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经句: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徵之。
故事讲的是,春秋时代一位颜氏老先生择婿的大智慧。他经过了慎重的调查研究,了解未来女婿家族的历代祖先。当颜老先生发现叔梁纥的祖先代代都是积德行善之人,祖上积攒了厚实的德行,他根据“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原理,推理出将来叔梁纥的子孙一定会兴旺发达,有大成就之人出现,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叔梁纥,这是选女婿的密法。
祖上有德荫及子孙,这位叔梁纥就是孔老夫子的父亲。而他娶妻子颜征在之前也进行了调查,发现颜氏家族代代积德,所以他非颜氏不娶。这样的二人组合在一起成立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代圣人孔老夫子。
中国古时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两个年轻人之间虽然有了感情,但是婚后一辈子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才能见到真相。一个人是否厚道、忠诚、柔顺、孝敬,对工作是否认真,对朋友是否诚信,待人有没有人情和爱心,这是日常生活中要天天面对的。为了让婚姻家庭有稳固的基础,我现在也倾向于恢复古礼,尤其是要调查两家祖上积德的情况,这样慎重的决定才会为子孙后代考虑得更为周全。“上工治未病”,婚姻家庭生活中也是这样。与其婚后出现问题导致离婚分家析产,还不如婚前好好调查对方历代父母祖先的修为德行,预先防范。如果是父母祖先有德行的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这个家庭未来的婚姻生活势必会很安定。
我们要重新反省所谓“自由的情感生活”,中国古人经过几千年上万年对家庭的观察、对幸福的理解,坚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原理。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一生幸福、家庭和谐、生活安定。希望后世的子孙即便不能成为圣人,也要成为一个贤人、君子。我们就需要重新学习祖辈先哲所验证的人生智慧,这是古人的大智慧。
大舜的故事居《二十四孝》之首,孔老夫子盛赞舜帝是一个大孝之人,所以“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智慧的大舜面对父亲、后母和异母弟弟的百般折磨,依然保持他的孝子之心,避开了心神昏塞的父亲和心胸狭隘的后母的迫害,调顺了家庭,最后感化了父母。大舜的孝心感天动地,影响教化了一方的人民大众,令当时的尧帝非常感动,后来还将天子的位置禅让给他,大舜的后世子孙也特别兴旺发达。
原文经句: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明代杨荣先生的故事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案例中的典范,也是发生在了凡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
杨荣是建宁人,官拜少师,是太子的老师、国家级领导人、一品大员。他的祖先代代都是普通的渡工,遇到长时大雨,河水暴涨,洪水冲毁上游民居,财物、人、甚至因洪水泛滥而溺死的尸身都顺流而下。其他的船只都捞取无主的财物,唯是杨少师的曾祖父和祖父却不顾周围人的看法,坚持救人,对于货物一无所取。多时能够救七八个人,少时也能救一两个人,对于溺死者会埋葬起来。
直到杨少师的父亲出生的时候,家里渐渐宽裕起来。因连续三代都在默默无闻地救人而没有宣扬,所以有神仙前来点化,后代的子孙将会兴旺发达。后来杨少师弱冠登第,二十岁就通过天子亲自殿试考中了进士,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了三公,也就是一品官。朝廷为了感谢杨氏祖上的教育,加封杨少师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代都成为了三公。
我们智慧的祖先都知道,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不是个人的努力所成就的,都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所以有所成就,是祖上积攒了厚实的德行,荫及到子孙。这实际上也是对祖先的表彰,为社会大众树立榜样。这段话给予了我们很大的人生启示,虽然当下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船工,但是代代乐于付出不求回报,代代积善积功就是在为子孙后代积福。
我们观察,杨少师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面对洪灾,毫无条件、尽心尽力地去救助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术语中,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的眼中通常只有亲朋好友,对于陌生人,只能所谓公平处理,没有缘分付出关爱帮助。而看到他人受苦受难就无法忍受,这是儒家讲的恻隐之心,佛家讲的慈悲心。有了这颗心去救助他人,这种情怀会影响子孙后代。杨少师生在这样的家庭中,代代对于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毫不吝啬地伸出援助之手,这种博大的情怀和心量影响到杨少师,使他福至心灵,智慧顿开,长于读书,二十岁就成为了进士。
所以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培养出优秀子孙的秘法,并非简单的说教、从道德层面让我们做个好人,而是高度的生命智慧、家庭教育智慧、人生成功智慧、夫妻相处智慧;也是让子孙后代繁衍发达、繁荣昌盛的智慧。
同理可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善之企业必有余庆,积善之民族必有余庆,积善之国家必有余庆!我们今天讲的内容如此重要,如果大家真正听明白了,并且在心中深信这个道理,在默默付出中培养我们的慈悲之心,但问耕耘不求收获,一点点从关爱我们的亲人,扩展到关爱所有的人,将会让我们福至心灵!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