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永定河
自古人类逐水而居
水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孕育之源
有这么一条北京城最大的过境河流
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
这位母亲滋养了北京千年
以前却又发飙无常
这次我们一起来看看
北京城与母亲河的无尽情缘
永定河母亲是谁?
母亲身出何方?
永定河水发源于山西宁武的桑干河与内蒙古兴和的洋河
在河北怀来朱官屯汇合后,变成永定河
一直穿过北京、河北和天津,最终流入渤海
全长747公里(含永定新河)
受河流影响的面积有4.7万平方公里。
这次来看看北京人为什么将其称之为“”母亲河”?
母亲名号多变?
她最初并不叫“永定河”
先后拥有过有13个名字
而名字的背后则隐含着河流特性的变化
尤其是明清以后河流易淤易决,水患频发
在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大规模整治河道、修筑河堤之后
才定为“永定河”之名,流传至今
母亲如何养育北京城?
生长的沃土
永定河自三家店流出山后
就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和砾石
冲到低洼的北京平原后开始沉积
又因频繁改道,于是有了多个小冲积扇
长时间使这些小冲积扇连成了大冲积扇
这些冲积扇土壤中富含营养利于植被等的生长
恰巧北京城就在永定河的冲积扇上
西起石景山、小清河,东到大运河
北起清河,南到大清河的广阔平原地
都是永定河冲积扇的范围
于是永定河为北京城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地
千百年来养育着北京城
建城的渡口
北京城原始聚落的形成离不开永定河
永定河当时的古渡口是人群聚集的繁华之地
也是北方民族与中原交往的重要枢纽
永定河在夏季却常常泛滥,导致无法在河边建城
于是人们在永定河古渡口不远的广安门一带
建起了北京的前身——蓟城
战国《蟠螭立凤纹铜铺首》
丰沛的水源
北京城直接引过永定河水
三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戾陵堰及车箱渠
引的就是永定河水
永定河流入北京平原后
流速减缓,渗入地下变为地下水
她又间接为北京提供了井水和泉水
供北京城百姓生活和饮用
现在的什刹海、广安门外莲花池等
都是在永定河故道里积聚而成
首都博物馆情景复原 摄 / 遗介君
储备的木煤
永定河中上游流域在历史上都有茂密的森林
从金代开始就为北京城提供着大量的木材
据记载仅明代嘉靖年间使用
木柴就有五千八百多万(58376436)斤
木炭达二百三十多万(2354837)斤
森林覆盖也为永定河流域储备了丰厚的煤矿资源
据记载清代仅在门头沟地区就有200多个煤矿同时开采
而建国后北京石景山首钢的选址
也有很大原因是其临近永定河水源与煤矿资源
保障的食粮
元代开始
北京城的食粮及其他货物水运是靠京杭大运河
但京杭大运河遇到枯水期也会出现水少河浅
这时候往往会引入永定河水
增大运河水量,保障漕运的畅通
也保障了北京城和皇城的食粮充实
聪明的古人当然也不会放过永定河的水力
在河流沿途建设水磨石碾
极大的促进了磨面的效率
据记载斋堂村靠着永定河支流清水河
“西山斋堂村南有水磨,日碾三十余石”
相当于每天可生产约4380斤粮食
(记载自元代熊梦祥的《析津志》)
经典的文化
北京作为自古的文化交融地
在辽金以后文化中心东移至此
永定河正是这文化“东移”的天然通道
为北京城的文化提供了母体资源
而在北京范围内永定河沿途
有爨(cuàn)底下、灵水、三家店、琉璃渠、水峪村等代表的北京古村落文化
有潭柘寺、龙王庙为代表的释、道、儒、俗多宗教文化
有花会、幡会、秧歌、锣鼓、社火等代表的北京民俗文化
当然还有人人皆知的卢沟桥和平津战役所体现的红色文化
这些文化滋养了北京城和北京人
变成了北京城独有的经典文化精神
灵水村全貌
母亲偶尔的爆脾气
永定河上游土质疏松,给下游带来了大量泥沙
久而久之成了我国仅次于黄河含沙量的河流
人们也冠之以“小黄河”之名
由于落差大、泥沙多、降水集中
永定河从三家店出山后便如脱缰的野马倾泻而下
给北京城带来诸多水灾,在古时是北方有名的害河
举个例子:1939年是一个丰水年,三家店的最大洪峰流量曾达4665立方米/秒。就在这一年三家店曾出现过712. 2公斤/立方米的极端最大含沙量。这就是说,在1000公斤河水里竟有700多公斤的泥沙。这实际已是泥浆了。
永定河水患在金代元代之前就有发生
不过记载不多
金元以后,北京变成政治中心
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所需木材都来自永定河上游森林
滥砍滥伐导致山西等地水土流失
永定河泥沙增多,河道淤积
尽管金元以来修堤防洪
但地上河的永定河每遇洪水常常决口
“无定河”之名便成了当时的真实写照
治理水患成了永定河的当务之急
一件不容懈怠的大事
于是人们开始想尽办法安抚这位母亲易怒的性格
安抚母亲分几步?
第一步——望闻问切,初步疏导
三国至隋唐
三国至隋唐时期主要是利用永定河水
以灌溉与航运为主
三国时期,镇北将军刘靖组织百姓屯军种地
兴建了戾陵堰和车箱渠,灌溉了蓟城南北的土地
当时灌溉土地每年可达2000万平方米
隋大业年四年(608年)开凿永济渠
沿桑干河故道(今凉水河)直抵蓟城南郊(今北京广安门外一带)
永定河的航运之便由此体现
永定河也一直灌溉着沿岸土地
民国六年(1917)兴建的石卢灌渠就是实证
永定河石卢灌渠现状
摄 / 中规院 宋欣
第二步——临床实践,堤防建设
辽金至明清
辽金至明清时期,大量伐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人们只能修筑堤坝预防洪灾
宋辽金时期建设多是土堤,经常发生决口漫溢
金大定二十九至明昌三年(1189-1192年)建成从石景山到卢沟桥较完整的左堤
明代始建石堤,先后两次将卢沟桥以上和以下土堤全部改为石堤
清代堤岸工程逐渐完善,建立专门的机构对河流治理制度化
第三步——制定药方,长期治理
民国至今
民国至今,永定河水患进入科学治理阶段
1925年的《顺直河道之本计划报告书》对永定河治理提出初步规划
1929年华北水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议同意《永定河治本计划大纲》
1930年《永定河治本计划》涵盖了永定河开发治理的各个方面
……
新中国成立后
修建 官厅水库、三家店拦河闸、珠窝水库
斋堂水库、落坡岭水库 等一系列防洪工程
提高防洪能力的同时也改善了周边环境
使得北京城的母亲河终于又焕发了生机
母亲河的未来
对未来的北京城母亲河而言
如何利用好,保护好永定河成为了北京人的期许
从2009年《北京市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规划》
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
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与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一起作为北京三大文化带
推进文化带的整体保护与利用
守住北京“城市之魂”
也保护北京城的母亲——永定河
而用尽全力建设好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北京石景山区
2019年发布《石景山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
充分挖掘永定河文化带资源
打造“八大处-模式口历史文化名片”、“西山永定河生态文化名片”、“八宝山红色文化名片”、“创新创意文化名片”、“冬奥冰雪文化名片”六大名片
研究并创造条件恢复永定河古河道、保护古渡口遗址
让未来石景山的永定河以全新面貌示人
石景山永定河段作为永定河水利和传说的重要承载地
那北京市石景山区为何如此深度
研究和保护永定河呢?
在未来永定河——石景山系列篇章
将揭晓石景山与永定河的那些历史渊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