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上

05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上

00:00
11:17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从“你不行”到“世界冠军”】

  有一个女孩8岁时被省乒乓球队拒之门外,13岁又遭到国家队的拒绝。在5位教练中,甚至有4位都认为这个女孩先天不足,再努力也不可能超过国内的好手,更不用说去挑战欧洲选手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遭受了无数次“你不行”的女孩,居然夺得4枚奥运金牌、18个世界冠军。

  你一定听过这个女孩的名字——邓亚萍。

  如果邓亚萍是一个固定型思维者,那她肯定早就放弃了。但幸运的是,这位成长型思维的选手遇到了另一位成长型思维的教练,这位教练就是张燮林。他曾先后在第26、27、31届世乒赛上夺得冠军,又于1972年—1995年任中国乒乓球女队主教练,率队夺得10届世乒赛团体冠军。

  张燮林说,邓亚萍的个子矮恰恰是她的优势,因为对于邓亚萍来说,对方打过来的所有球,她都有扣杀的机会。

  这句话成为邓亚萍一路向前、不断拼搏的原动力,而且还成就了她独一无二的打球风格,铭刻在邓亚萍的内心深处,成为她永远也无法忘记的人生格言。

  如前所述,成长型思维的人具有很强的复原力。但世界冠军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1994年,邓亚萍在亚运会的决赛场上,以1比3的大比分输给了日本选手小山智丽。在这场比赛中,包含了两个意料之外的因素,正是这两个意外因素让邓亚萍错失桂冠。

  第一个意外是乔红。乔红是当时最被各界看重的头号种子选手,邓亚萍的赛前训练都以乔红作为假想敌进行着十分严密的战略战术部署。万万没想到,乔红居然败给了小山智丽。

  而第二个意料之外更让人暗暗心惊,因为在那场世纪末的比赛中,小山智丽仿佛打了鸡血一般,超水平发挥,把好几个邓亚萍的绝杀都成功地防御了下来。这让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的邓亚萍一时愣了神,现场表现逐渐落于下风,最后只得了亚军。

  但成长型思维者邓亚萍擅于复盘,她不允许自己在相同的场景中失败第二次。类似的场景果然很快就来了!1996年奥运会,女乒单打决赛场上,虽然开始时邓亚萍接连拿下两局,但关键的第三局才一开局,居然就有观众开始大声喧哗,干扰比赛的正常进行。

  尽管干扰者最后被保安同志“请”出了赛场,但邓亚萍一开始气势如虹的“势”似乎也被带离了赛场。这么一折腾后,对手陈静突然“小宇宙爆发”,连扳两局,居然追成了2比2的平手。

  意外情况再现,但这次邓亚萍是怎么做的呢?

  她不疾不徐地用手在球台上用力按了三下,就这么简单?是的,就这么简单。这是教练教她的一个在赛场上克服压力的小动作,和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正念练习”很相似。

  1996年,“正念练习”的概念还没传入中国内地,但正是每次开球之前,一次次地重复这个按球台的动作,就能有效地帮助参赛选手从压力中回到当下,进入“过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邓亚萍冷静了下来,最终以21比5的超级大比分,成功拿下了赛点,获得了1996年奥运会女乒单打冠军!

  1997年,离邓亚萍退役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退役后何去何从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固定型思维者很可能想,运动员退役后就应该直接去做教练,之前的积累才不会浪费;但成长型思维者邓亚萍却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她选择去读书,而且选择了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聚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天之骄子,乒乓实力强悍之极但文化底子超薄的邓亚萍怎么可能拿自己的短板去和这些人较劲?这种无形的压力施加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会引起强烈的不适。

  果不其然,在清华大学第一堂课上,老师坦言:“你(邓亚萍)很难跟上大课,尤其是英语。”然后接着问:“你现在的英语是什么水平?”邓亚萍小声说:“是零。”老师接着试探说:“要不先从26个字母开始?”

  但邓亚萍铆足了劲儿,把英语字母大小写混写,都没凑齐26个字母。

  是的,这就是邓亚萍在1997年时的英语水平。

  但困难从来不会难倒成长型思维者,对抗熵增做功是成长型思维者心智中的底层程序。就像邓亚萍经常说的,任何事情,你都是从不会到会,从会再逐渐地去感悟和提炼这个成功的规律。

  邓亚萍被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任命为委员会成员后,她发现所有委员都能讲英语,只有她不得不带翻译;人家讨论问题都能即时交流,她却只能等翻译译成中文后再和别人交流;而且之后国际奥委会还要在葡萄牙开会,邓亚萍需要在会上做一次英语演讲。

  怎么办?爱反思并且总能找到办法的邓亚萍找来一个私人英语教师,并请他把这次拟好的演讲稿通过音频的方式录下来,然后她就按照这份录下来的音频,逐字逐句地模仿和学习。

  这篇对一个大学生来说可能只要花1个下午就能背诵的稿件,邓亚萍整整花了1个月的时间。

  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的会议很快就到了。萨马兰奇在会议上听完了邓亚萍的英语演讲,发自内心地感叹道:“邓,才学了3个月的英文,就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发言,我们所有人都应该给她祝贺鼓掌。”

  是的,24岁才从0开始学习英语,这对任何一个固定型思维者来说都是不可能的事,但却真实发生在这位前女乒世界冠军邓亚萍的身上。

  2001年,邓亚萍获得了清华大学英语学士学位;同年9月,前往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并被剑桥大学录取,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2008年,一向严进严出的剑桥大学授予邓亚萍博士学位。至此,在剑桥大学近800年的历史长河中,第一次出现了世界顶级运动员获得博士学位的案例。

  邓亚萍的成长之路布满荆棘,如果她面对一次次挑战,向熵增屈服,不再努力做功,她仍旧可能衣食无忧,但她绝不可能在2009年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市委副书记;2010年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2015年受聘为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2016年与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联手打造国内第一家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平台;2020年7月,参加腾讯视频体育竞技节目,担任总教练。可以说,邓亚萍的传奇还在继续……

  但远在11000多公里之外的法国,世界最出色的厨师之一伯纳德·卢瓦索的自杀行为让人扼腕叹息。

  在欧洲,如果一家餐厅在《米其林指南》上以三星列席,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耀。

  想要成为一家米其林星级餐厅,除了使用最新鲜的食材烹饪和厨师十分高超的烹饪技艺之外,还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不进则退的米其林星级评测中脱颖而出。

  卢瓦索厨师的餐厅就是为数不多的米其林三星之一,而且卢瓦索本人还是被称为“味觉爆炸”的一种全新烹饪方式的开创者。他主张使用食物最天然的味道来取代法国传统菜肴中的奶油、酱汁和黄油;同时,卢瓦索还是一个企业家,除了经营在勃艮第的米其林三星餐厅外,他还在巴黎收购了三家同样高水准的餐厅,甚至他的饮食集团还于1998年在巴黎交易所上市,一举成了世界上唯一拥有上市公司的大厨。

  这样一个杰出的集厨艺与商业头脑于一体的精英人士,却在2003年《米其林指南》出版之前,因其餐厅在另一部《高勒米罗美食指南》中被扣了2分后,社会舆论认为他的米其林三星将会不保而被巨大的精神压力击垮了。2003年2月25日,时年52岁的卢瓦索在法国东部城市第戎的家中被发现饮弹自尽。

  1996年,同样的悲剧还在巴黎名厨阿兰·齐克身上发生过,他因失去了一颗米其林星级而饮弹身亡;还有17世纪最著名的厨师维特尔更,他在为太阳王路易十四准备食材时,一种鱼没有及时送到,维特尔更便拔剑自刎。

  三位名厨,三场悲剧。如果他们能摆脱固定型思维的束缚,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压垮他们最后的那根稻草,理解“比失败多一次的做功,是成长”,或许他们就有机会把更多的美味和幸福带给更多的人;他们自己也有可能攀登上更高的人生巅峰。

  从全身瘫痪到催眠大师

  米尔顿·艾瑞克森被誉为“现代催眠之父”,在催眠领域的家庭治疗以及短期策略心理治疗领域是权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ucia_n

    如果有文本就好了

    文通有声 回复 @Lucia_n: 可以购买纸质书阅读哈,听完再阅读效果肯定更好

  • 风平浪静_2e

    好书,读的也棒👍是按原文读的吗?

    文通有声 回复 @风平浪静_2e: 基本上是原文哦,对内容感兴趣的话,可以再读一读纸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