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互联网上看到大量这样的摄影作品——它们从布景、打光,到模特的妆造都十分精良,能给人很多审美愉悦,却被认为是商业化(或者工业化)的出品,似乎低人一等。反而有的照片,看上去简单、粗糙、甚至丑陋,却被称为是艺术品,能够卖出天价。 例如封面上安德烈斯·古斯基拍摄的《莱茵河2号》,画面仅仅是几个简单的灰绿色块依次堆叠,就在2011年售出了超过430万美元的高价。
人们说的艺术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带来价格上的云泥之差?商业摄影师和艺术家的分野究竟在哪里?凭什么有些人的作品叫艺术,我们自己拍一个一模一样的就不算数?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包含在对于二十世纪新兴的重要艺术门类——“观念艺术”的理解之中。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林路老师,通过观念摄影这个具体的艺术类别,为大家讲解:何为观念艺术?观念艺术为什么要摒弃传统艺术对再现性和美的追求?观念艺术自身的追求又是什么? 林老师将和大家分享一些经典作品。分析观念艺术家是如何把抽象的观念,转变成可见的影像?而我们作为观众又应该如何去欣赏一个观念,评判它的好坏?
内容包括:
03:02 从take photo 到make photo: 摄影的关键转折
07:46 摄影分类:纪实摄影、沙龙摄影和观念摄影各有追求
14:08 挪用: 万宝路牛仔翻拍延伸经典还是抄袭?
18:20 历史影像改造,编织时间和死亡的故事
26:32 没有人的《我们时代的人》
35:32 后纪实: 《华尔街站》用现实重构现实
41:48 如何把巴黎、纽约、上海浓缩在静态画面中
52:32 冷面:贝歇夫妇的工业考古
57:50 电影院和佛海:杉本博司拍摄无形之物
63:54 迪曼德:纸张、摄影和历史现场的搭建
70:25 方塔纳:抽象摄影和现代艺术的形式美
74:16 古斯基:观念存在于具象与抽象的夹缝之中
85:00 魏格曼:拟人化的狗有什么特别含义?
90:21 如何开始自己的观念摄影创作
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的万宝路牛仔
早在50年代,万宝路就使用头戴宽边帽,脚踩皮靴,在西部旷野上风驰电掣的牛仔,代表自己的品牌,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经典广告形象。普林斯在时隔三十年对这一经典形象进行翻拍,抹去广告词就成了自己的观念作品。其中包括了对广告和商业景观的批评、对刻板印象的重新审视,和摄影领域现成品使用的探索。
莎拉.安吉鲁西(Sara Angelucci) 的挪用
安吉鲁西发现她的故乡意大利一个叫蒙托同的村庄中,年轻人多已离去,只剩老人居住。于是她安排这些老人用苍老的手,手持他们年轻时的生活照片,创作了这组题为Lacrimosa (意为"痛哭"或"以泪洗面")的作品,描述了时代的变迁,既是对个体生活过去的挽歌,也是对摄影作为一种载体死亡的挽歌。
托本·埃斯克洛德 (Torben Eskekrod)编织死亡故事
丹麦摄影家埃斯克洛德对宗教和灵性极为关注。他穿越公墓拍摄墓碑上死者的小照片,具有难以言说的震撼力量。
迈克尔·穆索诺夫(Michael Somoroff)对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的引用
奥古斯特·桑德是德国著名的人像摄影师,被誉为“德国人性的见证者”。他计划拍摄所有职业的德国人,为历史和文化保留一份宏大的视觉档案,并出版了从第一卷《我们时代的人》到第五卷《德国的土地,德国的人民》的摄影集,用看似呆板的肖像照,精确记录了人物的身份特质和现场气息。 然而他的拍摄计划被纳粹阻断——理由是拍摄贫穷、残疾的德国人抹黑了民族形象。于是桑德只得转头从事风景摄影。
迈克尔·穆索诺夫在桑德的图像基础上,用数字技术抠掉了人物,只留下背景和风景——如此一来,作品的观念性就得以成立。
雷尼尔·杰里森(Reinier Gerrtsen)的《华尔街站》
杰里森用七周时间在纽约华尔街周边拍摄照片,出版了画册《华尔街站》。尽管一眼看去,人物都处于被抓拍的状态,但事实上这些画面经过了艺术家精心的数字重构,是由大量肖像巧妙拼贴而成。杰里森将这种创作方法称为“构成的纪实”,是21世纪后纪实摄影的标志性作品。
汉斯·艾克尔布姆 (Hans Eijkelboom)的《巴黎·纽约·上海》
艾克尔布姆通过街头拍摄,观察人和空间的关系,以及各种与人类学相关的印记。巴黎、纽约、上海分别代表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世界之都,对它们的一瞥,足以感知当代大都市的方方面面。我们看到影像中真实的人物,来自独特的观察角度——男人的条纹衬衫、女人的购物包、运输工具、城市管理人员的制服——艺术家想通过这些线索,以栅格进行分割,形成城市的对照。
贝歇夫妇(Bernd & Hilla Becher)的工业考古
贝歇夫妇是工业建筑摄影和类型学摄影的泰斗。 他们意识到,在他们的时代,德国和欧洲重工业已经发生了一个结构性的变化。上一代的工业设施,比如矿井、水塔、炼钢的高炉,早就停止运转,但没有一个机构,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处理或者保存这些东西。
于是他们就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大量的工业设施。在视觉上,他们采用冷面手法,强调阴天拍摄,尽可能排除色彩、光影贺对比所产生的情绪——这也给过时的工业建筑,增加了一种边缘性的感觉。此外,他们把自己的作品严格按照类型学进行组合,赋予图片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因此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工业考古。
贝歇夫妇同时也是重要的摄影教育家,他们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摄影系长期执教,在当代艺术和摄影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杉本博司 (Hiroshi Sugimoto) 的《电影院》和《佛海》系列
杉本博司尝试避开拍摄具象的物体,将注意力集中在无形之物上——包括短暂存在、甚至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例如他的电影院系列,利用光的累积表现了时间的痕迹。银幕微弱的反射光,经过一部电影的时间,把黑暗的剧场照亮,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相互的修饰。
他的佛海系列呈现了熟悉又陌生的三十三间堂。一千零一尊观音,在自然世界中不存在的光线效果里,展现安静、庄严、冷淡的力量,达到”千尊佛融入佛海宛如一尊佛”的效果。
托马斯·迪曼德(Thomas Demand)
托马斯·迪曼德的作品,介于摄影、建筑、雕塑、装置之间。他从选择一张照片开始;将照片中的环境搭建成真实大小的纸模型;然后用大画幅相机和长焦镜头拍摄,强化逼真程度;最后把模型销毁,将照片装裱在胶质玻璃框架中。
迪曼德搭建的模型往往和原始照片有细微差异,而冷面手法又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客观性,仿佛在说这就是不容置疑的真实。对比之下,一种很微妙的意味就产生了—— 我们说眼见为实,但什么是真相?什么是现场?这些不都可以搭建吗? 此外纸张本身也有喻意,因为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就来自纸上的记录的档案。
弗兰柯·方塔纳 (Franco Fontana)
方塔纳擅长于使用压缩画面结构和通过色彩创作带有构成意味的摄影作品。他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远视点和望远镜头,将自然风景中压缩成块面和分割的色调。在拍摄技巧上,他擅长精心选择光的方向,使色彩形状、色调和纹理互相联系显得是在一个平面上 ,各个区问的比例也在构图时经过了精心安排,更强化画面的构成意味。
但是林老师提出,观念作品必须把抽象和具象进行组合,产生介入现实的意义。所以严格来说,方塔纳的抽象摄影,比起纯粹的观念艺术,还是更接近现代艺术。
安德烈斯·古斯基 (Andreas Gursky)
作为杜塞尔多夫学派的传承者和开拓者,古斯基利用巨幅作品的体量来实现抽象和具象转换——远看抽象、近看写实。古斯基的作品往往有3米以上的画幅,充分利用细节的力量,展现对现实的深入观察。
另外,他也动用数字技术对巴林F1赛道、阿尔卑斯山雪道和莱茵河两岸的景观进行修饰,把观看者带入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用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在地球上是孤零零的,这不是一种选择。我们就是这样,这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
莱涅克·迪克斯特拉 (Rineke Dijkstra )
荷兰女摄影家 ,以观念形态摄影出名。开始是从其它的艺术历史样式中找到一些灵感,逐渐恣意发挥,最终构成她自己的风格——徘徊在现实与梦幻的交融与突破之中。时间之轴在她的作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威廉·魏格曼(William Wegman)
魏格曼是美国很有特色的摄影家,热衷于拍摄宠物狗,并因此而声名大振,作品不仅受到摄影界的推崇,而且还引起了宠物爱好者的普遍兴趣。 被《美国摄影》杂志评为 80 年代十大摄影家之一。
林老师认为,不管当初魏格曼选择拍摄狗是一种有意识的尝试,还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或多或少都和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人的异化有关:一种是摄影家在其本身的异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无意识行为,通过仅仅是一条狗打乱了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一种是当代社会的观赏者产生了异化,对摄影家无意识的试验产生了过分热衷的兴趣,从而给摄影家提供了一条他自己可能也没有预料到的出路。
🌹🌹🌹
·林路《观念摄影(升级版)》《分类摄影50讲》《另类摄影50讲》《上海·影像·都市》《摄影关键词实用手册》《瞬间与永恒——90位摄影名家作品解读》《摄影大师的构图》; ·安德烈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我们在地球上是孤零零的这不是一种选择。我们就是这样,这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 ·观念摄影不是人人都适合去做的,关键不在于摄影水平,而在于对社会文化和现象的洞察能力,要积累和丰富社会生活的体验,以及加深对社会话题的理解。
在
每次听剧谈社,都收获满满。这一次,感谢主播和林老师又科普了我的知识盲点
在
这种照片模仿商业运作比艺术更重要
·传统摄影 take a photo (记录)vs 观念摄影 make a photo (创作) ·挪用:要加入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圆其说的、能够给人一个重新对图像思考的可能性; ·冷面:在拍摄风景时选择在光照柔和的阴天拍摄以获得没有光影层次的影像,在拍摄人像时选用柔和的光线,并且要求被摄主体不要流露太多的表情并且直视镜头一直到拍摄结束(电影《潜行者》的摄影风格有应用); ·工业考古:研究从史前时代至近代的手工业和工业生产的遗迹、遗物; ·杉本博司《直到长出青苔》《现象》《艺术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