没了女儿的才华。
经过多次家庭会议,二人觉得国粹值得传承,便鼓励女儿去学京剧。
在父母的引导下,11岁还懵懵懂懂的王珮瑜,开始轻扣国粹京剧之门--学做老旦。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每天王珮瑜都要接受魔鬼般的训练,以至于长大后,她回忆起压腿的辛苦,仍然会浑身颤抖。
天赋加上后天的努力,王珮瑜入行2个多月,就在江苏的一次比赛中,凭借一出《钓金龟》夺了头名。
她在台上如痴如醉地演绎者,却不知台下有个伯乐,正目不转睛得盯着她。
这个人就是余派传人范石人,他深深被王佩瑜的表演吸引,对她赞叹不已。
表演结束后,范石人就急着拦住王珮瑜,给她提出了一个建议:“你的条件很好,但想要成角,还得唱老生。”
就是这一句话,彻底改变了王珮瑜的人生。
京剧里有“乾旦坤生”的传统,也就是男唱旦角,女唱生角。而女唱男角,最著名的就是当年与梅兰芳齐名的“冬皇”孟小冬。
王珮瑜的志向也由此定下,她要成为孟小冬那样的坤生。
追溯当年,“冬皇”孟小冬在上海滩唱了一出《搜孤救孤》,一票难求。
王珮瑜从小便把这一出经典选段的录音,听了无数遍,是这出戏,让她对京剧有了浓厚的感情,也是这出戏,让她在京剧老生的路上越耕越深。
16岁时,她又靠着这出戏,代表上海戏曲学院去香港演出,她不但能唱主角程婴的戏,连配角的走位都会,得到孟小冬亲传弟子蔡国蘅的称赞。
蔡国蘅说:“珮瑜一出场,就好像我的老师又回来了。”
来自孟小冬弟子的称赞,极具分量,也让王珮瑜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和底气。
因为这出戏,王珮瑜还得了个称号叫“小冬皇”。
这出戏已经深深地刻进了她的骨子里,成了她在京剧传承路上的护身符。
为了追忆偶像,王珮瑜决定复刻孟小冬的这场经典剧作,将《搜孤救孤》推上了中国大戏院。
演出时,现场座无虚席,还有转播录播。
王珮瑜复刻了“冬皇”唱腔,无论是吐字发音,还是行腔用气,都格外严谨,与角色浑然一体。
她把程婴的儒雅侠气和从容不迫的气度都展现了出来。台下观众掌声热烈,叫好声不绝于耳。
情感充沛的演出,饱满的唱腔,像是“冬皇再现”,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戏迷。
《搜孤救孤》演出的成功,把王珮瑜推上了“京剧第一坤生”的宝座。她也因此被人敬称为“瑜老板”。
然而她的成功,并非巧合。
这些成绩,都和她的天赋及努力脱不了干系。
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她说:“在我挥了367次胡子之后,才有了一个绰号,叫‘瑜老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京剧没落了,很多人不看字幕压根听不懂京剧在唱什么。
在快节奏的时代,很少有人能拿出足够的耐心,去听完要几十分钟才能咿咿呀呀唱完的小片段。
等待王珮瑜的,是卖不出去的门票和寥寥无几的观众。
候场的七八十位演员和场下坐着的二三排观众,成了鲜明的对比。
并且这二三排观众里,也没有几个年轻人。
这让王珮瑜感到非常失落,同时她也更坚定了要向更多人传播京剧的决心。
作为梨园青年一代的领军人物,王珮瑜自感身上责任重大,她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誓要把京剧传承下去。
于是,25岁事业有成的她,毅然决然地从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的位置离职了。
她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自负盈亏。这份勇气,让许多同行佩服不已。
她想要的不是成为“孟小冬”的替身,而是成为梅兰芳、周信芳那样的京剧大师,她要成为和孟小冬一样创造京剧巅峰的王珮瑜。
但是,她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年轻人对京剧的不理不睬。
年轻人更青睐于“速食文化”,看个影视剧都要开两倍速度,而京剧的慢节奏和难懂,让年轻人将京剧“束之高阁”。
但没等王珮瑜伤感多久,新的问题又来了。
她的工作室一度因为经营问题,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合伙人纷纷离开,她连房租都交不起了。
无奈之下,她重回了体制内。
经历了这一次创业失败,她整个人比之前更沉稳了,沉淀下来的她,成了真正成熟的“瑜老板”。
她新创立了合作式工作室“瑜音社”,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和上海京剧院共同经营,向大众宣传京剧,实现多方共赢。
这种共生方式,让不少国粹从业者看到了国粹发展的希望。
为了京剧的创新,王珮瑜做了很多努力。
在武汉的一次现场演出中,王珮瑜大胆尝试,在演出中节选了一段,将乐队换成了吉他伴奏。
要知道,在京剧几百年的历史里,老生唱腔和乐队配合是不成文的规矩,还没被人打破过。
王珮瑜本以为,现在观众和戏迷们对新事物接受度都挺高的,这次创新就算没有太大水花,应该也可以被大家接受。
但没想到大家反应那么强烈,台下的观众发出了失望的嘘声,甚至有不少人中途退场,认为她不务正业、无厘头。
毫无疑问,这次创新失败了。
对此,王珮瑜虽然觉得有些遗憾,但她表示自己不会停止创新。
她说:“任何创新都会有反对之声,这是正常的。”
创新失败后,她又找到了新的京剧传播方式:参加收视率高的综艺,带着她热爱的京剧进入大众视野。
她开始上年轻人喜欢的《奇葩说》,并屡出金句,频上热搜。
她这样说道:“这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还有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在《吐槽大会》上,王佩瑜吐槽王力宏时毫不心软,她希望王力宏好好做音乐,不要再在歌里随便加入京剧元素了,不要以为咿咿呀呀的就是京剧,那是在误导观众。
当然,王佩瑜也难逃“被吐槽”的命运,她被李诞吐槽为是“不听京剧的人最喜欢的京剧演员”,但她依旧坚持自己的逻辑:只要我变红了,就有更多人关注京剧。
她甚至拉来蔡康永作伴,直言:“你的粉丝挺多,这样就有很多人看了。”
她还在《朗读者》里惊艳亮相,朗诵了一段《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荡气回肠的声音,展现了大师风采。
她还在某音上开了短视频专栏,科普起京剧,让观众秒懂京剧。
比如“用京剧的方式念各种古诗词”、“前后鼻音大挑战”、“京剧座次的讲究”、“宫廷演戏是怎样的”等,通俗易懂,被数十万人转发点赞。
她说:“只要有人的地方,我就会带着京剧去。我们为什么要去做传播,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她还运营起一座古戏楼,做驻场演出,专门用来宣传京剧艺术,传承国粹。
她成了梨园里闯入娱乐圈的“弄潮儿”,也成了别人眼里的“捞钱”京剧大师。
可是面对这些非议,她的解释很简单:“综艺是年轻人的阵地,我参加综艺,只为了京剧传播,这才是我的本分。”
为了传播京剧,但凡有机会,她都不会放过。
为了她的初心,她始终走在国粹的传承之路上。
她是有原则的,别人邀请她去参加辩论,哪怕酬金再高,她也不为所动,但凡关于京剧的,她的回复就是“一定去。”
她从一个表演者,变成了一个京剧的推广者,用粉丝们的话来说,就是“用自己炒热京剧。”
艺术本身具有包容性,很多人也因为她爱上了京剧,她成了很多人的“女神”,甚至是“男神”,女粉丝们直呼“想嫁”。
京剧和相声都是来源于北京天桥的艺术,但两者发展势头不同。
相声在苏醒,而京剧市场却需要国家补贴,才能勉强存在。
但其实我们却无需悲观,因为有不少像王珮瑜这样的名人,正不遗余力地推广着京剧。
这些年,王珮瑜一直在致力于京剧的创新和传播,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及传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诚然,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国人更需要有慢下来的智慧,在戏里面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并在戏中疗愈自己。
正如王珮瑜所说:“人生的一些不圆满,有时要在戏里求。”
-END-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