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忍者》02:如何应用CORD模型使工作变得高效

《高效忍者》02:如何应用CORD模型使工作变得高效

00:00
11:35

欢迎收听后浪讲书。


上一节我为你讲解了注意力管理的八大思维原则以及四种管理方法,这一节,我将为你讲解:如何应用忍者的效力,让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忍者效力。它包括四个独特的工作阶段,收集、整理、回顾、执行。把它们结合起来,就成为了可以让你掌控一切工作的绳索和基石:叫CORD高效模型。


书中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解释CORD高效模型的原理:当我们学习开车的时候,脑海里时刻回顾车子怎么开,按照什么步骤来,接下来是先踩离合,还是先挂档位?而当我们可以熟练地开车以后,就不会再去想下一步该做什么,开车的步骤已经形成一种思维习惯。而灵活地运用CORD高效模型,就是让我们能够熟练地使用技能,把它们形成一种习惯,一种下意识里会去做的动作。


掌握和应用CORD高效模型,不仅可以用它管理自己的工作流程,还能用它安排未来每天的工作任务,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在正式讲解之前,我先介绍一个重要的储备工具,它就是作者格雷厄姆在应用高效模型时反复提到的“第二大脑”。


为什么我们需要第二大脑?它到底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由于我们的大脑管得太多了,除了接收信息与感知事物外,还有储存和输出任务。繁忙的脑力活动会让我们应接不暇,一片混乱。因此,我们就需要打造自己的“第二大脑”储存库。


第二大脑的作用是随时随地辅助我们的工作,第二大脑里面包括了工作任务清单、参考信息、一系列能够帮我们做好决策、保持头脑清楚的检查表和例行程序等等。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标准来打造属于自己的“第二大脑”。


CORD高效模型的运用是打造万能储备库“第二大脑”最好的方式。CORD高效模型有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是如何运用的呢?


先来看第一个阶段:收集。我们这里所说的收集不光是普通意义上的收集资料、收集消息。你还要将自己脑海中的那些督促自己做事的压力、唠叨和创意都收集起来。比如“这个预算还没做完,我可能要加班了”、“公司的年会马上就要到了,我还没想好穿什么衣服呢?”、“如果我把早会的汇报工作环节改成听音乐,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效果?”这些大脑中冒出来的想法,都是我们信息收集的对象。


具体如何收集呢?我们可以用六个步骤来练习:


第一步,无论在办公室或是家里,你需要准备一个收件篮,最好可以放进A4纸。


第二步,准备一支笔和一叠待用的书写纸。


第三步,用一张纸把现在还不能执行的想法写下来,它可能是你脑海中酝酿很久的任务,或者是某个模糊的写作灵感,然后放进收件篮里。


第四步,一直重复第三步,但是每张纸只写一个想法。不用排列优先顺序,不要有抵触情绪。无论这个想法是好的,还是很糟糕的,全部写下来。


第五步,这时你的收件篮可能装满了纸片,每一张都写着还没实践的想法。当然,在办公室里某个被遗忘的抽屉里的很多文件、收据和便签,包括家里各个角落被忽略的超市购物券、需要孩子带回学校的反馈单。这些都可以放进收件篮里。


第六步,把收集到的所有信息再检查一遍,看有没有遗漏重要的信息。


有人可能会对收集产生抵触情绪,心想“我收集了这么多是不是就要马上去做?我可没时间。”不用担心,因为我们这一阶段只收集,不做任何形式的整理。所以写完就不要再去看它了,甚至不要去碰它。


好了,接下来我们到了整理的阶段:到目前为止,你已经把所有能想到的东西都收集起来了。


由于信息量过大,我们就需要进行系统地整理,释放第二大脑的空间。整理环节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手上的项目,并通过处理我们收集到的内容锻炼工作中的决策能力。它的最终目标是把收件篮彻底清空。所以,我们就要清楚实践这些任务需要的行动和方案,然后把它们记录到任务清单上。


我们需要用两个问题将收件篮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和整理。


第一个问题:有值得付诸行动的吗?答案只有两种,是或否。通过这一关卡,我们可以将其中一部分收集到的内容否决掉。它们可能是一些垃圾信息或是一个参考信息。


然后,你可以在答案“是”的内容里面,提出第二个问题:该由我处理吗?如果“否”,那么它将进入等待清单里。如果“是”,它们又因为性质不同,被划分为:有下一步具体指示的主要行动清单、与目前项目有关的项目清单,以及有截止日期的票据、日历等。


按照这个方法处理完收件篮里的所有事项,直到收件篮清空为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持绝对的公正和实事求是,不要挑肥拣瘦,更不要抵触和逃避困难。


当你的工作劲头正盛的时候,接下来的回顾阶段绝对让你毫不费力。因为你在整理过程中养成的决策习惯,已经让你有了一定的条理感和控制感。在回顾阶段,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上下级的工作管理与监督。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两个自查表,方便我们对手上的工作和任务进行检查和回顾。它们分别是周检查表和日检查表。


先来看周检查表的五步自查法:

第一步,用整理阶段的方法清空收到的所有信息。

第二步,更新第二大脑,及时补充和整理。

第三步,提前计划。也就是在整理出的需要我们处理的清单里,提前制定下一步具体需要执行的步骤。

第四步,做好准备。将接下来需要的文件或者资料提前准备出来。

第五步,提出问题。比如,在主要行动清单上有什么事情是比较复杂,需要分部完成和处理的?有哪些是持续了比较长的时间的?是不是需要重新计划?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创建日检查表时,也可以按照工作需求添加五步自查法。它们分别是:日历法、大石头法、抵触情绪、注意力管理、依赖性。


我们来分别看看它们是如何使用的:

日历法:查看今天日历上有什么待办事项?未来三到五天内有哪些必须完成的?

大石头法:今天完成哪些任务才算是圆满?有哪些大石头需要你翻开看底下的遗漏信息?

抵触情绪:今天有哪些任务是你最不想做的?为什么?

注意力管理:有哪些任务需要在主动型注意力时完成?哪些可以在不积极型注意力期间完成?

依赖性:这些任务有哪些需要特定的时间或者资源才能完成的吗?


通过自查的方法可以将我们工作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和稳定。


当你把收集、整理、回顾这一系列的步骤走过来后,你会发现,接下来的执行就像是流水线上的蛋糕,你只需要轻轻松松地将樱桃放上去就好了。


所以,在最后的执行阶段,我们只需要注意养成3个重要的习惯。


第一个习惯:管理注意力。前面我们已经讲到,管理注意力最重要的是擅于区分自己不同类型的注意力。然后运用忍者的机敏灵活,根据注意力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第二个习惯:遵循决策原则。


作者在这里提出了3个实用的法则可供参考:

第一个法则是“帕累托法则”。也就是说80%的价值产出于20%的行动中,我们不要让自己陷入那剩下的80%的低价值活动中,而是把真正重要的决策和行动都放在高产出的行动当中。


第二个法则“帕金森定律”。我们给工作定义多少时间,就会用多久去完成。比如,这份报告一周后需要提交,我们很可能就会用前六天去拖延,只用最后一天完成。那么相反地,如果明天就是截止日,我们今天加班也会赶出来。


最后一个法则,就是“侯世达定律”。克服完美主义,不要等到一切都准备就绪,完美无缺时再开始行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第三个习惯加持:熟练掌握执行技巧。


在执行工作过程中,不要妄想同时做几项重要的事情,保持单线工作,完成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事。同时,我们每天拿出自己最专注的一个小时,去完成我们经常会去逃避的事。当我们在专注工作中出现新的想法,随时捕捉,稍后再去解决。如果你觉得注意力无法这么集中,可以为自己设置番茄计时器,每次专注做事25分钟后,就休息5分钟放松精神。


到这里,本节内容就结束了。我们来简单做个回顾:通过运用CORD高效模型的4个阶段,可以培养我们工作的节奏,使工作形成一种潜意识的习惯。第一阶段的收集,需要我们将工作中所有的突发奇想都记录下来,放进专属的收件篮中;第二阶段的整理,则是将收集来的内容进行分类和筛选,生成行动清单和等待清单。第三阶段的回顾,就是将行动清单里的任务用周查和日查两种方法,进行审查和推进。第四个阶段的执行,就非常简单了,当所有的任务都做好了准备,我们就只需要做一个有动力的执行者,认真地完成任务就行了。


这节内容就讲到这里,下一节我将为你讲解注意力管理在三个具体工作中的实践应用技巧。


感谢收听后浪讲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