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1《小岛经济学》| 通货膨胀到底是怎么来的?扭转恶化的经济是该花钱,还是存钱?

Day11《小岛经济学》| 通货膨胀到底是怎么来的?扭转恶化的经济是该花钱,还是存钱?

00:00
19:31

章节名称:

《小岛经济学》| 通货膨胀到底是怎么来的?扭转恶化的经济状况是该花钱,还是存钱?

文稿内容:

——· 关于本书 ·——

如何对经济领域的各种现象进行专业而又生动的分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让从9岁到90岁的读者都能通过一本书洞悉日常生活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更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小岛经济学》就是这样一本书,它通过幽默的措辞以及讲故事的平实手法,将经济学从高不可攀的架子上取下来,放回到厨房的餐桌上。它本就该属于那个地方。

——· 关于作者 ·——

本书由两位美国作者共同著成。其中一位作者彼得·希夫,是经济学家,畅销书作家,现任欧洲太平洋资本公司总裁。他的观点常被各大新闻媒体引用,曾成功预测2008年经济危机。他还著有超级畅销书《美元大崩溃》。另一位作者安德鲁·希夫,是金融服务行业资深媒体与市场顾问,目前主要负责欧洲太平洋资本公司的传播与媒体管理。

——· 本书金句 ·——

1. 如果消费者不愿意消费,刺激消费需求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物价降到更合理的水平。

2. 经济的目的是不断提高生产力。提供就业岗位并非经济的目的。

3. 生产率提高意味着这座岛屿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反过来,更多的人又促成了更加多样化的经济。

4. 努力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尽可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这就是经济这一概念最简单的定义。工具、资本以及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 音频文稿 ·——

你好,欢迎带到有书“每天听本书”。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些困惑,为什么房价会越来越贵?为什么挣的钱看起来越来越多,但却越来越不经花?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但同时又是世界上欠债最多的国家?低息贷款为什么最终导致了美国的次贷危机?

这些问题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也就发生在我们周围,但学者和专家们的解释却往往高深艰涩,让我们陷入更深的谜团。可是,希夫兄弟却用了19个寓言故事,把这些看似高深的经济学谜团一个一个地揭开,并对主流经济学的政府干预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真正地“将经济学从高不可攀的架子上取下来,放回到厨房的餐桌上。它本该属于那个地方”。有人甚至认为一本《小岛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经济学概论》+《国富论》。

《小岛经济学》的作者是希夫兄弟,他们是彼得.D.希夫和安德鲁.J.希夫,他们的父亲是一位经济学家,叫欧文.A.希夫,他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教会自己的儿子该如何看待身边的经济学现象,所以在这两兄弟长大后,就将故事继续丰富,然后编写了这本书,致敬自己的父亲,也致敬那些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的父亲。

现在我们从19个故事中,挑出了三个有意思的故事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个到底是什么给小岛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个鱼做货币和用代金券做货币到底有什么不同?

第三个穷国和富国之间的交易是否是值得的?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给小岛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只因为一个爱思考的岛民,不希望每天过着打鱼吃鱼的生活,决定做一个捕鱼器,一个除了捕鱼没有任何其他产品的小岛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第一个做捕鱼器的人叫艾伯,他的想法最初遭到了其他岛民的嗤笑,但是创新者最大的与众不同,就在于敢于冒别人不敢冒的险。最终,他以忍受一天的饥饿为代价,做成了让其他两位岛民都惊呆了的捕鱼器——“渔网”。

这一天成为这个小岛的新纪元,因为从此他们的生产水平开始大大提高,开始出现了剩余产品,让人们得以享受一些不用生产的生活,因此开始了一些新的活动,让原本枯燥的生活可能变得更丰富了。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也激发了岛民们更多地创新的欲望,因为他们发现更好的生产工具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大的收益,也因此产生了借贷活动,出现了金融活动的雏形。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利己动机的重要性,富人的致富如果是由于为他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那么就是一种正当有益的激励,这种正面的示范效应让忍受短期不消费而进行资本积累的人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就会鼓励更多的人来效仿,最终将有效地促进生产能力的提升。

希夫也用这个故事也说明了消费和增长的关系。不同于现代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们的观点,他认为是增长带来的实质性的财富增长促进了人们的消费,而不是相反。没有增长做基础的消费只会因为储蓄的减少而遭到不确定性的打击,并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

下面我们来分享第二个内容,货币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代币代替鱼以后会有什么问题?

随着岛国生产能力的提升,让岛国经济变得越发的多样化,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让岛国原本的物物交换变得不合时宜了,于是岛民们决定用大家每天都食用的标准鱼作为货币,工资、价格都用它来计量。交易变得更加容易了,贸易深化了,分工也进一步深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得更加便宜,岛上的人们变得越来越富裕了。

可这一切都在实行了代替鱼币的代币后彻底改变了。

“鱼储备券”是可以随时兑换鱼的代币,因为易于携带又不容易变质而受到了岛民们的喜爱。但慢慢地,故事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一个叫“弗兰基”的议长为了可以投资各种拉拢选民的项目,不断地发行“鱼储备券”,渐渐地,发行的储备券远远地超过了他们所储存的鱼,“鱼储备券”只好不断贬值,从开始能1:1,到1:0.9,再到1:0.8,出现了被称之为“官鱼”的假鱼。

听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了把鱼作为货币和用代币代替鱼会有什么不同。代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发行代币几乎不需要代价,因此代币所能代表的真实价值会不断贬值,这就是为什么在以鱼为货币的经济社会,价格会自然的上下波动,不会出现长期的通货膨胀,但代币流通的经济社会,最终会导致代币的贬值,通货膨胀会以牺牲没有代币发行权的民众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政府的支出需求。不仅如此,通货膨胀会降低人的储蓄愿意,最终政府也会因为储蓄的不足而无法面临危机。

接下来,我们继续第三个故事,穷国与富国之间的交易是否是值得的?这种交易的逻辑是什么?

当岛国再没有储备的鱼,岛国的领袖们决定跟“中岛帝国”进行交易,中岛帝国需要代币——鱼邦储备券来进行岛际贸易,所以愿意为岛国美索尼亚国提供鱼。 中岛帝国则用换来的鱼邦储备券,购买了美索尼亚国的渔网,同时把剩下的鱼邦储备券存入了美索尼亚国的银行。美索尼亚国的渔网公司因此获得了订单,居民也可以从银行获得更多的低息贷款,国家的通胀问题也因为真鱼的到来得以缓解,大大刺激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岛帝国把从美索尼亚国购买的渔网出售给本国岛民,岛民们开始扩大鱼的生产,而企业家们则生产可以兑换鱼邦储备券的美索尼亚国所需求的产品。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中岛国家得以迅速积累储蓄,扩大生产。

很显然,希夫是借寓言故事暗示中美贸易的逻辑。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中美贸易是一种双赢,美国得到了廉价的商品和贷款,而中国则得以发展了自己的制造业,创造了本国的就业。可在他看来,这样的贸易是因为美国借助美金的国际货币地位沾了中国的光,获得了低息贷款,享受了廉价的产品,而中国辛勤工作的工人无法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勤俭储蓄却得不到贷款。但他也认为这样的贸易终将让美国吃亏,毕竟“白食”不易吃呢。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大家还记得这三个故事吗?

第一,艾伯的创新为小岛经济带来突破性的进步;

第二,“鱼储备券”代替“鱼”作为货币,最终导致了通货膨胀;

第三,与中岛帝国的交易解决了美索尼亚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也为后者带来了更多的低息贷款。

- END -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马真真说书

    不是人类思考是人类放下思考,放下思考的束缚,才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