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再举个比喻说,我们现在照相机啊,这个摄取镜头。照相机的镜头啊,就是根啊,能入;外面景象呢,所入,入进去了。你仔细再去想一想,这个照相机镜头,它真的有能入、有所入吗?!如果真有所入,这里照相,你应该一下子跑到那个照相机里面去,那才叫真入啦,它才能入,才有所入啊。你人站在外面如如不动,根本就没入进去。所以实际上并没有能入所入啊,能入所入是假的啊。我们眼睛是入外面这个色尘,色尘真的跑到我们眼睛去啦,哪有这回事情呢?!虽没有这个事情,自己里面造成一个虚妄的景象,造成一个幻相,而这个幻相与外面相还一模一样,比照相机还要灵巧。为什么呢?照相机照的时候,它把外面景象摄到里面去了,它缩小了,缩成一个小画面。我们这也是个小画面,但是这个小画面在自己感观里面呢,跟外面那个大画面一样,一模一样大,这个真是妙不可言。所以我们这个眼根的构造啊,就像一个照相机一样,非常巧妙的照相机,我们今天的科学家还办不到,还造不出来,造不出这样的照相机来。你看我们现在照相机很有进步啦,有几十种不同的镜头,可是我们这一个瞳孔就在这个境界里头起变化,什么样的镜头的时候,这一个瞳孔,一个就行了,就能够适用了。而我们照相机一个镜头,一种镜头,它是呆板的,是死东西,不能变化。我们这个眼球是随着境界变化,所以是巧妙之极啊。
那么这个妙极了,是净色根的妙极。所以虽然给你讲六入,你可不要当真,真的有一个出入。如果真有出入啊,这个问题难啦,解决不了啦。晓得这个出入是假的,能入与所入,都不是真的。这是什么相呢?这是眼根的劳相啊。这个地方讲兼目啊,兼目就是眼根为相啊,劳呢,就是见分,这是兼目与劳。那么这个两分,刚才讲了,本来没有的,真如里头,哪有三细相呢?!三细相啊,同是菩提瞪发的劳相。那么由此可知,这个妄啊,是依真而有的。我们真如本性,此地是个比喻,不是真的,我们真如本性,哪里还会有瞪目发劳呢?!真如本性不会的,这是取一个比喻,实在是不得已啊。比喻啊,没有办法比得那么恰好,只能比个仿佛啊。它的目的啊,告诉我们事实真相,类似这个情形,类似,并不就是这个情形,只是给你讲类似。那么你晓得类似,觉悟了,哦,这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目的就达到了,这个才叫做开悟啊。
那么意思呢,是显示八识的体,就是真如本性。我们这个体迷了,就叫做菩提瞪发劳相,是取这个意思。但是见相两分,通是依阿赖耶识,而是阿赖耶识的行相而已,就是阿赖耶识它的行动,它的现象而已啊。虽然是妄,妄不离真。以我们今天这个眼根见色来说,我们眼识,虚妄的,五俱起意识,更是虚妄的。有没有离开见性呢?没有,没有离开见性。而见性呢,前面第二卷里头十番显见给诸位讲得很清楚,见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的。妄识,是有生有灭的,我们这个眼识是生灭的,这个色相是生灭的。那么这个诸位要读百法就晓得,这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生灭法。我们讲阿赖耶,也是有为法。阿赖耶的体,是无为法。阿赖耶的体是无为法,一切万法之体,通是阿赖耶,那么换句话说,一切法的理体啊,都是无为法,都是真如本性,这个是要晓得的。
在唯识里面给你讲这个心用四分,给你讲这个自证分、证自证分。这个自证分呢,就是讲的理体,是一不是二。所以这个见相两分,不离自体。这句话诸位要体会到了,我们拿现在的术语来说,见分就是今天人所讲的精神作用,相分就是物质,精神跟物质啊,是同一个体,同一个根源。体不灭,用当然也不灭,今天科学家所说的,精神不灭,物质不灭,佛经在三千年前就发明这个道理。它虽然是妄,妄不离真啦,原无二体啊,所以叫同是。
那么佛在此地,就我们自己这个身体上,已经成六根自体,来做一个比喻说。本来没有六根,因为最初见相和合,而成净色根。这是我们要去追究,以及禅宗里面所参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啊。如果能够参到这个境界,那与这个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啊,只隔一层了。到这个境界,只隔一层;这一层突破了,就见性。那么我今天给诸位讲这些话的是,这个境界是很高很高的境界,那么在圆教里面讲呢,至少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要是在别教里面讲呢,这是初地菩萨的境界,是相当高的境界。我们可以,诸位如果是心很细的话,对于这个佛经要是稍稍有一些修养,很细心的话,能够领会到这个意思,知道我们是怎么来的。
你晓得自己是怎么来的啊,同时你也就晓得这个宇宙是怎么来的,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