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印发了《关于支持曲靖市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云南副中心城市基本建成,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超过15%。全省先进制造业中心基本建成,网络型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大幅提升,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明显增强。
这意味着,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正在提速。它的大背景,是中国城市发展方向,正在集体发生微调。
时代在变,城市发展格局也会随之改变。当下正处在发展改变的关键节点之上,在此之前大多数省市纷纷开启了强省会发展模式,其中以成都、西安、武汉、合肥、长沙等城市为典型代表。以成都来说,成都独占四川省GDP的三分之,四川省四分之一的人口被装在了成都,因此有人揶揄成都省四川市。其实,从首位度来看,成都还不是最夸张的。长春、银川、西宁这些弱省会与首府占全省的经济比重更大。西安、武汉、长沙占全省经济比重也超过了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
不过,这种局面随着2020年《求是》杂志的一篇文章,发生了微妙改变。2020年,求是杂志上发表了《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定调了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明确提出:1、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标准。2、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城市之间既要加强互联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态和安全屏障。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去年与今年,发改委发布的多份文件也遵循着这篇文章的主旨,强调要防止省会无序扩张。这意味着,在此之后的未来几十年,省会与首府城市依旧是省内老大的局面当然不会改变,但很多省市将摆脱一城独大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副中心城市顺势而生。
除了云南省官宣的曲靖外,截止到目前已经有广东、江苏、广西、山西、陕西、江西、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甘肃共计14个省与自治区,设立了20多个省域副中心。
这些省域副中心,有的是国家发改委钦定,有的是各省自主决定。
发改委钦定的省域副中心有7个。去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两份文件中,明确指定了河南省域副中心洛阳;江西省域副中心赣州;贵州省域副中心遵义;陕西省域副中心延安;江苏省域副中心徐州;山西省域副中心长治;湖北省域副中心襄阳。
各省自主决定的情况如下:广东省早就指定了珠海、湛江、汕头,湖北指定了襄阳和宜昌,湖南指定了岳阳与衡阳,甘肃指定了天水,云南指定了曲靖。去年,广西发布《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中,直接圈定柳州和桂林为省域副中心。安徽在发布的《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版)》里提出,芜湖为省域副中心。相比于其他省市,四川省显得后知后觉,可能是一城独大的局面改变起来比较难,直到今年6月份,四川省才公布省域副中心的名单,一口气设立了三个: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绵阳;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
从以上生育副中心的选择来看,大多都遵循着实力有限的规则,选择了省内仅次于省会的经济第二城作为省域副中心。比如云南曲靖,江西赣州,河南洛阳,四川绵阳,安徽芜湖,湖北的襄阳与宜昌,贵州的遵义,广州的柳州等。
但规则也不止于此,有的选择则兼顾着扶持革命老区的目标,比如由国家发改委钦定的江西赣州,陕西延安,山西长治等。除此之外,选择还有一种规则,那就是能更好地兼顾协调区域发展。比如广东省实力仅次于深圳、广州的当属佛山与东莞,但莞佛与广深太过临近,都集中在珠三角,广东省设立省域副中心的目的是要带动粤东、粤西发展,所以设立了珠海、汕头与湛江。江苏省亦是如此,徐州的实力在江苏只能排到第6,但要带动苏北发展,没有谁比徐州更合适。
为何要设立省域副中心?本号认为,有两个目的:第一,防止省会与首府过度摊大饼带来的危害。过去十年,各省会为了做强做大,采取了过度激进的吞并方式,比如成都、西安、合肥、济南、长春等城市。
然而,当一个省的人口、资源、经济过度集中在省会城市,并不利于整个省的发展。交通拥堵、生活成本不断提升,不用多说。还有更重要的不利因素。疫情三年来,给我们最大的教训便是,越是人口规模庞大的城市,防控与清零,难度便越大,而且由于经济过度集中,一旦静态管理,对整个省的影响也将越大。此外,当前世界局势纷繁复杂,多个双边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过度集中资源的省会城市,不利于中国的战略防御,适当分散资源、人口与生产要素,才是上策。
所以,官方从2020年以来就一再强调,防止大城市摊大饼,防止省会城市无序扩张。当然,这里并不是意味着省会将从此失势,并不是。省会与首府仍是一个省会强大打造的重中之重,但在推进省会发展的同时,也要扶持省域副中心发展,让其分担其人口、资源与经济重任,让人口不再过度流入省会城市。
第二,为了更好地推动全省与全自治区经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强省会战略有其独特的时代优势,当一个省经济偏弱的时候,以强省会模式推动省会与首府率先崛起,通过省会与首府的壮大,争取到更好的资源,带动全省发展。但当一个省的经济体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双核心乃至多核心共同带动才是王道。
君不见东南沿海经济强省,无一例外都是双核乃至三核。广东有广深双核,还有佛山、东莞两大万亿级别城市助攻。江苏更是如此,13个城市号称十三太保,江苏省内无弱市。浙江有杭州、宁波双核。山东有青岛、济南组成的双核。福建有福州、厦门、泉州三核心。这些优秀的成功案例在前,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等已经成长起来的大省,也到了该双核的时候。
但正如前面所说,强省会有一定的时代优势。当下不是每一个省都适合设立省域副中心,比如甘肃、青海、宁夏、贵州、广西、山西这些弱省与弱自治区,还应当继续坚持强省会与强首府模式。如今,山西、甘肃、广西、贵州等省与自治区纷纷设立省域副中心,有盲从之嫌。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