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被群体“抛弃”主场优势的从众效应】
你一定听过比赛场上主场优势这个概念:两支队伍水平相当,如果在第三方球场,可能会战成平局,但只要在自己的主场和对方比赛,主场的队伍往往就能胜出,这就是所谓的主场优势。可是,主场优势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或者说,为什么会有主场优势呢?
有人认为,主场优势之所以会存在,主要是因为主场队伍对本身的环境很熟悉,会有天然的心理优势;而且由于是主场,所有支持自己队伍球迷的比例会大大高于客场队伍,球迷不仅会为队伍打气加油,还会在客场球队表现良好的时候发出“嘘”声,破坏客场球队的实力发挥。
但以上两种解释只说对了一部分,在《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一书中,美国作家托拜厄斯·莫斯科维茨发现,除了球队成员和观众,还有一个关键角色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并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个角色就是裁判。
因为裁判在激烈的比赛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嘲弄、吆喝、大呼小叫的观众会给他施压,而且有些狂热的观众甚至会离开座席,直接逼近赛场,有时离裁判只有几步之遥。虽然裁判从职业操守的理性上要做出公正的裁决,但人类潜意识里总有趋于释放压力的倾向。
当一个可能的违规动作出现时,球迷自然在情感上期望裁判判决出对主场球队有利的裁决,而裁判也会受观众的语言或非语言信息的影响,在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更倾向于偏袒主场球队。因此,对于客场球队来说,除非竞争水平差异很大,否则这就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
你可能会认为,以上这些会不会只是作者莫斯科维茨的推测呢?下面的事实则证明了裁判的确会受到从众效应的影响。
事实一:2001年,研究人员将裁判分为两组,给两组裁判看一段一模一样的足球比赛,并且重点给他们观看比赛中铲球的片段,让他们来做出是否犯规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唯一的变量,是A组看的视频伴随着观众嘈杂的声浪;而给B组观看的视频则为静音。结果显示:A组裁判做出的判断更容易与观众声浪传递的信息保持一致;而B组裁判则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偏袒。
事实二:2007年,意大利的两个足球俱乐部发生了球迷冲突事件。事发后,政府要求达不到安保要求的球场不得有任何观众在场,这就给研究人员留下了整整21场“无观众足球比赛”的宝贵数据。数据显示,在没有观众的情况下,主场球队在犯规红黄牌上的优势明显消失,同一位裁判在有观众和没有观众的情景下,给客场球队的黄牌平均下跌了26%,红牌则平均下跌了高达70%。
以上事实无可辩驳地说明,裁判明显地受到了主场观众从众效应的巨大影响,由于情绪波动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判断。
【利用从众心理克服恐惧】
从众效应不分民族、不论老幼,随处可见。比如一些烤鸭店或者奶茶铺门口排起长龙,就会触发路人,引起他们的好奇。让路人觉得这家店铺肯定是味道很好或者价格优惠,所以纷纷不管三七二十一,果断地加入队列中。
再如马路上如果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来往的骑行者会有相当一批选择停下自行车,接着伸头看看到底出了什么事故,结果把事故中心堵得水泄不通,连救护车来了都开不进去。
还有一个笑话,有一个小伙子一直抬着头看天,路人不知道他到底在看些什么,于是都驻足抬头看天。当停下脚步的人越来越多时,有人终于忍不住去问那个小伙子到底天上有什么,只听小伙子说:“我只是刚刚鼻子流血了。”
你看,从众效应是不是无处不在?还有你更想不到的,从众效应甚至能让肥胖变成“传染病”。
近100年来,科技解放了人类的双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食物供给的充沛程度是100年前的数倍不止。但饥饿问题解决之后,肥胖又成了一个摆在人类面前的新问题。它不仅在视觉上让人变得体态肥胖,而且还会带来很多的心血管疾病,目前心血管疾病在人类致死率的排名上已经超过了癌症,位居第一。
是的,肥胖是一种病,但你可能不知道,根据哈佛医学院克里斯塔斯基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福勒博士的研究发现,肥胖居然还是一种“传染病”!
这两位博士研究了弗雷明汉心脏研究所近32年的数据,覆盖了美国马萨诸塞州1.2万人。在追踪体重变化与社会的关系时,克里斯塔斯基与福勒得出结论:肥胖真的会像传染病一样,能在家庭内部甚至亲朋好友之间传播。
数据显示:假如一个人身边有一个人超重了,那么此人变胖的概率将会增加1.71倍。从家庭关系来看,如果一个女性的姐妹是肥胖者,那么她自己变胖的概率会增加67%;相比之下,男性上升幅度没女性那么大,不过一旦他的兄弟如果有增肥的趋势,那么他也有45%的可能性会变胖。
难道肥胖是细菌或者病毒引起的吗?显然不是。肥胖的本质是热量摄入过多而耗散不够,肥胖也是熵增的一种体现。但为什么身边有胖子,就会让你吃得更多,又能导致你运动更少呢?
请试想这样的画面。如果在办公室里,你周围有两个甚至更多的人提议要拼团下午茶,还是带奶盖的那种,除非你的意志力、自控力特别强,否则,你极有可能也会跟着来一杯。
请你再试想另一个画面。你是一个在校大学生,早上醒来,你好不容易说服自己要在冬天的清晨迎着寒风做一次晨跑,而当你在叫醒3个舍友,履行昨晚你们共同制订的这项计划时,他们都睡眼蒙眬,然后嘟囔着说今天不想去了,让你也歇歇吧。还说明天早上没课,四人跑完步一起去吃锅贴,这个想法多美。你想想也对,于是犹豫着躺下,很快就又睡着了。
在以上两个场景中,无论是同事提议你也来一杯奶盖奶茶还是3个偷懒的室友提议明天再晨跑,都是B=MAT当中的T。而且触发的发射者还不止一个人,所以哪怕你抵御住了一次触发,但还会有下一次。几次之后,从众效应就开始发挥作用了,而你们办公室里也就会多上几个快乐的、爱喝奶盖奶茶的胖子;这个寝室也会成为一个“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却很少会去做一次晨跑的寝室。
当然,上面说的这些现象都是从众效应造成的不良效果,人们因被触发而纷纷仿效别人,有些落入了商家的营销套路中;有些火急火燎地操着别人的心;有些因好奇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又有些被“传染”,自己也变成了一个肥胖者或者缺乏行动力的人。但是请注意,从众效应只要运用得当,也是可以使人奋进的,而且还能产生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利用从众效应克服恐惧。
很多孩子都有恐狗症,这种心理恐惧可能和早年的经历有关。比如曾经因逗狗而被狗咬伤过,因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你是否相信从众效应能帮助孩子克服对狗的恐惧呢?
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是深谙此道的高手,他的治疗手段之一便是通过一套简单有效的方法,让孩子不再对狗产生畏惧。你肯定很好奇,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针对恐狗症儿童,班杜拉会邀请孩子远远地观察一个和患儿年龄相仿的小孩儿和一条狗,正在非常快乐地玩耍。仅仅4天时间,超过三分之二的患儿会一改之前见狗色变的情况,甚至可以和一条狗真正地开始互动。更有意思的是,当要离开时,他们还会表现出依依不舍的神情。
通过实验还发现,这些接受了“观看疗法”的患儿,即使在治疗结束的1个月之后,他们也并未回到害怕狗的状态,反而更愿意和狗做朋友。
显然,在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治疗手法中,起关键作用的正是患儿看到了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完全不害怕狗,这种“替代性经验”,即看到了与自己相似的人能成功做成一件自己恐惧的事情,则发挥从众效应的正向作用。它能帮助患儿战胜了内心的恐惧,让他的内心深处产生自我认同:别人可以,自己为什么不可以?
而且更有趣的是,为了帮助患儿克服恐惧,不必让患儿观看一个孩子和一条狗玩耍的真实场面,只要播放一段事先录好的视频,让患儿观看20分钟,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如果给患儿看更多孩子和不同的狗互动的场景,随着孩子数量的增加,患儿恐狗症的治愈率也会提高。
试着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也经历了某些恐惧时刻、焦虑时刻,同伴之间互相鼓劲打气,使用从众效应让你斗志昂扬、不畏恐惧、不畏困难呢?
从众效应在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领域中作用很大。除此之外,许多团体、组织,也能使用从众效应来推动他们实现目标。
对抗系统外部的熵增
你可能还听过一个理论,叫作破窗效应。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凯琳和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在1982年3月的《亚特兰大》月刊上提出的。
破窗效应说的是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房子的窗户,那么接下来极有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窗户被破坏,直到最终他人闯进建筑中;而且一旦发现建筑里没人,破坏分子甚至还会在其中定居或者纵火。
同样地,一些城市在进行垃圾分类后,小区里的垃圾桶每天从早上10点到下午6点通常为封闭期,只要垃圾桶门口有一个装满湿垃圾的垃圾袋,就必然会出现第2个,第3个……很快就垃圾成山,苍蝇乱舞。而在一家公司,如果明文规定早上9点必须签到打卡,但有人迟到却没有人管,其他人一看,原来这样也行。那么可以预想,接下来一定会有更多人迟到的现象,纪律松散以致公司经营出现困难。
破窗效应从本质上来说,相当于叠加了时间维度的从众效应——因为看到有人率先违反了规则而并未受到惩罚,这种混乱的情况就会产生更多的混乱,相当于有外力做了负功,让系统里的熵增越来越多。
那么,面对这种来自系统外部的熵增,应该如何解决呢?
1994年,纽约市交通警察局局长布拉顿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在此之前,纽约地铁不仅以脏乱差闻名,而且犯罪率居高不下。统计发现,在地铁逃票的人中,有14.2%的人是通缉犯,5%甚至是武器携带者。布拉顿局长上任后,并没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去打击犯罪,而是从地铁整洁程度的角度进行治理,重点追查逃票。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无论是车厢、站台、街道,甚至整个街区都变得整洁了,而且犯罪率也开始大幅下降,最后整个纽约市也成了全美治理最出色的城市之一。
为了防止叠加了时间维度的从众效应——破窗效应,国内著名商业咨询顾问刘润老师给出了三个方法。
第一,立即处理。比如一旦发现公司员工9点后才打卡签到或者垃圾箱门口有人偷偷乱扔湿垃圾,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否则不良现象不仅会蔓延,还会让守规矩的人感觉吃亏。
第二,绝不包容。如果你是团队Leader,昨天刚宣布早上9点后到达会议室要在微信群里发一个50元红包,偏偏平时做事认真的小明同学因汽车故障迟到了,你怎么办?对不起,照发不误,但事后你可以自己发一个50元红包给他,并跟他讲明原因。
第三,小题大做。对于触碰底线,甚至可能产生极大影响的“小事”,绝对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要小题大做。比如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利用公司流量为私人项目做流量变现,赚了不到1000元。虽然数额不大,但公司的这扇“窗户”绝不能破。
破窗效应是一种对错误行为的从众效应,当第一扇窗户被打破后,从众效应就开始悄悄地发挥作用,只有在第一时间使用以上三种方法,才能尽可能防止外力做负功,引发熵增。
真不知道这本书的内容和熵增定律这个主题有什么关联,挂羊头,卖狗肉,杂糅一堆行为心理学各种效应,不知所云。
啊!我只不过是刚刚鼻子流血了。
原来这就是“从众效应”,以前就觉得某种现象是不太合理的。但脑子和行为上却由清醒到迷糊,不由自主甚至没意识到自己做了某些事
文通有声 回复 @___会思考的大脑虎: 谢谢您的认可,诚邀您给我们的节目一个五星好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