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论语》_ 荷蒉者:“出世”Vs“入世”

2.5《论语》_ 荷蒉者:“出世”Vs“入世”

00:00
11:29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继续学习古文素养课第9课。我是常方舟。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这么一群神奇的人物,他们离群索居,远在山野。平时栉风沐雨,闲云野鹤,偶尔一出现,也是神龙见尾不见首,必定会留下一段传奇。他们的生活往往很清贫,但他们甘愿为自由自在的生活付出物质匮乏的代价。这样一群神奇的人物就是隐士。有人说,小隐隐于野,也有人认为大隐隐于市,热闹的红尘道场才是归隐的最好选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正是孔子和一位隐士对于人生选择的讨论。

1

这段文章选自《论语·宪问篇》。这个“宪”,指的是原宪,他是孔子的一位弟子。根据《史记》记载,孔子去世后,原宪找了一处偏僻的地方隐居起来,生活也非常清苦困顿。而我们之前提到的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贡,后来在卫国担任宰相,他去探望原宪,认为他的贫穷非常耻辱。但原宪却反驳道:没有财产的人叫做贫穷,懂得道义却不能实现才叫做耻辱。都是孔门弟子,原宪和子贡却一个选择出世,一个选择入世,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人生道路。如果孔子仍然在世,他会怎么看待弟子们的选择呢?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一起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kui4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继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3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在卫国敲击着一种叫磬的乐器。这时候,有一个担着草筐子的人正好从门口路过,他听到了以后就说:“敲击磬的人内心有忧愁之音的呀!”

“磬”,是一种石头制成的乐器,十二个一组,通常悬挂在架子上,用木槌敲击演奏。



“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有什么什么者,就是有一个什么样的人。荷花的“荷”,在这里读第四声he4,作动词,是扛着、担着的意思。“蒉”,指的是用草编织而成的筐子。表示这是一个从事农活的人。

有心哉,和下文后面提到的鄙哉、果哉,都是一样的感叹句。“哉”,是表示感叹的常用语气词。有心,指乐声里有深意,是说击磬的人想被人听见赏识而又怀才不遇的痛苦。

我们再看第二句——继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这句话是在说,接着这个路人听了一会儿又说:“磬声非常有力,但是见识却很短浅。从磬声听出来,敲击磬的人觉得没有人知道自己。没有人知道自己,那独善其身就可以了。如果水很深,就穿着衣服淌过去,如果水比较浅,就提起衣襟过河。

“继而曰”。“继而”,表示紧随某事之后。

“鄙哉!”。“鄙”,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来讲是卑鄙的意思,主要指道德品质方面有缺陷。但在文言文当中,“鄙”虽然也有卑鄙的意思,但更加常见的用法是表示见识短浅。在古文名篇《曹刿论战》中,曹刿曾经讲过“肉食者鄙”,“鄙”同样是解释成见识短浅的意思。

“硁硁乎!”硁keng1是声音非常有力的意思。

莫己知也。莫己知是宾语前置句。原来的语序应当是莫知己,就是没有人知道自己。

斯己而已矣。“斯”,是就的意思。“己”,就是自己的意思。“已”,是停止、作罢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人知道自己,独善其身就可以了,没必要为了别人而出来做事情。

“深则厉,浅则揭”。这两句是来自《诗经·卫风·匏有苦叶》篇当中的诗句。“厉”,是穿着衣服过河,“揭”,是提着衣服过河。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水很深,就穿着衣服淌过去,如果水比较浅,就提起衣襟过河。联系上下文,是指应当根据不同的现实采取相应的行动,顺势而为。

最后一句——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孔子说:“这个担着草筐子的人,他的看法已经很决断了,想要让他改变看法是很困难的了。”

“果哉,末之难矣”。这里的“果”,是果敢、有决断的意思。

“末”,是没有的意思。

“难”字的解释比较有争议,围绕这个“难”字,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解读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荷蒉者的看法很决断,想要说服他,让他改变看法,已经很困难了。另一种看法认为,这个荷蒉者的看法很坚决了,按照他的看法,追求道义的实现是很困难的了。这两种说法都是行得通的,我们取第一种说法。

4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用白话文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孔子在卫国敲击着一种叫磬的乐器。这时候,有一个担着草筐子的人正好从门口路过,他听到了以后就说:“敲击磬的人内心有忧愁之音的呀!”接着他听了一会儿又说:“磬声非常有力,但是见识却很短浅。从磬声听出来,敲击磬的人觉得没有人知道自己。没有人知道自己,那独善其身就可以了。如果水很深,就穿着衣服淌过去,如果水比较浅,就提起衣襟过河。”孔子说:“这个担着草筐子的人,他的看法已经很坚决了,想要让他改变看法是很困难的了。”

5

这段文章开头写到孔子在演奏音乐。按照传统的说法,音乐、舞蹈等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是由人心感发万物而产生的,它们也间接反映了世道人心所处的幽微状态。所以,人们可以从各类艺术形式的内容和风格,反推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信息。盛世有盛世之音,乱世有乱世之音,衰世有衰世之音,音乐演奏者本人的身世之慨和感时之叹也经常寄寓在乐声之中。

文中这位路过的荷蒉者,正是从孔子击磬的乐声中听出了孔子的深意。孔子有感于世道衰歇、礼崩乐坏,自己也怀才不遇、四处碰壁,在击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了真实的心声,为荷蒉者所捕捉到。

从荷蒉者的言行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位避世隐居的贤者,他仅仅从乐声中就能感受到孔子的心声,说明他对世道的看法和孔子有相似之处。在《论语·泰伯》篇里面,孔子自己曾经讲过:“天下有道则见xian4,无道则隐。”这句话的意思和荷蒉者引用的“深则厉,浅则揭”是一致的。在有望实现理想的人世间,就想要有所作为,但如果天下无道,就隐居起来自己修行。不过,荷蒉者只是孔子的知音人,却不是孔子的同道中人。孔子固然也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但他有着积极入世的精神,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无法弃天下于不顾,这是心存天下、仁之大者的体现。


《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荷蒉者选择归隐,孔子则伺机而出。一面是任情适性、随遇而安的江湖之远,一面是心忧社稷、经济天下的庙堂之高,进退出处的矛盾也成为后世中国文人士大夫挥之不去的一个永恒的精神症结。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转发海报与朋友一起提升古文素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