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北京中轴线
提起北京,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天安门?故宫?天坛?
这些标志着北京城文化的古建筑
其实都汇聚在一条“线”上
那就是北京中轴线
中轴线是“线”么?
说起北京中轴线
一般指的是即明清北京中轴线
但它并非是一根实体的轴线
也不是一条简单的街道或者建筑群组
而是沿着中轴线设计和建造而成
连续的空间序列和整体的城市景观
北京中轴线 图源 《孙燕,郑楚晗,李梦静,邵龙飞.浅析作为文化遗产的北京中轴线及其保护现状》
中轴线有多长?
明清北京中轴线
北端起点是钟鼓楼北
南端起点是永定门
全长达7.8公里
始于元朝,贯穿南北
形成了
北京两翼对称、庄严肃穆的城市格局
梁思成先生把这条轴线定义为
“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称中轴线”
伊始
元世祖忽必烈拟新建都城——“元大都”
命刘秉忠和也黑迭儿主持建造
并以宫城中轴线作为全城规划的主轴线
这条中轴线全长3.75千米
北起中心台
南至“丽正门”(大约在今天天安门南侧)
奠定了古都北京中轴线的基准
发展
明代初期,明军攻占元大都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
沿用了元大都的中轴线
并将城市整体南移
北端点从元中心台
移至新建的钟楼(永乐年间)
南端点则移至新的“丽正门”(后改名为正阳门)
中轴线的长度延长至4.75千米
稳定
明代以后,为强化京城军事防御
决定新建北京外城
将先农坛和天坛纳入城内
使北京城形成了“凸”的形状
中轴线也至此延伸到了永定门
总长度达到了7.8千米
此后,中轴线的整体格局也就基本稳定了
加强
清代以后,中轴线的总体格局不变
皇城重新修建
景山之上增加五亭
寿皇殿移至中轴线上
左右对称的布局得到加强
公众化
民国以来,为适应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转变
中轴线上的建筑、道路、界面都发生了一系列转变
皇家建筑陆续成为公共场所
被用作博物馆或者公园
历史道路也因现代城市交通的需要而拓宽
延伸
从北京中轴线发展历程来看
其形态并非按照严格的规划要求而建立的
它是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发展的产物
换言之
北京中轴线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
也不是某一时间节点的“完整”形态
而是随着北京者城发展变迁
呈现出动态变化和延伸趋势
中轴线上有什么?
北京中轴线
是中国古都中轴线规划的“活化石”
同时是最具规模的古都中轴线建筑群组
目前,中轴线上或者两侧
包含了14处广为人知的文化景观遗产
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
永定门
•
位于中轴线最南端
由城楼、瓮城和箭楼组成
城楼始建于明代,后为增强防御建瓮城
清代重修,增建箭楼
永定门成为外城城门中等级最高的一座
1950年,拆除瓮城
1957,拆除城楼和箭楼
2004年,根据历史资料重新复建
修复后的永定门以及永定门广场 邵龙飞摄
图源《吕舟.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的价值认知体系[J].北京规划建设》
•
先农坛
•
始建于明代
是明清帝王祭祀先农、山川、诸神的场所
因此又称“山川台”
与中轴线东面的天坛相对应
1916年,被辟为城南公园
现先农坛建筑群设有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
天坛
•
始建明代,清朝改建
是明清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
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祭奠建筑群
内坛的南侧有圜丘坛、皇穹宇
北侧有祈年殿、皇乾殿等建筑群体
祈年殿 摄 遗介君
•
正阳门与箭楼
•
始建于明代
正阳门原名丽正门,俗称前门
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城的正南门
原由城楼、翁城与箭楼组成
也是北京城门中最高的一座
先后四次被大火焚毁
1903-1906年重建城楼和箭楼
又因城市交通的发展,于1914年拆除瓮城
•
天安门广场
•
天安门广场经历过数次改造
目前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
天安门广场向南延伸至正阳门城楼
形成了以中轴线对称的长方形广场
成为北京中轴线的新中心
•
人民英雄纪念碑
•
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
在天安门广场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由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
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国家级公共艺术工程
•
毛主席纪念堂
•
随着天安门广场的不断扩宽
1976年在其广场南侧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主体建筑为正方体
外廊环绕着44根方形的石柱
凸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
天安门
•
始建于明代
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
由城楼和城台两部分组成
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
1949年10月1日
在天安门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
太庙
•
始建于明代
是明清两代的皇家祖庙
中心为太庙大殿
伫立于三层汉白须弥座上
是举行祭祖大殿的场所
1950年设立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
•
社稷坛
•
始建于明代
古时是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1914年,被开辟城中央公园
内坛保留原坛台、垣墙、宫殿
外坛开辟为园林景区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
改名为“中山公园”
•
故宫
•
北京故宫旧称为紫禁城
古时是明清两朝的皇宫
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体
1925年正式成立故宫博物院
•
景山
•
明代修建
取名“万岁山”,清代改名为“景山”
是一个人工堆砌的“假山”
据说是用拆除原皇宫建筑的渣土
以及开挖护城河泥土堆砌而来的
中峰万春亭是坐落在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
•
万宁桥
•
始建于元朝
是一座单孔拱券式石桥
因位于积水潭(海子)和北京中轴线的相切的“切点”上
因而也被称为“海子桥”
同时它也是京杭大运河最北边的一个闸口
在元代漕运中起到了极大的交通枢纽作用
•
钟、鼓楼
•
位于中轴线最北端的建筑
曾是北京城的计时、报时中心
鼓楼建立之初为楼台式木结构建筑
明代后重建,样式保留至今
1925年,鼓楼曾成立“京兆通俗教育馆”
成为北京第一个民众教育场所
钟楼原为木结构建筑
后毁于大火,现存样式为清代重建
1926年,曾在钟楼开设电影院
中轴线上的文化价值
皇权与秩序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国之中而立都”
自古以来
中国古代建都规划都 “择中而居”
而北京中轴线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
正是这三个“中”的集中体现
这条长达7.8千米的城市轴线
利用对称严谨、主次明确、层级递进的空间序列
将“皇权至上”、“居中不偏”、“中庸和谐”相融合
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等级秩序
多层次文化载体
从天坛、先农坛的传统的祭祀文化
再到天桥和前门地区的社会平民生活
北京中轴线承载了几乎涵盖
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丰富而多元的文化
由此可见
中轴线不仅仅是是建筑群体的物质遗存
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见证和文化载体
整体性与一致性
北京中轴线以一系列历史道路
串联起一条完整的城市空间序列
始终保持着整体性
尽管经历过多次变迁和改造
但自古以来
这条轴线始终指导着北京城市的发展
谁破坏了中轴线?
天灾
•
失火
•
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构
所以火灾就成了大问题
咱们先来说说因天灾引起的火灾事故吧
提起中轴线,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故宫
故宫里最重要的建筑一定是太和殿啦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
太和殿在历史上失火过很多次
分别是在1421年、1557年、1597年和1679年
•
其他自然灾害
•
除了意外失火,其实还有很多其他自然灾害导致中轴线沿线建筑被破坏,例如地震、水灾等
1679年,也就是康熙十八年,北京遭遇了震级达到8级的大地震,宫殿、衙署、民房等都倒塌了,人员伤亡十分惨重
1980年因永定河决堤,因为古代排水设施非常有限,导致当时的受灾面积很大,大清门两侧的政府衙门全部被淹
人祸
•
战争
•
1900年8月28日
八国联军各国部队阅兵结束后
在故宫内肆意抢掠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
中轴线沿线的文物古迹还有很多次被军队驻扎
包括八国联军曾驻扎在先农坛和天坛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军队占领景山和前门火车站
以及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在天坛驻扎、修建工事和临时机场等
这些行为显然都造成了中轴线的破坏
其他人为破坏
前面提到了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火灾,其实还有不少火灾是人为纵火导致的
光绪年间,看守贞度门的两位护军把油灯挂在柱子上睡着了,没成想油灯点着了柱子,结果火一路烧到太和门和太和殿南庑。这次大火还影响了光绪大婚,最后两位护卫被执行了绞刑。
1900年春夏,义和团运动愈演愈烈。同年6月16日,义和团点燃了大栅栏的一间药房,火势蔓延迅速。最后大栅栏和周边胡同的四千多家店铺全部毁于大火
中轴线申遗是什么?
为什么要申遗?
中轴线申遗对北京城市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北京是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要想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就必须保护好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轴线申遗
是对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和文化传承
最有效的手段
《乾隆南巡图 》,清代画家徐扬作,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申遗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促进作用
面向新的时代
北京注定是要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以往北京的历史文化集中在文物上
而中轴线申遗是首次带动北京老城整体文化遗存保护的工作
中轴线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哲学思想、建筑艺术
中轴线申遗
是一个最好的对中轴线的宣传、保护
以及对其背后深刻文化内涵挖掘的
最好机会
在什么时间申遗?
2004-2005年
对中轴线的上主要建筑进行了修缮,复建永定门历史地标。
2009年
北京首次提出中轴线申遗
2011年
6月,北京市文物局启动了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同时启动中轴线文物保护工程。12月,北京市政协通过了“关于加强北京城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案”
2012年
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2016年
“推动中轴线申遗”被正式写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
全面启动北京中轴线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
2017年12月,2018年4月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两次前往东城区、西城区调研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整治保护工作
2018年
6月,《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规划》《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纲要》完成;与之配套的《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实施计划》和《中轴线申遗风貌设计管理导则》正在编制
拿什么来申遗?
上文提到了,中轴线上或者两侧
包括了了14处广为认知的文化景观遗产
(分别为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与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
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与钟楼)
这些景观是中轴线作为城市灵魂和脊梁的建筑景观
是重点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文化景观
这14处景观是中轴线具象化的表现
对它们的保护
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保护
更是对其背后蕴含文化理念的保护及传承
中轴线上建筑和空间十分丰富
除14处文化遗产景观之外
还有历史街区,自然景观等重要内容
同时中轴线上传承的历史文化
尤其是历史文化内涵
更亟需深入挖掘
北京中轴线申遗
不仅仅是一场对一批重点建筑的保护、对古城的整体修缮
而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整理、宣传
是提升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