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佛寺
源于古印度佛教的汉传佛教 于东汉初年传入中国 历经近两千年的发展 在中国开枝散叶 成为了佛教三大体系之一
佛教建筑
(注:本文所指均为汉传佛寺)
也在与汉族传统建筑的不断融合之中
发展出自身独特的体系
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留下如佛光寺、隆兴寺,广济寺等
众多精美的建筑
龙门石窟更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闻名中外
那么佛教建筑作为古印度的宗教建筑
在中国发展的两千年里
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日的形制的呢?
我们来看看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
初期传入 继承古印度形制
形制1—窣堵坡
窣(sū)堵坡
源于古印度的一种建筑形式
用于供奉和安置佛祖及僧人的遗骨、经文和法物
曾流行于古印度孔雀王朝
窣堵坡形制 作者重绘
早期的佛教建筑
便是以窣堵坡为中心
信徒礼拜按顺时针方向绕塔
方向与太阳运动轨迹一致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后
基本沿用了上述形式
将窣堵坡与中国楼阁建筑融合
形成了“塔”这一中国化的建筑
最早见于史籍的洛阳白马寺
基本承接了古印度的形式
以“齐云塔”为中心,四周建有配殿
东汉始建,现存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重修
北齐的《魏书》记载
“为四方式 凡宫塔制度
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
形制2—石窟
古印度人相信
幽暗神秘的山体是神灵的居所
早期的出家人在天然岩石中开凿石窟
用以修行 以期接近神灵
石窟可近神灵的观念
后在亚洲地区广泛流传
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大量佛教建筑涌现
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
即为该时期建造
并流传至今
云冈石窟 贰爷摄
但也由于这一时期
普遍出现的“舍宅为寺”现象
(将自家的宅院贡献出,改作寺院)
中国寺院布局开始出现
以殿堂为主的形式
这是中国特色寺院建筑形式的萌芽
北魏时期的洛阳永宁寺
就是以殿堂为主的佛寺
二
唐宋发展 伽蓝七堂形成
隋唐时期 佛塔的地位开始降低
逐渐被置于殿堂一侧或后方
殿堂为中心的建筑布局逐渐形成
这一特点深刻影响了同时期的东亚各国
日本法隆寺 殿堂与佛塔地位并重 图片源于网络
被逐渐弱化的佛塔也趋于中国化
变成以砖石材质为主 ,仿木结构
西安大雁塔 唐代
伽蓝七堂形成
隋唐时期
开始出现“伽蓝七堂”制度的雏形
可以说,汉传佛教的建筑布局
便是在这一时期定型的
这在唐道宣的《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中可以窥见
唐道宣的《戒坛经复原图》
源于《中国古代建筑史》
唐宋时期中国寺庙建筑布局 源自知网
这一时期的佛寺
最知名的莫属
佛光寺大殿
这是我国流传至今的唐代建筑瑰宝
宋代开始大兴禅宗
首创“伽蓝七堂”
指寺院应具备以下七种主要殿堂
1.佛殿
2.讲堂、法堂
3.禅堂(供僧众坐禅或起居)
4.库房(又作库院)
5.山门(又作三门)
6.西净(厕所)
7.浴室
伽蓝七堂出现后
我国佛寺布局后期多以此为规范
这一时期(宋元)的寺院建筑
流传至今的也称得上精美非常
隆兴寺摩尼殿 宋代 作者摄
独乐寺观音阁 辽代 作者摄
释迦寺大雄宝殿 元代 图片源自网络
三
明清成熟 中国化格局定型
佛寺发展到明清时期
伽蓝七堂布局 已成定式
明清时期中国寺庙建筑布局 源自知网
砖石烧制技艺的成熟
推出了一种全新的拱券结构殿堂
俗称“无梁殿”
在这一时期
佛塔艺术几近圆满
明代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
被誉为“天下第一塔”(已毁)
曾一度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标志
现今英国丘园中的中国塔
就是英国人威廉·钱伯斯在1762年
仿照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所
今日所见的佛教建筑
也大多为明清时期建造
·
现今常见佛寺格局
发展至今的佛教建筑
尽管形制有所差异
但总体都包含以下四类建筑
▼
1 山门
山门
是寺院的入口
象征着“三解脱门”
又称 三门
(即空门 无相门 无作门)
碧云寺山门
华严寺山门
大觉寺山门
2 钟楼、鼓楼
寺院晨钟暮鼓
钟鼓楼在寺院必不可少
一般左侧为钟楼 右侧为鼓楼
(此处左右与佛像的左右一致)
左钟右鼓 对称布置
3 天王殿
天王殿也称 弥勒殿
通常前供 弥勒佛、后供韦陀菩萨
两侧供 四大天王
4 大雄宝殿
这是寺院的 主体建筑
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
“大雄” 是释迦牟尼的德号
该殿也是僧众修持的地方
中国的佛教建筑
从最初继承古印度形制
到如今的中国化
逐渐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发展过程
历经了两千余年
堪称是一段建筑发展史诗
小伙伴们在游览佛寺建筑时
是否也会去尝试体会这一建筑文化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