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孟子》 | 以德服人:古往今来,何为王道?

3.1《孟子》 | 以德服人:古往今来,何为王道?

00:00
12:59


大家好!欢迎继续收听古文素养课第十一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前几年,有一个词语挺流行的,叫王道,意思是最正确的、最标准的。比如有人会说,这样做才是王道。这个王道,其实是从现代日语当中引进的词汇,在日语里也表示最正统的道路。但如果我们追溯日语王道的来源,就会发现它其实是来自儒家亚圣孟子的学说。我们今天就要开始经典著作《孟子》的学习。


《孟子》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孟子这个人以及《孟子》这本书的思想主张。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曾经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学成之后,周游列国,先后游说好几位诸侯王,推行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跟孔子一样,虽然他的思想在当时产生过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始终没有受到过重用,孟子本人最后也只好选择退居著述。这样的惨淡结局跟当时社会上流行功利主义学说有关,国家和国家之间总是在打仗,相较之下,孟子想要恢复三代之政的政治理想就显得有点迂阔而且不切实际。

《孟子》这本书主要记载了孟子和其他学派学者、各国诸侯王、弟子之间的问答和对话,体例和《论语》非常相似。从语言风格来看,孟子本人擅长雄辩,文风也多少沾染了一些当时非常盛行的战国辩士的风气。长期以来,《孟子》只是代表了儒家学派的一个分支,属于诸子学说的一部分。直到唐代,《孟子》这本书的地位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和《论语》《孝经》等一起被奉为经典,而孟子也在儒家道统论中获得了仅次于孔子的“亚圣”的地位。南宋朱熹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分别作了章句和集注,合起来称之为四书。后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一度被作为科举考试的唯一依据,《孟子》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2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孟子政治主张中的一对重要概念:“王”和“霸”。篇目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3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是,孟子说:依仗实力,然后假借仁义之名来实行征伐之实的人,可以在诸侯之间称霸,称霸一定要有大的国土规模。

“假”,是借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凭借。“霸”,在这里是动词,是整句话的谓语,就是做诸侯之长。整句话的意思是,假借仁义之名来行征伐之实的人可以做诸侯之长。

“霸必有大国。”“必”,就是一定的意思。称霸的国家一定要有很大的国土规模。

接着,孟子讲了和上面这种情况相对的一种情形:“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依仗道德推行仁政的人,可以让天下人都来归顺。实行王道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商汤以方圆七十里的土地实行了王道,周文王以方圆百里的土地实行了王道。

“行”,就是施行、推行的意思。“王”,在这里也是动词,实行王道的意思。依仗道德推行仁政的人可以实现王道。关于王道的具体内涵,我们后面再来具体阐释。

那么王道的国家有哪些特点呢?“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后面的两句话,可以说都省略了两个字“而王”,汤以七十里而王,文王以百里而王,意思是实现王道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商汤以方圆七十里的土地实行了王道,周文王以方圆百里的土地实行了王道。

下面孟子对比这两种执政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武力让别人屈服的人,不是内心真正的臣服,只是因为力量不足的缘故。

这里的第一个“服”字,是使动用法,使人臣服的意思。

力不赡也的“赡”,是充足、丰富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用力量使人臣服的人,不能让人发自内心的臣服。

第二种方法是:“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这句话说的是,用道德让别人服从的人,大家内心都实实在在地佩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多个弟子服膺孔子一样。

“中心”,就是心中的意思。“悦”,是高兴的意思。“诚”,是真心实意的意思。

“七十子”,指的是孔子门下的七十多个弟子。

下一句孟子引经据典了三句诗。《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这句话意思是,《诗经》里面说:‘从西边到东边,从南边到北边,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这三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原诗是用来歌颂周文王和周武王开疆建业的伟大功勋,意思是天下各国都从四方前来依附和归顺,没有人心中有不臣服的想法。

其中,“无思不服”的“思”,在句中没有实际的意思,是语气助词。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最后一句:“此之谓也”

这句话意思是,说的就是这个。

在“此之谓也”这个结构中,此是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是“谓此也”,“之”是复指宾语的提示词。“此”所指的内容,就是这句话前面的一整个句子。“此之谓也”,大家不妨把它当成一个固定句式,意思是,说的就是这个。

4

下面,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孟子说:“依仗实力,然后假借仁义之名来行征伐之实的人,可以在诸侯之间称霸,称霸一定要有大的国土规模。依仗道德推行仁政的人,可以让天下人都来归顺。实行王道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商汤以方圆七十里的土地实行了王道,周文王以方圆百里的土地实行了王道。用武力让别人屈服的人,不是内心真正的臣服,只是因为力量不足的缘故。而用道德让别人服从的人,大家内心都实实在在地佩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多个弟子服膺孔子一样。《诗经》里面说:‘从西边到东边,从南边到北边,没有不心悦诚服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5

孟子把当时天底下治理国家的方式总结为王道和霸道两种。我们先来说说霸道,霸道是说用武力扩张和暴力征战的方式吞并其他国家,扩张领土,追求功利。霸道政治的特点是利用对外战争来转嫁政治风险,通过兼并土地提升国家的实力。推行霸道的代表人物就是当时孟子所处时代的各国诸侯王。我们再来看看王道,王道是说用仁义让天下人来归顺,王道政治的着眼点在于搞好内政,让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吸引大家用脚投票。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尧、舜、禹这样的圣王。


大禹的形象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孟子倡导的正是王道政治。我们在开头提到过,孟子的理想是希望恢复三代之政,推崇三王之典。孔子也讲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怀之。”意思是,如果远方的民众不愿臣服,就应当用礼乐仁义的政教来招徕他们。所以,孟子推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和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是,推行王道讲求以德服人,以人为本,培育这样的政治环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见效也比较慢。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战国七雄横空出世,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战兼并和武力牵制已经是既定事实,等待仁义政治熟成的空间可以说不复存在,这样一来霸道的强权政治就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孟子的学说也被认为是迂远而不切实际。“王霸之辨”的命题,有时候也转化为“义利之辨”,王道政治追求道义的实现,霸道政治着眼于现实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关于王道和霸道两者孰优孰劣的争论,其实也就是对道义政治和功利政治的取舍,这种争辩一直持续到后世。

而王道这个概念,作为儒家学者推崇的一种理想化的治国方式,曾经传入日本,渐渐地在日本获得了新的引申义,也就是最正统的道路这一层意思,有趣的是,之后这个词又带着它的新词义重新输入国内,成为一时的网络流行语。所以,我们可以说,孟子推崇的王道,在战国时代并不是一种王道。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下期我会继续解读《孟子》,和大家一起谈谈孟子的交友之道!

转发海报与小伙伴一起提升古文素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