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话 称帝之前的秘史

第二十四话 称帝之前的秘史

00:00
14:45

        上一回我们说到在告密之风盛行、严刑酷吏当道的大背景之下,仍然有一些正直忠义的大臣在用自己的方式抵抗暴政。这个时期是武则天巩固自己的势力、为称帝扫平障碍的关键时期。但她最后还需要做的事情有两件,一是“造势”,让自己称帝名正言顺并且顺应天意;二是解决阻碍自己称帝的大麻烦,即唐室王公。

        武则天不仅自认为是佛爷转生,她还研究历史,为了让自己的称帝显得正统。她发现周朝的第一个皇帝是武王,自己也姓武,那就是正统的皇族后裔。武则天可真是太有才了。其实,“武”字是周武王驾崩之后的谥法,实际上周武王是姓姬而根本就和武家没半毛钱关系。可是武则天可不管这个。她姓武,武王为周代开国之君,那她自己的国号称为周,当然没有什么不可以。

        武则天现在是佛,是神。可是她仍然要让她的新朝代在古代能找到一个渊源,而与周武王强搭上关系就是为了这个渊源。这时,谣言开始流传起来。即武则天就要篡夺唐室,武氏族人即将改朝换代,唐室就要灭亡了。谣言说她要称她的新朝代为“周”,那是孔子的黄金时代。因为周朝初年明主贤君曾兴建明堂,作为宣明政教的地方,现在武则天也要建明堂,那必然是重兴周室的意思,必然和周代有关。

        后来武则天把武王的灵牌供在武家的宗庙里,作为她的第四十代祖先。周武王就这样被武则天当成祖先给供了起来!武则天本来出身卑微,现在她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了皇族后裔。要是办得到,估计她还要认孔夫子做祖先呢!明堂的兴建和随之而起的传闻,的确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这种每况愈增的威胁之下,唐室真是岌岌可危了。在新建的明堂,武则天就暗示大臣们现在她新建的明堂和周朝时建的明堂是一样的,那在她的执政之下,以前周朝那样的黄金时代必将再度出现了。

        到此时,“造势”这一件大事算是完成了一半。那还有一半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古代人迷信,尤其是新皇上位之前,总会有祥瑞之兆出现。在古人看来,一个新朝代创建的时候,这种吉兆是必然会出现的。这种吉兆是表示天意,天意要改朝换代,人力是无法阻止的。有了上天的吉兆,黎民百姓才有的谈论,才有的信仰。这种吉兆也许是一个明亮的星斗,也许是晨光,也许是真龙天子卧室屋顶上冒出了像龙形的白烟,等等。

        一些奇妙的事情还真就出现了。就在垂拱三年即公元687年七月,一个农民向朝廷上报说他养的一只母鸡变成了公鸡。当然,这种事情不会只发生一次。在永昌元年即公元689年十月和正月,又有这样事情发生,都由各地的农民上报的。母鸡变公鸡,就是不知道它们是不是下蛋公鸡。这可真是阴阳颠倒的奇事,在老百姓眼里,这当然预示着将有大事发生。也不知道这些事到底是真还是假。反正武则天似乎不想把这种事情传播开来,她觉得还有更加高明的办法。上天的预兆自然有武承嗣这样的“人才”帮武则天给捏造出来,因为这时冯小宝那位大方丈正在编著《大云经》,这本书就是专门记载佛爷转生的奇事。

        还不止如此,武承嗣还自编自导了一出戏。他让人伪造了一面古碑,上面刻着八个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这几个字是刻在一块紫色的石碑上的。石碑这个道具做好之后先把它扔在洛水里,然后再由一个扮群演的农夫“无意中”打捞出来。农民把那块石碑送到朝廷上的时候,武则天装作十分惊喜的样子,演技满分。这个农夫献碑有功、表演到位,于是被武则天任命为游击将军。

        武则天一向爱用“圣母”这个词来称呼自己,并且她相信一个古代的预言就要应验了。上天的预兆总算被武则天利用得很充分。于是不久后,她毫不客气地自称圣母神皇,并且改年号为永昌,好与石碑上的“永昌帝业”相呼应。她还决定在京都南郊举行祭祀大典,以答谢天地。并且武则天把洛水改名为永昌水,把水神封为显圣侯,而石碑上那个图文则称为“天授圣图”,出图的地方叫做“圣图泉”,并且下令周边那一带禁止钓鱼。另外,她还把嵩山改名为“神岳”,把山神加封“天中王”。为了庆祝这次大典,武则天下令大赦天下。

        这一连串骗人的把戏,武则天做的一丝不苟。当时的有识之士当然对此毫不重视,因为他们看得明白。但武则天也只是想蒙骗黎民百姓而已。即便在明眼人眼中,武则天这一串戏假得不能再假,就像她强认周武王为祖先一样荒唐可笑。但是武则天相信老百姓都是爱神话,爱奇迹,爱预言的,而且他们十分相信这些东西。宫廷里宣布,要举行一个仪礼,武则天要亲自到圣图泉,恭受神召君临万民。届时必是一场旷古盛典,因此武则天下令所有皇室王公,文武百官,有爵位的夫人贵妇,都要在大典举行之前,在京都庆祝十日。

        然而,这真的是一场单纯的庆典吗?似乎这一切都显示一场政治变革正要发生。唐室的王公都明白武则天搞出的所谓上天的预兆及一切荒谬的宣传,都在预示着一个新的朝代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已经不可避免。于是,谣言四起,说天命已变,革命将起。而唐室王公被召入京都,就会被武则天一网打尽。似乎很多人都相信这样的谣言。

        唐室王公本来散居各省,于是彼此之间,密信纷飞,与京都朋友之间,也急传消息。谣言究竟可不可信呢?王公们是去参与典礼呢,还是不去呢?在京都的王公们自己也不知怎么想才对,也不知道信什么好。从各种征兆看来,似乎凶险的事情即将来临。在众多王公之中,纪王李慎听到了谣言,置之度外。东莞郡公李融,也就是鄷(fēng)王的儿子写了封信问他的朋友高子庚,高子庚回信给他说:想要活命就不要来京都。

        此时,还有六七个老一辈的王爷,他们都是唐太宗的弟弟。其中最有威望的是韩王李元嘉和鲁王李灵夔(kuí)。这两个老王爷是一个母亲生的兄弟,关系极为亲密。其次比较有威望的老王爷是霍王李元轨,他是唐高宗的伯父,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生性淡泊、沉稳有谋,而且箭法了得。唐高宗当年有事都经常向他这个伯父请教。唐高宗的兄弟之中,纪王李慎和越王李贞,都已经60岁左右了,在这几个老王爷中他们俩的文笔最好。这些老王爷原本都位高权重,但在武则天光宅元年裴炎被杀之后,他们都被武则天调离京都去外地做官。(详情请回听第二十一话)。霍王李元轨被调到了山东,韩王李元嘉就被调到了河南,其他王公也都已被武则天调到天南地北、天各一方。

        现在,王公们听传闻说武则天要把他们召回京都一网打尽,他们又会怎么抉择呢?要说是武则天和她的侄子们武氏兄弟故意散播谣言,说要在京都把诸王一网打尽,用来激将诸王仓促起事,然后像掌管监狱的酷吏一样先故意放囚犯逃走再从他们背后射杀他们那样,这也并非没有道理,仔细想想似乎还极为可能。王公们该拿什么自卫呢?还是谨慎小心、隐忍不发、不着武则天的道呢?还是听从武则天的命令回京都,做待宰的猪羊呢?

        这时,韩王李元嘉派人送密信给其他王爷们,他在信中说这次庆典之后,武则天必然会把我们都杀光,我们不如先动手。不然,李氏都要绝种了。

        黄国公即范阳王李霭是唐太宗的侄子,当时他是通州刺史。他写了一封密信给瑯琊王李冲,李冲当时在京都附近做官。李霭在信中有一句原话是这么说的:“内人病渐重,恐须早疗。若至今冬,恐成痼疾。”这实际上是一句暗语,意思是暗指他们这些王公已经危在旦夕,如果还拖着不起事的话,到时就没有一点机会了。当时的王公们被分散在各地,大多在现在的河北、山东等省份。他们之间距离较远,又没有现在的先进通讯方式,所以互通消息是很困难的事情,而且当时武则天的眼线无处不在,他们想要互通消息会更不容易。但现在这件事情又迫在眉睫,必须立刻做出决定。即便是为了保命,也必须有所行动。

        武则天这个计谋实在高明,把王公大臣们都吓得乱了分寸。而武则天也是做好了两手准备,稳坐钓鱼台。一方面,武则天盼着他们仓促起事,而她已经磨刀霍霍等他们自投罗网。因为此时武则天还是代表她儿子管理朝政,她的儿子就是唐太宗的孙子。如果王公们造反的话,即使她把唐室王公杀得干干净净,也算是保卫唐室。另一方面,假如王公们不起兵造反,她仍然可以派出密探制造事端来诬陷他们,也能把他们一网打尽。她可以随时安排肃政台的狗腿子周兴采取这样的行动。对于这种事情,她是十拿九稳的。

        到底王公们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呢?是听天由命还是先下手为强呢?下一回我们再接着聊。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了。关注订阅不迷路,欢迎客官下次光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 了 你 的 作 品 ,你 的 声 音 很好 听,可 以 互 关 了 解 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