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北游】第149集-人之生死,如气之聚散
 8518
试听180

【知北游】第149集-人之生死,如气之聚散

00:00
10:5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人的生死,如气之聚散。

这一集要介绍《庄子知北游》篇的第一章跟第二章,〈知北游〉是《庄子》外篇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篇,你让我选择值得细读的话,就是有〈秋水〉篇、有〈知北游〉篇是不能错过的。

〈知北游〉篇整个来说,它谈到哪些重点?首先,就提到这一集所说的人的生死,就好像气的聚散。其次,它提到我们经常说到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接着提到精神生于道,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然后是最关键的道无所不在,最后提到处世的原则外化而内不化

这五大重点都在〈知北游〉篇里面,我们先看第一章跟第二章。第一章所说的是什么?说去北方游历,我们讲知北游,事实上,就是认知的,一个人想要求知就以它为代表了。

遇到了三个人,跟他们请教一个问题,这三个人,第一个是无为谓,既无为也无谓,无谓就是不说话;第二个是狂屈,一个狂放的,是委屈的;第三个是黄帝。看看他们在谈什么?都跟有关。

这内容相当丰富,我们看看庄子怎么写的。

知去北方游历,到了玄水北岸,登上隐弅(fén)山丘,恰好遇到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请教你几个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处事、怎样行动才能安于道?由什么途径、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问了三次,而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如何回答。

知问不下去,就回到白水南岸,登上狐阕(què)山丘,正好看见狂屈。知以同样的问题请教狂屈,狂屈说:喔!我知道答案,也打算告诉你。但是他心中想说却忘记了想说的话。

知问不下去,就回到黄帝的宫中,看见黄帝又再向他请教。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才能懂得道;没有处事、没有行动才能安于道;没有途径、没有方法才能获得道。知问黄帝说:我与你都懂了,他们二人还不懂,到底谁对呢?

黄帝说:那个无为谓是真正对的。狂屈像是对的,我与你毕竟隔了一层。懂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懂,所以圣人要实行不说话的教诲。道不能靠人给与,德不能由外而来。仁可以靠有所作为来达成,义可以靠有所不为来实践,礼只是互相虚伪往来。

所以说:失去道然后有德,失去德然后有仁,失去仁然后有义,失去义然后有礼。礼,是道的虚饰,乱的开始啊。所以说:修道的人每天减少一点作为,减少又减少,最后达到无所作为的境界,无所作为其实是没有什么不做成的。现在已经处于万物之中,想要回归根源,实在太困难了!如果说容易,大概只有对得道的大人而言吧!

这段内容一听就知道,是很有意思的。知请教了三个人,第一个是无为谓,他不知道,结果黄帝评论说:无为谓是真的知道。第二个请教狂屈,狂屈说:我知道,但是忘记了。黄帝就说:狂屈像是知道。第三个就是请教黄帝。

黄帝的答案其实很好,我们把原文看一下,他三个问题是什么?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我们也想知道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而黄帝的回答是标准答案。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连续用六个。你想找到方法吗?我告诉你,根本没有方法可言,就是你要无心而为。把心里面想到的任何动机、方法、目的这些,通通化解通通超越。黄帝给的是标准答案。但是黄帝说什么?他说:无为谓是真的知道,狂屈是好像知道,我跟你是不知道。因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是《老子道德经》第56章的。

后面大量引用老子的观点,《老子道德经》第38章提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一整段一直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个大有问题;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边又来自于《老子道德经》第48章是描写道,无为而无不为

这一章的内容太丰富了,对于道家思想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总结。

接着,就谈到这一集的主题了:人的生死怎么回事?人的生死像气的聚散。其实接着这一章是从前面(〈知北游22.1)继续下来的,等于是庄子的一个发挥,后面(〈知北游22.2)还有知跟黄帝的对话作为结束。

庄子这样写的。

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始,谁知道其中的头绪!人的出生,是气的聚合;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如果死生是同类的,我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所以万物是一体的。人们把欣赏的东西称为神奇,把厌恶的东西称为腐朽;腐朽可以再化为神奇,神奇可以再化为腐朽。所以说:整个天下,是一气通贯的。圣人因此看重同一。

知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而是不知如何回答我。我问狂屈,狂屈心中想告诉我却没有告诉我,不是不告诉我,而是心中想告诉我却忘记了想说什么;现在我请教你,你明明懂得,为什么说隔了一层呢?

黄帝说:无为谓是真正对的,因为他不知要说什么;狂屈像是对的,因为他忘记要说什么;我与你毕竟隔了一层,因为我们知道要说什么。狂屈听到这件事,认为黄帝是懂得说话的人。

这一段讲到生跟死实在是太精采了,并且非常经典,代表庄子的核心观念。我们讲道家的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但在中间的过程里面,最好的描述是什么?就是气的变化。,你根本看不到,但它到处都有充满一切之中,所以气的聚散就可以把它比拟为是道的一种作用。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宇宙万物都是气的聚散,万物就是一个整体,何必分什么人类跟万物?都是一样的!所以通天下一气耳万物一也。这都是庄子的核心观念!所以圣人故贵一。圣人看重的就是一。

我们学道家、学庄子到这里已经很清楚了,他基本的思想反反覆覆强调的重点都是一个:一切从道而来又回归于道。在里面,所有的一切成为一个整体。人有认知能力,有认知就会分辨。你越分辨,会越觉得麻烦,越觉得困惑,等于自寻烦恼。

原文里面又再强调一次吾又何患!你如果去找《庄子》里面提到:那我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好害怕的!这样的话反覆出现,代表道家还是要化解人的最根本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在宗教里面才得到最后的答案。但在道家里面提醒你:信什么宗教是个人的选择,而在道家来看的时候,实在不用太担心。所有的担心都是自寻烦恼,原因就在这里。

像生死这样的大问题,如果有一个基本的理解,譬如所有的一切,有开始就有结束。过程里面都在变化,变化就是今天跟昨天不一样,明天又将不一样。人,有生、有老、有病,最后还有结束。既然如此,你活在世界上担心什么?你把这个担心尽量降低吧!

道家基本上不太考虑人间善恶的问题,因为善恶要设定标准,区分好跟坏。但请问,谁在分?根据那些事实去分?都是问题,分了也不见得有什么报应。那你何不放开心胸,能够从真实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对的真实在变化里面。究竟真实、最后的真实,永远就只有一个,我们都是万物之一。

道跟万物不一样,至于怎么不一样,关系又如何,将来谈到在什么地方的时候,还会再强调这样的重点。

下一集的主题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精选用户评论
  • 林容_xe

    通天地一气耳,一切都在变化中,生和死就是气的聚散。随顺就好啦,吾又何患! 继续多听多读多想!加油!

其他用户评论
  • 治人事天

    老师解释一下道必须兼具内存性与超越性

  • J之大盗

    道是你自己的路走出的酸甜苦辣,怎么能让别人去体悟你的所感,知者不言是让你自己思索。。美者能复化为恶者,恶者也能复化为美者,这就是人的玄机。一念之间生死就有别了。谢谢老师

  • 听友376468418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如果死生是同类的,我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谢老师!

  • 听友376468418

    对于“道”是“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无为谓”是知者不言,“狂屈”是知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庄子借黄帝之口试着用言语来描述一下。 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才能懂得“道”,没有处世没有行动才能安于“道”,没有途径没有方法才能获得“道”。

  • heart1965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