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正名:中国人的逻辑》想要事成,先要正名

7《正名:中国人的逻辑》想要事成,先要正名

00:00
29:25

章节名称:

《正名:中国人的逻辑》想要事成,先要正名

文稿内容:

——•音频文稿•——

你好,欢迎来到每日有书。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正名》副标题是中国人的逻辑。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25万字,我会用大约30分钟的时间为您讲解书中的精髓。

社会有序运转的秘密都藏在中国传统文化名学之中。提到名这个字眼儿,我们比较熟悉的可能就是名分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拿婚姻中的配偶关系来讲,为什么在古代明媒正娶,对一个女人来讲很重要,是因为明媒正娶赋予一个女人妻子的名分,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妻要经过正式而繁琐的程序聘娶,妾却没有什么复杂的流程,可以是买来的女奴,可以是家里的下人,也可以是陪嫁过来的丫鬟。本来可以成为妻的女子,如果私奔,没有经过三媒六聘的正名手续,一样无法获得妻的名分。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妻是一个家中的女主人,妾却只不过是生育后代的工具。这种思想也使得妻的名分对于一个古代的女人来讲非常重要。有了妻的名分,才能行使妻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古代这种对于名分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一个普通家庭的婚姻生活上,同样也体现在皇家帝位的继承上。太宗赵光义是北宋历史上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继位打破了中国历史上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原则。结果他花了半辈子的时间去正名自己的皇位来得名正言顺。他下令修改宋代的历史,试图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天生就要做皇帝的人。然而,无论。拥有多大的权力,修改再多的史书,还是没有办法彻底为自己正名,反而让后人觉得他非常地虚伪。

为什么人们如此地重视名呢?名到底起着什么作用?这或许就得从名学说起,名学也叫做明辨之学,包括名与辩两个部分。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注意到了正名的重要性。当时西周的文化社会政治体系接近崩溃,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如果国主要您去治理国家年您打算从哪些事情做起?孔子回答说,首先要证名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的重要性在于如果没有名,便没有办法承担起与名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

辩的过程便是正名的过程,是认清事物本质的过程。书中有提到白马论受西方逻辑学的影响,我们很容易把白马非马的非字解读成为不适。但事实上非字仅仅表示了不等同于的意思,辩得就是指通过不断的辨别名域名之间的区别,不断地对名进行修正,使之与实际相符,避免名实不符,出现混乱。

本书的作者翟玉忠在书中将西方的逻辑学与中国的名学做了比较,又将中国名学系统呈现出来,与西方逻辑学相比,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名学更适用于处理复杂的系统,可以直接用于社会治理。名学是儒家名教哲学和法家名法之学的基础。站在中国民学的角度去看西方逻辑学,我们更容易看到西方逻辑的局限性。比如说常常会出现道理上说得通,但是却脱离了现实的情况。

比如说现代西方经济学通过对数学工具的应用,使得它的逻辑形式非常的完美。但是在面对现实中的经济危机的时候,却无法拿出可以应对的方案。西方经济学以工具为中心,根据工具来选择可适应的现实问题。结果大量的现实问题被工具排除掉了,最后使得工具的教学和应用与现实问题毫不相关。

而中国的名学却是以实际为中心,所谓正名也是让名字与实际相符合,正名身份就是按照实际的情况去审视他的名分。假如有人想要牛,却说要马,想要马却说要牛,那么他就注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社会治理中,名指的是名位、名分、社会责任等等,任用一个掌功法的人,实际上。这个人做起事情来,却贪赃枉法,说一个人品德高尚,实际上这个人却很卑劣,那就名分不正。如果不辨别明白,不区分直分社会就混乱了。

社会要想治理得好,首先就是要正名将名分辨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作者翟玉忠在书中详细地讲述了名学所含的具体内容,深入地解读了名学的现实意义,并且展现出了对中国名学落魄到如今这种境地的悲悯,呼吁中国学者早日醒来,共同抵抗来自西方的精神鸦片。其中的内容得到了南怀瑾先生的肯定并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文化后继有人了。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来为您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三纲不是封建等级,而是社会秩序。

第二个重点是正名就是用名叫来教化民众,用名法来约束民众。

第三个重点是中国近代闭关锁国的说法并不是事实。有些对中国的观点和看法需要正名。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重点内容。三纲不是封建等级,而是社会秩序。与西方的逻辑一样,中国的名学也是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与西方的逻辑学相比,中国的名学更加适用于处理复杂的系统。名学将名被与职责彼此匹配,可以直接用于社会治理上,这就使得名学成为了儒家名教之学和法家民法之学的基础。

下面的这个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名字的社会功用。韩国的大使史疾出使楚国。楚王问他在研究哪些方面的学问,史疾回答说自己在学正名之学。楚王不解,问史疾:正名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吗?史疾说当然可以。楚王又问,楚国盗贼很多,用它可以防盗贼吗?史疾说,当然可以,楚王接着问,那要怎么用正名来防盗?正在这个时候,有一只喜鹊飞来停在屋顶上,史疾问楚王,请问你们楚国人把这种鸟叫什么?楚王说叫喜鹊,史疾又问,那叫乌鸦行吗?楚王回答说,那当然不行,史疾就说现在大王的国家没有各级官职,任命官吏时,想必也有要求他们能够胜任他所在的岗位吧。可是如今盗贼公然横行,却不能够加以禁止,原因就在于这些官员不能够胜任他的岗位,这就叫做乌鸦,不能称之为乌鸦,喜鹊不能称之为喜鹊了。

在中国,很多学者把正名中的名等同于西方逻辑学中的概念,但是概念的内涵却远远比不上名的内涵。概念是脱离实际的理论。而在名学中,名是用来联系实际的,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就拿刚才的故事来说,官员的名就是指名位、名分以及社会责任。官员是否能够承担他的官职赋予的责任。他做的事情是否能够与他的官名相符合。如果符合,或许我们可以用名副其实来表示,否则的话便是名不副实。

中国名学有两个分支,一个是名教,一个是名法,名教是以名分社会责任为主的礼仪教化之道。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浓厚宗教传统的文化中,名教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名教的含义近似于礼教及侧重于礼仪,有助教化。名教强调的是以名为叫,就是把适合某种需要的观念和规范制定相应的名分和名目,以这些名分和名目作为教化的基础。在名教的具体内容上,强调礼义廉耻。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有的规范,为君者的地位就稳定。有义人们就不会妄自求进,也就不会欺诈。有廉人们就不会掩饰过错,行为便自然端正,有耻人们就不会屈从于坏人,邪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可以说,名教对于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维持社会的秩序,对人们自觉接受道德的约束起了很大的作用。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就曾经反驳过,人死如灯灭的观点。他说祖先们的美好声誉就好像是子孙们的礼服和大厦,让子孙受到他的庇荫,广修善事树名声,就好像修建房子,栽种果树,活着的时候得到他的好处,死了以后,也可以把恩泽移及后人。东晋文学家袁弘也曾经说过,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这句话体现了古代的三纲思想。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强调的便是上下级、父子、夫妻之间的社会责任。三纲表达的是一种社会中平等互系的关系,目的是维系社会的整体和谐。

西汉大儒董仲舒直接用阴阳之道解释三纲,这些社会伦理的基础架构。他说万物都要相互配合,协调统一,阴与阳,彼此配合,夫与妻,父与子,君与臣,都是取阴阳之道,彼此相互配合之意。夫为妻纲是指夫唱妇随,夫妇相敬如宾。在夫妻关系里,夫是一家之主,主就要公正并且明白道理,对于妻子也要爱护和体贴。治理家事的时候也要包容礼让,在日常的生活中,夫妻同甘共苦,共同维护家庭秩序。如果夫妻之间的名分乱了,家就无法兴旺了。

关于父为子纲,作者在书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作者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之后曾经碰到一个十分调皮捣蛋的孩子,他父母对这个孩子十分疼爱,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问题。作者去见这个父亲,要他好好的管束自己的孩子时,这位父亲总是说,我现在养着他,将来他便养我,树大自然直。然而后来作者却听说这个父亲自杀了,原来他的儿子将他做生意的钱偷走了。这位父亲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却要偷自己的钱,父亲教育孩子,便是父亲的天职,因为有父亲的名,便要承担父亲的职责。

君主时代结束了,君臣之伦也就不复存在了。但是社会中上下级关系并不会消失,上下之意,仍然要坚持直接将名教当做封建思想一股脑儿的全舍弃掉,不但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的复杂。

齐景公曾经问孔子治理国家的方略,孔子认为,一个社会中名分的确定最为重要,就是做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做臣子要有做臣子的样子,做父亲要有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要有做儿子的样子。每个人都要做符合自己名分的事情,否则社会就会大乱。

如今,很多学者把三纲简单地理解为封建等级秩序,这种理解就过于简单化了。相反,它如实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文明社会的基础。管子中就有更清楚的诠释,当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的时候,一个国家就要乱了。当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的时候,一个家就要乱了。先秦儒家在讲名教的时候,将名位职责德行并重,每一个名位都有对应的职责,以及要匹配的德行。如果忽略了职责,便模糊了名教的本分,使礼教本分渐渐退化为老生常谈的道德说教,正名定分是名教的基础。

然而不幸的是,现在许多人将矛头指向名教他们,喊着礼教就是吃人的这样的口号,将名教抛弃了。近百年来,没有宗教代替名教的社会教化功能,于是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便成为了必然。

好了,上面为您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三纲不是封建等级,而是社会秩序。

 

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第二个要点,正名就是用名教来教化民众,用名法来约束民众。孔子之后正名之学主要流入儒家和法家,儒家名教与法家名法并称,反映出名学对于政治法律的核心意义。名教的德治与名法的法治是一对阴阳辩证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很难将名教与名法截然分开,因为只有明确统一的法规制度是非清楚,赏罚分明,才能有力地保证礼义廉耻的施行。

名法包括名与法两个部分,其中名包含三种类别,第一种是事物的名称,如事物的方、圆、黑白等。第二种是诋毁赞誉的名称,如善、恶、贵、贱等。第三种是形容事物的名称,如贤能、愚蠢、爱慕、憎恶等。法包含了四种表现。第一种是永恒不变之法,比如说上下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是教化之法,如道德品行修养的好与坏风俗的异与同等。第三种是治理民众之法,如奖赏有功的、惩罚犯罪的等。第四种是平准之法,如制定法规统一度量衡等。

名法也称之为刑名法术之学。历史上,中国本土法律的总则部分多被冠以刑名或名利。因为法律中刑罚罪名和定罪量刑的体力总是最重要的。名法对社会秩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事物的名分和归属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人们对事物不争夺并不是因为人们没有争夺之心,而是因为名分确定以后,人们无法实施争夺之心,人们的私欲不能盛行,也并不是人们没有私欲,而是因为制度明确,人们无法实施自己的私欲、私心私欲人人都有,却能使人们做到像没有私心、没有私欲一样,是因为制止私心私欲的方法得当。

野鸡和兔子在野地的时候,众人都会追逐他们,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确定是谁的名下之物。而当鸡和猪到了集市上,就不会有人企图抢夺占为己有了。这是因为这些东西已经分属于某人,名分已定,例如有很多无主的财物摆放在那里,即使人质之人也会去争夺。但是一旦确定了分属,那就是贪得无厌的人,也不敢乱抢。

名法也可以用于管理当中,领导者按照下级的能力授予他们相应的职位,并为职位确认相应的职责,以职责作为依据评估他们的绩效。当下级完成的绩效符合岗位要求的时候,就给予奖励,不符合则施加处罚,领导者给予奖励要像及时雨一样温润,施加处罚也要让下级感觉到害怕。领导者不要随便奖励,也不要随便免除处罚。奖励随意有功劳的下级就会懈怠了。惩罚赦免了下级就更容易犯错。

对于一个组织来讲,关键在于领导者和下级的直分清楚,不相互亲杂,领导者便可依法赏罚。下级可以安守本职,努力工作,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错的人,这是领导者要做的事儿,忠于职守,尽心竭力。这是下级的职能。领导者不能把下级的活儿干了,下级也不能侵犯领导者的权限,上下互不混淆侵犯,这就叫名政。

名政就能使一个组织有序的运作,管理起组织内的各项事务就不会相互混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会发现很多混乱的情形。比如说上级对下级的工作能力不信任,便大包大揽地将下级的工作给做掉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下级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就更加做不好自己手上的工作。上级也就更不信任下级了。而上级也因为整天把时间用在做下级的工作上面,没有时间去做好自己的本职的工作。这样下去的后果就是双方都不胜任自己的岗位。

发生这类事情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名不正,上司没有担起自己这个岗位赋予的角色和责任,没有担起自己的岗位的名,下级也没有能力担起自己这个岗位的角色所做的事情也与自己的名不符,双方的名都不正。上司没有上司的样子,下级没有下级的样子,组织的运营就必然会混乱,也必将会走入困境。要避免这种混乱的状况,除了要正名之外,也要用到名法。也就是说,对每个岗位定岗定责以后,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在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这样在工作出现偏离的时候,就能够适时的纠偏,使得上级和下级都能够担当自己的名赋予的责任。好了,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

 

下面来跟您说一说最后一个重点,中国近代闭关锁国的说法并不是事实,有些对中国的观点和看法需要正名,中国5000年的文化传承,其中有很多的精华之处。然而随着西方逻辑学引入中国,有些人就用逻辑学的归纳、总结方式来拆解中国名学,结果把名学拆的似是而非,不仅仅西方学者在做着这种诋毁中国文化的事情。有些中国学者在学了西方逻辑学之后,同样在做着自我诋毁的事情。

比如说从来没有到过中国的欧洲学者称中国专制,于是中国学者在引入西学的时候,就也称中国专制。他们总能从中国的典籍中找出相关的只言片语,写出一篇具有所谓国际水准的论文来证明中国专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说,中国儒学名教有愚民之说,有反智主义的论证。

孔子一生诲人不倦,培养的弟子3000人,对中国文化居功至伟。但是在诸多中国学者眼中,对这些却又都视而不见,坚持认为孔子是主张愚民的。证据就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两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人把这句话解读为儒学名教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让民众听话,不必让他们知道事情的真相。直到1993年10月出土了战国中期传抄的《尊德义》一文。

在这篇文章里,学者们找到了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更详尽的解读。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误解了孔子的真正意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人民可以教育引导,却不能强迫。教育引导,要像春风化雨一样润物细无声。

事实上,我们从孔子的生平就会知道,他不会主张愚民,只要不断章取义。我们从论语的其他章节也能知道孔子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孔子在论语中说,如果单纯用法律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如果能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有人问孔子如何处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你处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你只要想着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再下德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自然而然的会跟着风倒。

除了孔子之外,另一位被戴上愚民帽子的就是老子。原因是老子一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研究中国政治哲学思想的人,素来认为老子的思想是为帝王们铺路,走的是愚民政策,希望老百姓没有知识,越笨越好。然而这句话实际的意思却是圣王自己要大智若愚,再让民众大智若愚,进而达到清净,无为而治。

清静无为的意思是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不对它横加干涉。清静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驶。这哪是什么愚民思想?清静无为而至,是中国最高的政治理想,是符合人类本性的政治方向,却被人与反智愚民联系起来,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这种建立在人类清净本性之上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是西方所没有的,他们无法理解清静无为的思想,于是曲解了它的真实含义,这些我们可以理解。

然而如果我们自己,也在跟着西方人鹦鹉学舌,那就非常的不应该了。很多西方人给中国扣上各种各样的大帽子,说中国闭关锁国停滞不前。意思就是说,中国不与外界通商,孤芳自赏,于是导致了落后挨打的局面。

但事实上,中国从来就不曾停止过与外界通商,闭关锁国这个词在鸦片战争期间是不存在的,因为几乎没有人认为中国闭关锁国。当时清政府为了保护外国人人身安全而采取的诸多措施,比如说限制他们在广州地区的自由,做完买卖必须马上离开等等,都成了中国闭关锁国的依据。而在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人是这么形容中国对他们人身安全的关注的,随时驱散可能肇事寻衅的中国人,将迷失方向的外国人送回商管。

事实上,那时候的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常年处于领先地位。这种领先地位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也是必需的。因为可以在贸易中获得大量的金银之类的硬通货。总而言之,在当时的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据有利地位的中国,完全找不到放弃自己优势,拒绝与其他国家通商的任何理由。除了部分不太了解实际情况,却发表了很多不实言论的人以外,鸦片战争以前的英美商人都可以正名中国是世界上最适宜经商的地方,也是对外贸易非常发达的地方。长期在广州做生意的美国商人亨特,在广州十三行商馆被英军焚毁后不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当我们再次来到这里时,这里已经无法辨认了,这里完全变成了废墟。一百多年来,在这些商管的围墙内所进行的交易。是无法计算的,与我们交易的中国人有着众所周知的城市,这是我们有着对人身和财产的绝对安全感。任何一个离开商管的人,无不怀有一种依依惜别之情。

为了证明清朝政府真的闭关锁国,有些故事大王还编造了许多并不真实的故事,其中一些故事甚至得以广为流传。比如说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乾隆皇帝是如此虚荣无知,他竟然因为英国使者不肯下跪而拒绝与英国通商。

然而事实却是英国使者马格尔尼提出了割地的要求。作者在书中有详细记载了乾隆皇帝当时的回复。翻译成通俗的话来讲,大概意思是说天朝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天朝的版图之内,每一块地方都有归属。关于割地之事是没办法准许的。关于英国通商的要求,乾隆皇帝回复说。在天朝,万国来朝种种贵重奇巧的物品都有,并不需要到你们国家去置办物件。当时的英国工业太落后,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卖给中国,而英国的毛织品在中国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力。

鸦片战争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我们的很多知识分子还在对中国闭关锁国的观点深信不疑。这一点极有可能便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西方的观点中,中国是封建落后的,闭关锁国的。在长年累月的时候,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不少中国人也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深深地自卑,甚至还有少数的中国人自己找出许多似是而非的证据去支撑西方的观点。

如果我们细心一点,就会发现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段子在支持着中国闭关锁国的观点。比如有人说50年前乾隆闭关锁国,让英国人下跪才肯通商。50年后,英国人炮轰国门,乾隆拒绝英国通商的要求。50年后给中国带来灾难。鸦片战争是由于清廷闭关锁国造成的,大英帝国用炮舰轰开中国的大门,才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人等等。

类似的段子汗牛充栋,这些都是国人自己编造出来的,并没有什么依据,却依然到处流传,广为人知。这些谣言取得的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国人,相信中国近代的的确确封建落后,闭关锁国。不知道那些相信了西方世界不实之言,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入骨子的自卑感的中国同胞,要什么时候才能够正视事实了解真相,我们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去除掉那些戴在国人头上的不实污点。让那些对中国的错误的扭曲的观点和看法,回归到事实是名与实相符,让中国人能够为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骄傲。

从现状来看,我们为中国文化正名的道路必将艰难而又漫长。我们需要新的禁烟运动,不再是为了身体的健康和外流的白银,而是为了文化上的自信和学术上的自立。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眼下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落后和封建,中国近代也不像有些学者们所认为的那样闭关锁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急需得到正名,而名学将会在这场正名运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相,使中国文化免遭曲解。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名,并将中国文化的精髓。更好的传承给我们的后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和自立。

好了,说到这里,今天我们聊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说的要点:首先我们讲到了三纲是使社会有序运转的基础。只有君臣、父子、夫妻各安其位,各自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的时候,整个社会才能得以正常的运转。

其次,我们讲到了当民众受名教熏陶,能够明辨是非,谨守礼节,同时又对法治和刑罚有着畏惧之心的话,社会就会稳定又井然有序的发展。

最后,我们讲到了身为中国人,我们要意识到中国已经受到了很多并不公正的评价,甚至是诋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为中国文化正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