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佛道因缘:王阳明一喝,僧人还俗

【第八讲】佛道因缘:王阳明一喝,僧人还俗

00:00
17:49

各位朋友大家好,上次我们讲到阳明先生完成了威宁伯王越坟墓的监造,回到北京;接着又接受朝廷的委派,前往直隶、淮安等地审决重囚。由于太过辛苦,旧病复发,他请求朝廷允许他回家养病,朝廷同意了。


一.告假养病,游览九华圣地


弘治十五年八月,王阳明离开北京回绍兴。不是像我们今天坐高铁就回去了,那时候也没这个条件。他是一路慢慢走来,也寻仙访道、游山玩水,在路过九华山的时候,他游览了九华山。


九华山不只是一个佛教圣地,也是一个道教圣地,在这里是寻仙访道,探赜佛缘,又激起他的一种出世间的遐思。他写过一篇《九华山赋》,文辞极其优美,尽管是传统的游仙主题,但比如说“长遨游于碧落,共太虚而逍”,这一类的话,我觉得还不能只把他看作是一个传统游仙主题的再现,实际上是表达他自己当年有“遗世入山之意”的那样一种实际心态,他延续着这样一种出世间的遐思,回到绍兴之后,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


二.筑室会稽,修得天眼神通


会稽山阳明洞,也是他号阳明子或者阳明山人的来历。可是熟悉绍兴的人知道,会稽山上并没有一个可容人居住的山洞,所以后代往往有所争议。一直到了清朝,萧山毛奇龄的学问大得很,也非常傲慢。他曾经就讲过,阳明先生筑室阳明洞是妄极,也就是完全没有这件事。


毛奇龄先生所写的《王文成传本》,等于是阳明先生的一个传记,他的理由在哪儿呢?就是会稽山并没有这么一个洞,所以说阳明先生筑室阳明洞,还要在阳明洞讲学,那是妄极也。这是毛奇龄的观点,今人也有考证。


其实,所谓阳明洞未必是我们所理解的山洞,道教有洞天之说,按照宋朝《会稽志》记载,所谓的阳明洞只不过是阳明洞天的简称。这个阳明洞天、会稽山是一个总说,绍兴本地人会区分会稽山和宛委山,这个阳明洞天是在宛委山,宛委山在阳明洞天附近不远,史料记载过去那里有一个很大的道观,叫龙瑞宫,现在已经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了。所谓的阳明洞,也就是阳明洞天,按照道教三十六洞天之说,它是排在第十一位,叫做极玄太女之天。


阳明先生到了阳明洞滞之后,在这里干什么呢?因为他当时的身体不好,所以他在这里修炼道教养生术。


他的道教练养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钱德洪在《阳明先生年谱》里多次提到王阳明的道教练养术所达到的境界。《阳明先生年谱》中说,他是在“究极仙经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说明他练道教养生术是很认真的,并且渐渐达到一种很高的、非常人所可企及的境界。


那么这是个什么境界呢?“能预知”。钱德洪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就是某一天他在阳明洞里面打坐,突然他眼睛睁开了,对旁边的书童很认真地说,你现在下山去,有四个朋友正离开绍兴城往山上来,他们也来过这个地方,你赶紧下山去把他们接上来。


这个书童觉得很奇怪,你好端端地在这个洞里打坐,怎么就知道有人会来呢?阳明先生还催他赶紧去,要不然他们就上来了。这个书童就下山去了,果不其然,刚走到山下就看到阳明先生曾告诉他的这四个人,连某人穿什么衣裳都说得清清楚楚。然后这个书童跟这四位朋友一说,大家都非常惊讶,以为阳明先生已经得道了。


我们可能也都知道,佛家也好、道家也好,都有神通的说法,说我们内观、静坐,不断地内观,终究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可能获得神通,神通其中的一种就叫做天眼通。按照钱德洪先生的记载,阳明先生修炼道教练养术,至少他是达到天眼通的程度了。


有的朋友会问我,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很抱歉,我回答不了,因为我没有天眼通,我达不到那个境界,所以我没法说。我只能说,按照钱德洪的《年谱》记载,事情是这样的。


这里提到四位朋友具体是什么人,我们讲不清楚,但是其中一位叫王司舆,我们应该提一下。阳明先生的一个弟子叫做季本,他在《季彭山先生文集》当中,有一篇短短的文章,叫做《王司舆传》,由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下这个王司舆是什么人。


按照季本先生的记载,王司舆名文辕,字司舆,绍兴本地人。是个很有学问、很有独立见解的人,但是他不去考功名。阳明先生回到绍兴以后,和他结为挚交。他曾经发表过一个观点指出:朱子《四书集注》里的观点,并不得经之意。意思是说,朱熹的注解是误入歧途的,是错误的。


只不过成化、弘治以来,大家都不敢对朱子有所议论,都把他当做是对的去传播、去接受。我们可以设想,阳明先生和王司舆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肯定会谈到朱子的集注,也肯定会谈到朱子的格物致知之说。更何况阳明先生从十六岁的初次实践,到二十七岁的再次实践,关于朱子的格物致知之说,他是有切身体会的。


为什么要专门提到这位王司舆先生呢?我们设身处地去想,阳明先生后来是公开地、明确地、清晰地表示了对于朱子之学的反对,很可能和他与王司舆在这一段时间的交往有关系的。


三.拨弄精神,却非圣人之道


史料记载,王阳明由于身体各方面的问题,在阳明洞修炼道教练养术,并且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某一天他又想到,我一直这样练下去吗?可是我早年立下的圣人志向怎么办呢?自我反省后,他又觉得对道教尽管已经窥其门户,并达到了某种境界,但毕竟与早年的那个圣人之志不完全相合。


    他又觉得这个是拨弄精神,非道也,真正的道,儒家讲的圣人之道是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是要以天下情怀,以公天下之心去谋公天下之利的。所以又是在圣人之志、圣人之道的一个观点主导之下,他渐渐地又摆脱了道教,没有进一步地钻研下去。


但是毕竟道教已见门户,他有时候处在非常踌躇的思想矛盾中,也想不管了,还是进山吧。可是他的祖母、他的父亲、兄弟(这时他的祖父已经去世了)等等,这些亲情又时时地缠绕在他的心头。


终于有一天,他突然又想到,我们一个人,对于父母亲的怀恋、深爱,那是从孩子的时候以来,自然而然就有的。如果这个念头都可以断掉,那就是断灭种姓矣,这个断灭种姓实际上也就是非人了。所以正是在这样的想法主导之下,他又渐渐地脱离了道教。


弘治十六年的时候,他到了杭州西湖,一方面养病,另外一方面想再次回归现实世界。在钱塘养病的这个时间中,他主要是在虎跑寺,往来于虎山诸刹。


四.喝僧还俗,系念骨肉亲情


其中有一件事情很有意思,某天他听说在净慈那边有一个和尚,已经闭关三年了,也不说话,眼睛也不睁开。王阳明觉得这个挺神奇的,他就去了。到了那里以后,他看到了这位闭关的和尚,绕着这个和尚闭关的地方转了一圈,见到这个和尚以后,他突然大喝一声,你这和尚,你一天到晚口叭叭说什么?你一天到晚眼睁睁看什么?请注意,这和尚是不语不视,他肯定是闭着嘴的,也肯定是闭着眼的。可是阳明的说法是,你眼睁睁看什么,你口叭叭说什么。


这位禅僧心内一惊,眼睛真的就睁开了,嘴巴真的开口说话了。两人开始对话,阳明先生问他,你是什么地方人?家里还有没有什么人?父母亲身体好不好?在不在?阳明先生就用儒家的亲情,我们人对于父母亲发自于天性的那种深爱之心,原本是人的本心,一通讲,第二天去看,这个和尚回家了。


这件事情挺有趣的,我觉得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借此说明,实际上阳明先生不只是在道教的造诣很高,在佛教是也有极高的造诣。如果你跑到寺庙里边去,见一个和尚在打坐闭关,你敢不敢对他大喝一声?肯定不敢。但阳明先生为什么敢呢?我们如果了解禅宗,阳明先生的这个作派,实际上就是典型的禅僧的做派,是语带禅机。比如说你眼睛闭着,他问你眼睁睁看什么;他嘴巴闷着的,结果说你口叭叭说什么。


再说,阳明先生之所以敢大喝一声,从道理上面来讲,他能够把握住这个和尚当前的状况。我们都知道禅宗从唐朝以来,特别是在临济一派,原本有当头棒喝之说,王阳明对这一套熟悉得很。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到,阳明先生从二十八岁前后,一直到现在,是他所学极其广泛的时候。比如说他从早年以来,有所谓的骑射、有词章、有兵法、有佛、有道,这么多广泛的学习,最终都会凝聚到一点,回归于圣人之道。


弘治十八年,也就是再接下去的一年,阳明先生三十四岁,是他在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转折点呢?我们下次再说,谢谢各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猫一下很开心

    精彩!董平教授在这集中,讲述了会稽山阳明洞的来由,解答了我心里的疑惑。确实今年年中我们去寻会稽山阳明洞而不得,心中引为遗憾。 董平教授解说:“所谓阳明洞未必是我们所理解的山洞,道教有洞天之说,按照宋朝《会稽志》记载,所谓的阳明洞只不过是阳明洞天的简称。” 引明万历《绍兴府志》卷六“山川志三”:会稽山阳明洞在宛委山,洞是一巨石......石名飞来石……洞或称禹穴。

  • 杨大个酸溜溜

    实话说讲的真不错,但是这期讲的更像是神仙之道并非圣人之道,太玄幻了触之不可及。前边也讲到王阳明虽然身为圣人但从用其他方式来烘托自己甚至神化自己,也从不觉得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给自己弟子讲学也是毫无架子不刻意抬高自己,我更希望董老师可以把他讲述的更像个人而不是神,并且我觉得王阳明要是在的话应该也会这么想吧。

  • 233小哈666

    中国圣人最大的特点是忽悠别人可以,但是对自己一定要诚实,不能忽悠别人的同时把自己也忽悠了。

  • 哈拉海3

    有些乱说了,只是一点静功,和神通还远着呢!

  • 往日随风5

    今天怎么听不了?

  • 瑜雪_s2

    还是喜欢这个,干货多。

  • 天蓝水清的世界

    录音有些中断了,不知道为什么?

  • 雲水石

    反复听,由衷说一句,对阳明先生既没有戏说,也没有标签概念化,还有自己独到的心得和解析,董平老师当之无愧是优秀的研究者,和好老师。👍👍👍。

  • wxl_7k

    正心诚意,贯彻始终!

  • 纵横捭阖一

    一下订阅了两个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